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学管理

美友32116721

<h3>翟耀文,笔名愈嘉,男,1949年7月出生,山西省临汾市人,大学毕业,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曾任临汾地区农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临汾市农业发展银行行长、党委书记、临汾市政协委员、《临汾政协》副主编、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读三国 学管理<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之 刘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翟耀文</div><div><br></div><div>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上面这个题目:读三国,学管理。</div><div><br></div><div>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现在,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最重要地位,而且它成了全球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研究专业的必读书之一。</div><div><br></div><div> 在座的各位都是企业家,我不知道通读过三国演义的有几位?搞企业就要讲管理,什么叫管理?凡事求合理,管的方式合理就叫管理。企业家都有自己的企业,企业的“企”字大家都会写,可是谁认真解读过“企”字的含义?你看,企业的“企”字,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止”字。这就说明人在企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企”字去掉了“人”字,那就成了“止”字。这就说明,企业离开了人,这里说的“人”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那么企业就停止了,就发展不了。所以,人才在企业中至关重要,当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读三国演义,就是要看那些征战的枭雄们是怎样用人的。</div><div><br></div><div> 为什么要先说刘备?因为刘备是三国演义小说中“仁君”的典型。他虽说出身显贵,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还是当朝皇帝的叔叔,头上有一顶“皇叔”的帽子。但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破落户。是一个穷得靠织席卖草鞋为生的底层人员。那么刘备是怎样从“一介草民”而成为“一国之君”的?这里面有多少鲜为人知故事?假如我们把刘备也当成一个企业家,那么他是怎么白手起家,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企业王国的?这里面有多少值得我们当代企业家们借鉴的东西?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div><div><br></div><div> 刘备是一个很会用人的人。我们先看看刘备的出身。</div><div><br></div><div> 三国演义说,刘备字玄德,为幽州人,即今北京河北一带。为汉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刘备的爷爷叫刘雄,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刘备的父亲叫刘弘,曾举过孝廉,孝廉和我们常说的秀才·举人一样,并不是什么官职。汉代时孝廉是由每二十万人产生一人,是由一郡的太守或一国的国相保举的。刘备的父亲只做过一个小吏,并且早早就去世了。刘备早年丧父,和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刘备是个孝子,他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为了养活母亲他靠织草席卖草鞋为生。这样的生活一直到刘备二十八岁。这就是说,刘备动手办企业是在他二十八岁以后。</div> <h3>  我们说办什么事要靠机遇,二十八岁那年,刘备的机会来了。</h3><div><br></div><div> 当时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领导的一枝黄巾军侵犯刘备的家乡幽州,幽州的太守叫刘焉,是汉鲁恭王的后人,是刘备的祖上本家。为了抵御黄巾军的侵犯,刘太守出榜招募义兵。刘备看到榜文后。不由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刘备为什么要长叹气,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自己当前面临的窘境?还是感叹自己快到而立之年竟一事无成?这里我们先不去管它。不过这一声长叹,却引出了一位英雄,引出了刘备一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也引出了刘备一生最忠实的合作伙伴,这就是张飞。</div><div><br></div><div> 刘备的过人之处就是能慧眼识人。这也是他事业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div><div><br></div><div> 刘备一声长叹之后,忽然身后一人厉声喝斥,说你也是大丈夫男子汉,不为国家出力,在这里叹气干什么?