在五莲芙蓉广场赏花灯,忆起那夜、那灯、那情景……

青青草

<h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用十五十六这二天的日子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年新春的延续……</h3> <h3>很小的时候,元宵节对我而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趴在暖热的灶台边,看着锅里起起落落的汤元使劲咽口水;再大一点,元宵节在我心中就变成了红通通的颜色,穿着红袄红裤,追逐着红红的灯笼红红的鞭炮满街乱跑!</h3> <h3>小时候,爷爷经常对我讲正月十五是一个照灯日子。这一夜,全村各家各户都要点着灯笼上街,一起到田间地头,一起到打谷场院,用灯驱赶虫兽,像征着新的一年无虫无害获得大丰收!古时候没有灯笼,人们就用粘土或者黑面来做灯,灯呈圆柱形,高约十公分,凉干蒸熟后,上端灌上油,捻棉花为灯芯,一齐点上后,这萤萤灯光也震慑了虫兽!</h3><div><br></div><div>可到了我记事的时候,人们都不提灯笼上田地上场院了,而是各自在自己家里照灯。吃过晚饭,爷爷提着灯笼领着父亲、大大往外走,我和姐姐弟弟跟在后面。先到大门外,爷爷举着灯笼照照路,照照树,照照大门口外的一切,一边照嘴里还一边念念有词:“照照路,全家人走路不磕跌;照照树,今年长成大粗树;照照门,门神爷爷保佑着邪魔鬼祟进不来。”关上大门,继续照。照照猪圈,肥猪满圈;照照粮食囤,年年粮食满囤。最后照到屋里,爷爷先从奶奶开始,每人三照,照照头人聪明,照照身不长病,照照耳朵不生虫。往后年年如此,并且从正月十四晚开始,十六晚上结束。爷爷老了,父亲又领着照,照的是同样的东西,说的是同样的话。爷爷,父亲,大大们照灯时的那种虔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div><div><br></div> <h3><br></h3><div>  如今,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纸糊灯笼也随之远去。现在到处都有买灯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过新年。旧时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样子来。但那份快乐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div> <h3><br></h3><div>自八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去县城看灯又成了乡下老老少少翘首期盼的事情。县城的元宵节灯会成为五莲人最美好的记忆!年年的元宵节晚上,除了商家在自己的店铺前扎制花灯外,各行各业将自己制作的彩灯放在县城最繁华的街上展览,各出花样,五颜六色。各种动物、花卉、石材、神话人物等都活灵活现,“八仙过海”,“观音坐莲”,“大闹天宫”,走马灯,飞蛾扑火灯都夺走了人们的眼球……</div><div>入夜,四乡八邻的人们进城赏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我跟着一群好姐妹,一边舔着舍不得吃的糖石榴,一边在人群里挤来挤去,随着人流,一盏花灯一盏花灯的看。整条街上全是灯车,每辆灯车,各具特色,各显神通,五彩斑斓!花灯上还有灯谜,尽管自己一个也没猜到,但也从来也不吝啬自己的感情,为每一位猜中者都欢呼跳跃、呐喊助威!叫喊声,欢笑声,成就了五莲人们的狂欢之夜!</div> <h3>听着轻快欢乐的音乐,看着轻盈优美的舞蹈,随着观众阵阵的欢笑和热烈的掌声,场外的鞭炮声,还有绽放空中的朵朵灿烂的烟花,浓浓的节日气氛,,让每个人脸上挂着喜悦的表情,沉侵在节日那喜气盈盈的氛围中。</h3> <h3>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元宵节花灯展览更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情调,新的花样!原来扎制的棚灯车灯现已变成了五彩灯、电光灯、激光灯,农村也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拉上了彩链彩线彩串。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都变成了不夜城、不夜村、不夜街,真是夜夜元宵节,天天过新年!这是真正的太平盛世,这是真正的红红火火,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真正期盼的中国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