如果是一般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大街广庭之下,大声喝斥你,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如何受此羞辱?即使不和你打架,也要回骂几声,最次也要瞪他几眼,“关你何事?”但刘备就是刘备,他一转身看见张飞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人。他见张飞生的“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是小说中张飞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张飞据说是文武全才,会写字,会画画,传说他喜欢画美人图,还是书法家,字写得非常好,在四川阆中,我就见过张飞写的书法,真的的非常好,这是题外话。</div><div><br></div><div> 话说刘备见到张飞后,不仅不怒,反而把他视为知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div><div><br></div><div> 张飞是个土财主,家里有的是钱,平时杀猪宰羊,还开着酒店。张飞是个极爽快的人,当听到刘备想做报国的大事而苦于没有本钱,立即说:我有钱,咱们招募人吧,我和你合伙做大事,行不行?三国演义上原话是:“吾颇有巨资,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三国演义第一回4页)</div><div><br></div><div> 刘备当然高兴了。有人出钱出力和你做生意谁不高兴?</div><div><br></div><div> 刘备的运气真好,这时候他又遇见了他又一个最忠诚地终身合作伙伴。他就是关羽,关云长。</div> <h3>刘备在张飞酒店和张飞正饮酒商量大事,这时酒店进来一位逃难之人。前面说过,刘备能慧眼识人。一个逃难之人,肯定是衣冠不整,满脸灰尘,脏不拉几。但是,刘备一看就知道这人也是个英雄。刘备看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刘备不仅不嫌弃他,还邀请他一同入席吃酒。当知道关羽是因为杀了人,逃难江湖五六年,现在走投无路,欲去投军时,刘备立即邀请关羽入伙,“共议大事”。</h3><div><br></div><div> 知遇之恩,岂能不报?当下关羽就答应了。</div><div><br></div><div> 首先提出桃园三结义的人是张飞。在当时条件下,只有张飞能提,为什么呢?因为张飞有钱,张飞是东道主,也是合伙生意的投资人。要按现在的规则说,张飞应该是董事长,是老总。刘备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总经理,关羽是副总经理。刘备和关羽,一个是贫困之人,一个是落荒逃难之人,人穷志短,敢说硬话吗?但是关羽和张飞都敬刘备,刘备应该是法人代表。</div><div><br></div><div> 张飞说:我家后花园,现在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明天我们在桃园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协力同心,共办大事。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div><div><br></div><div> 刘备办企业的第一件事是替人打工,替谁打工?就是替幽州太守刘焉。</div><div><br></div><div> 刘关张三人在张飞庄上,召集了三百余人,打造了军器,又接纳了刘备两个做买卖的好友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双捐赠的马匹和白银。刘备的最初班底算是搭建起来了。刘备的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刘焉太守去打黄巾军,并且旗开得胜,名声大振,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斩黄巾英雄首立功。”</div><div><br></div><div> 刘备的生意是做起来了,那么他的生意做得顺不顺利呢?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生意做得并不顺利。</div><div><br></div><div> 刘备帮人打工,帮刘焉打黄巾军,帮袁绍打董卓,一会儿联吕布打曹操,一会儿又联曹操打吕布。曾被吕布打得四处逃窜,被曹操打得无容身之地,不得不带着不满一千的残兵败将投靠老本家占据荆州的刘表。又险被刘表的老婆蔡夫人和他的小舅子蔡瑁杀害,多亏“的卢”马“跃马过檀溪,”才逃过性命。</div> <h3>  刘备也做过自己的事情,他做过县尉,县丞,做过徐州牧和豫州牧,牧就是太守,一州的最高地方长官。不过都做的时间不长。不是被人赶走,就是被人暗算。如他做徐州牧时,就被自己收留的吕布抢走了地盘,弄得丢掉了妻子,与部下流落在海西郡,由于无粮无草,又忍辱求吕布收留,屈居小沛。他做豫州牧时,被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为“左将军”。这在当时可是个大官,可是,豫州牧的官位却没有了,而“左将军”只是一个名位高而无实权的官衔。</h3><div><br></div><div> 刘备的事业有了根本性转机,是在他遇到了他人生当中又一个贵人时,这个贵人是谁呢?大家可能都知道两个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人就是徐庶,徐元直。是徐元直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也是徐元直让刘备知道有能力的高管人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div><div><br></div><div> 刘备和徐庶共事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刘备对待徐庶的事情上,却体现了四个方面的过人之处。</div><div><br></div><div> 一是能识人。</div><div><br></div><div> 刘备初见徐庶是在大街闹市之中。三国演义是这样写的:“刘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词内容有这么几句:“------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有吾。”(第三十五回315页)就是说,刘备骑着马回到新野城中,忽然看见一个人带着用葛纤维织成的头巾,穿着布袍子,系着皂色的丝带,穿着黑的鞋子,在大街上一路唱歌一路走来。他唱的什么呢?他唱的是:在深山沟谷之中有贤人,贤人正在寻求英明的主人。而那些明主却不知道我就是那个贤人。这是公开的毛遂自荐。</div><div><br></div><div> 我想试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朋友,如果我们在大街上遇到这样一位人,是不是会把他当成疯子或者是狂人?敢不敢把他请回家中?要是我,还得考虑考虑。刘备就敢。他一看就知道这是位高人,他问了问这个人的名字叫单福,不仅把这个人请回家中,还十分高兴的把他当成贵宾:“玄德大喜,待为上宾。”这就是刘备能识人的过人之处。但这时候刘备并不知道这个单福就是徐庶。</div><div><br></div><div> 当老板的都知道,现在不仅是老板要考察员工,而有能力的员工也在考察老板。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就是这个道理。</div> <h3>  当老板的都知道,现在不仅是老板要考察员工,而有能力的员工也在考察老板。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就是这个道理。</h3><div><br></div><div> 徐庶也把刘备“考”了一下。他对刘备说,能不能把您骑的马让我看一看?刘备就把自己的坐骑牵给他看。徐庶说:您这匹马虽然是千里马,但是伤害主人。刘备问有没有可解之法。</div><div><br></div><div> 徐庶说办法倒是有一个,就是您有没有仇人,如果有的话,可把这匹马送给他,等伤害了他您再骑就没事了。没想到刘备一听就变了脸色,他十分生气地说,我和你初次见面,你怎么不教我学好,而教我害人,这样的教诲我不能听。徐庶笑着说:我早就听说您是个仁德之人,刚才的话不过是试试您,这下我相信了。刘备这才转怒为喜,拜徐庶为师。</div><div><br></div><div> 二是有胆略。</div><div><br></div><div> 刘备并不知道徐庶的根底,甚至连他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就拜徐庶为军师,由他操练指挥本部军马。要知道当时正是大乱之际,曹操的兵马又要侵犯荆州,刘备所驻的新野小城正是前沿阵地。刘备的全部家当不过是几千兵马,他就敢放心的把老本钱交给一个来路不明的陌生人?万一是奸细怎么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刘备用人的胆略。实际上徐庶也没让刘备失望。他帮刘备打了三仗,都是大获全胜。</div><div><br></div><div> 在徐庶到来不久,曹操就差大将曹仁举三万大兵进犯新野。在徐庶策划下,第一仗就让赵云张飞杀了曹仁的两员先锋大将吕旷和吕翔;第二仗破了曹仁布的八门金锁阵;第三仗在曹仁偷袭时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串,还让关羽夺了曹军占领的樊城。</div> <h3>  三是有胸怀。</h3><div><br></div><div> 曹仁被刘备打败后,星夜逃回许昌,向曹操哭诉失败经过。曹操也是个大度之人,他没有责怪曹仁,而问起了是谁在为刘备出谋划策。因为曹操很奇怪,刘备是他的手下败将,曾多次被他打得四处逃跑。曹仁是他的一员猛将,他不相信就凭刘备几千兵马能打败曹仁的三万雄兵?还夺走了樊城?这太奇怪了。曹仁告诉曹操,是一个叫单福的人在帮助刘备策划。曹操不知道单福是谁,这时曹操手下一个谋士叫程昱,他揭开了徐庶的庐山真面目。程昱说:这个叫单福的人其实就是徐庶,字元直,是颍川人。自幼好学击剑,并遍访名师,因为人报仇杀人而逃走江湖,更名单福。曹操问他徐庶的才华比你如何?程昱是个正人君子,他说徐庶之才胜我十倍。程昱是曹操十分器重谋士之一,当听到徐庶竟比程昱还要强十倍的时候,曹操说真是太可惜了,这样的人才竟为刘备所有,如果以后刘备羽毛丰满了,力量强大了,我们该怎么办呢?程昱这个正人君子却给曹操出了个不好的注意,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馊主意。他说:徐庶虽在刘备那里,把他招过来也不难,徐庶是个孝子,他有个老母亲在颍川老家,徐庶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徐庶的弟弟最近也亡故了。如果把他母亲骗到许昌,让她给儿子写信召他过来,徐庶肯定会来的。曹操非常高兴,连夜派人去取徐庶母亲。徐母到许昌后并不配合曹操,他又让程昱骗取徐母的字迹,叫人仿其字冒称徐母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诈称徐庶不来许昌曹操就要杀害她。实际上,曹操在这里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要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攻心为上。”用强制手段征服不了人心。即使你强迫他的人来了,但心永远不会给你。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和刘备虽然都爱惜人才,但在爱护人才的方式上,刘备的手段却比曹操要高明多了,请看刘备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div> <h3>徐庶接到所谓母亲的来信后,“泪如泉涌”,他拿着这封信来见刘备,这时候他才给刘备说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他说,我本是颍川人氏,姓徐名庶字元直,因为逃难更名单福。我原是投奔荆州刘表刘景升来着,但看到刘表做人论事,方知道是个平庸无用之人,所以就毅然离开了他。是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推荐我来投奔您来的。“承蒙不弃,即赐重用。”承蒙您不嫌弃我,还对我委以重任。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关押在许昌,曹操时时想加害与她。老母现在来信了,让我去救她。我不能不去。不是我不愿意替您出力,效犬马之劳,实在是老母危在旦夕。今天就得离开您,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相见吧。徐庶这一段话说得非常诚恳,但对刘备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你想,自己的事业由于有了徐庶,才有了起色,不想刚刚起步,徐庶就要离开,而且是要到自己的敌人那边去。这实在是当头一棒。但刘备就是刘备,你看他是如何应对的:刘备闻言,立即大哭,他对徐庶说,您的母亲和您是“天性之亲”,您不要考虑我,牵挂我。还是先去看看老母亲,等您和老母亲见了面再回来我再向您请教吧。徐庶当即要走,刘备说今天时候不早了,求您再住一晚上,明天我为您饯行。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有多么宽大的胸怀。要知道当时他正和曹操打仗,徐庶是他的军师,掌握着他的全部军事秘密。刘备的老部下孙乾就悄悄提醒刘备说:徐庶徐元直是天下奇才,他在我们这里住的时间不短,我们的军事秘密他全知道,如果您今天放他走了,到曹操那边去,曹操必定会重用他,到那时我们就危险了。不如您不放他走,把他苦留住,曹操见他不去,必定会杀了他的母亲,那时候徐庶知道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杀害了,一定会死心塌地的跟着我们,去打曹操为母亲报仇。大家说孙乾说的这段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作为一个忠实的部下这么想,这么说是完全对的,表现了他对企业,对自己的团队高度的责任心。但是,刘备就不是这么想的。刘备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第三十六回322页)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万万不可,让别人杀他的母亲,而我再用她的儿子,这是不仁的事啊,如果硬要留住人家的儿子,使人家母子不能团聚,儿子不能尽孝母之道,这是最大的不义啊。我宁愿死去,也绝不作这不仁不义的事。在整个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有这个肚量,有这个胸怀的,只有刘备和曹操,再找不出第三人。为什么说还有曹操?看看曹操怎么对待关羽·关云长的就会明白。</h3> <h3>四是重情义。</h3><div><br></div><div> 我国是一个重情义的国度,现代的企业管理也讲究人情化管理。一个有情义的企业领导人,在使用物资奖励手段的同时,再用一种精神上,感情上的手段,对部下进行鼓励和赞赏,比如说几句动情的话,滴几滴同情的泪水,就会使部下感激涕零。一个有情义的企业领导者,才会折服人,才会受到员工的拥戴。</div><div><br></div><div> 刘备是古代帝王中最会用情义打动人的人,在他送别徐庶的过程中,可以说把这种动之以情的管理手段,表现的淋漓尽致。你看,他苦留徐庶再住一夜,当天晚上请徐庶喝酒。徐庶说,今天听到老母被曹操关押以后,就是金波玉液我也喝不下去。刘备说,知道先生要走,我好象失去了左右手一样,就是龙肝凤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味。说完两个大男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相对而哭,一直哭到天明。三国演义的原文是“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第二天一早,刘备安排酒席为徐庶送行,这个送行的场面相当感人。请看三国演义中是怎样写的:“玄德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厅,下马相辞。玄德举杯谓徐庶曰:‘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第三十六回323页)你看,刘备的感情投资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刘备劝徐庶好好为新领导干,以求取今后的功名,徐庶则表示,我是因为老母亲的原因,才不得不离开您。到了曹操那里,我这一辈子都不会为他出一个计谋的。这就是刘备要的效果,我们企业老板们对待跳槽的员工,是不是也学学刘备的作法?</div><div><br></div><div> 下面的一段更精彩:“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同上)你看两个大男人离别,比情人离别还撕心裂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是个最爱哭的英雄,也说他是哭出来的皇帝。刘备的哭有真哭有假哭,不过这次哭可是真哭,是发自内心的哭。你想,从刘备白手起家那一年开始,风风雨雨打拼了十几年,到现在还没有一块立足之地。问题的原因,就是团队没有高人管理。正像水镜先生告诫的那样,“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313页)好不容易遇到徐庶这样一位有能力的人,企业刚有起色他又要走人,刘备不伤心落泪才怪呢。</div> <h3>  如果说刚才那一段是送别的高潮,更高潮的还在后边。</h3><div><br></div><div> 请看:“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将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第三十六回323页)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原文,写得精彩极了。是说刘备骑马立在树林的外边,看着徐庶骑着马和跟随他的人匆匆忙忙离去了,刘备大哭着说:徐元直走了,我可怎么办啊?刘备含着眼泪,远望着徐庶消失在一片树林之中,刘备拿鞭子指着小树林说:我要将这片树林全部砍光。众人问他为甚么?刘备说他遮住了我看徐庶的眼睛。</div><div><br></div><div> 因为树林挡住送徐庶的目光,就要全部砍掉它。这是何等的情义。这样的深情,谁人不为之动容?</div><div><br></div><div> 如果说曹操管理人才靠的是“权”,那么刘备管理人才则用的是“情”。这样做的效果截然不同。徐庶走后又“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又拐道跑到卧龙岗劝说诸葛亮投靠刘备。由于刘备的深情厚义,使徐庶终生“身在曹营心在汉。”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不是事实,翻开三国演义,徐庶说过两次话,不过这两次话都是为了刘备,而给曹操帮的是倒忙。一次是曹操派夏侯惇领兵十万,要打刘备。夏侯惇口出狂言:“刘备鼠辈耳,吾必擒之。”这时徐庶说话了,他说:将军,你可不要小看刘备,他现在有诸葛亮辅助,如虎添翼,你不是对手。曹操问:诸葛亮是什么人呀?比你的能力如何呀?徐庶说:诸葛亮字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是当世的奇才,你可不要小看他,我不敢和他比,他好像是月亮,我只能算萤火之光。这实际上徐庶是吓唬曹操,意思是说,当年你派曹洪领兵打刘备,我在那里还把你打得落花流水,你夏侯惇比曹洪强不了多少,而诸葛亮却比我强不知多少倍。你出兵必败无疑。这是在暗中保护刘备,婉言劝曹操不要出兵。要知道当时刘备在新野只有不到一万人马。</div> <h3>  另一次是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进攻江东,孙刘联合破曹。周瑜与诸葛亮密谋用火攻曹,先是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又派东吴名士阚泽给曹操送诈降书,后来,又是庞统庞士元献连环计把曹操的船锁在一起。曹操的文武官员,只有徐庶看出这是计谋,但他就是不给曹操说破。请看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420页):庞统给曹操献了连环计“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唬得庞统魂飞魄散。”这个人就是徐庶。庞统和徐庶也是老朋友,庞统对徐庶说,你是否要破我的计呀,这么一来整个江东全让你毁了。这时徐庶给庞统说了一段掏心窝子的话:我感谢刘皇叔的厚恩,时时刻刻都忘不了要报答他。曹操逼死我的老母,我早说过这一辈子不给他出一个计谋,我怎么能破环你的良策呢?只是求你给我出个脱身之计,因为我不愿意陪曹操被火烧死。</h3><div><br></div><div> 大家请看,这就是刘备感情投资的结果,如果当时徐庶给曹操点破孙刘计谋,那三国演义还得重写。</div><div><br></div><div> 刘备在用人方面最值得后人仿效的地方就是“礼贤下士。”</div><div><br></div><div>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是刘备礼贤下士的最典型事例。</div><div><br></div><div>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div><div><br></div><div> 杜甫的这两句诗,说出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询天下大计。诸葛亮为报三顾之恩,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的动人故事。正因为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才忠心耿耿的为刘氏集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iv> <h3>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过一段话:“刘备舍得三顾茅庐,这便是了不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诸葛亮每个时代都有,刘备不是每个时代都有。”易教授这句话说得对极了。因为刘备当时三请诸葛亮的时候,他们之间起码存在三方面不对等:</h3><div><br></div><div> 一是,地位不对等。</div><div><br></div><div> 刘备当时虽然兵马不足万人,还寄人篱下,寄住新野小城,但他头上的光环非常多。请看他在一请诸葛亮时给诸葛亮的门童报的头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诸葛亮的门童也不客气,对刘备说“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329页)你看,刘备在这里就有四个头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哪个头衔都大得吓人。而当时诸葛亮只不过是个村夫,是个农民。连张飞也看不起他。在第一次请诸葛亮没见人,刘备准备第二次再请时,张飞说了这么一句话:“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同上331页)在访孔明两次不遇,刘备计划第三次去的时候,张飞更不耐烦了,他说:“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第三十八回335页)</div><div><br></div><div> 二是,年龄不对等。</div><div><br></div><div> 据史料考证,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而诸葛亮当时才二十六岁,整整比刘备小了二十岁。可以说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让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低头去请教一个比自小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div><div><br></div><div> 三是,阅历不对等。</div><div><br></div><div> 刘备自二十八岁那年出道以来,斩黄巾,战吕布,击袁绍,抗曹操,身经百战。而诸葛亮还未出茅庐,没打过一次仗,更没立过一次功。这样的人怎能成为老师?连关羽也持怀疑态度。他在刘备准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第三十八回335页)</div> <h3>  关羽说:兄长您两次去拜见诸葛亮,这个礼数太过份了,是不是诸葛亮空有虚名,并没有真才实学,故意躲避我们不敢见面。哥哥您不要太迷信这个人了。在当时,关羽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的担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h3><div><br></div><div> 但是,刘备就是铁了心,一心一意要拜见诸葛孔明。</div><div><br></div><div> 刘备为什么要铁了心请诸葛亮出山呢?我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div><div><br></div><div> 一是,司马徽即水镜先生的两次介绍。</div><div><br></div><div> 一次是刘备被荆州刘表的小舅子蔡瑁追得马跃檀溪,只身逃入水镜先生家中,水镜先生对他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当时水镜先生并没有明告诉刘备,伏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另一次是徐庶离开后,水镜先生来到刘备军营中看望徐庶,又一次告诉刘备,诸葛孔明之才“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张子房即汉高祖刘邦手下谋臣张良。</div><div><br></div><div> 二是,徐庶的推荐。</div><div><br></div><div> 刘备是从徐庶的口中知道伏龙就是诸葛亮,刘备信任徐庶。他也了解了徐庶的才华,徐庶推荐的人肯定没错。</div><div><br></div><div> 三是,形势所迫。</div><div><br></div><div> 前面说过,几十年来刘备南征北战,生意一直做得平平淡淡,毫无起色。究其原因,就是身边没有一个运筹帷幄之人,虽有文臣武将,无人能使用得了。</div><div><br></div><div> 鉴于这三方面的原因,鉴定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决心。请看刘备是怎样礼请诸葛亮的。</div> <h3>  鉴于这三方面的原因,鉴定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决心。请看刘备是怎样礼请诸葛亮的。</h3><div><br></div><div> 话说刘备两次顾茅庐去拜见诸葛亮都扑了空,刘备不死心,还要第三次去顾茅庐,这使他的两个结义弟弟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 但刘备不为所动,他让算卦先生选择了黄道吉日,自己斋戒三日,又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又一次带着关张二人来到诸葛亮家中——隆中卧龙岗。</div><div><br></div><div> 这一次诸葛亮到在家,可是大白天正在家蒙头睡大觉。刘备不让门童通报惊醒诸葛亮,他悄悄地走到诸葛亮熟睡的草堂边,站立在台阶下,等候诸葛孔明睡醒。站了半天还不见孔明醒来,张飞是个急性子不由生了气,他对关羽说,这个人太无礼,让大哥在台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多亏关羽劝住。刘备又站立了一个时辰,大约就是我们现在的三个小时,诸葛孔明才醒来,刘备立即下拜,叩见诸葛亮。大家看看,刘备当时是大将军,又有皇叔身份,并且已四十多岁,这么样去拜见一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乡村农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恒心,要是换成在座各位老板,能不能做得到?这就是刘备为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div><div><br></div><div> 大家说刘备这么不顾脸面的这样作值不值得?事实证明,刘备这么做是值得的。诸葛亮醒来后和刘备推心置腹的畅谈了一番话,就是这一番话,奠定了刘备的基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div><div><br></div><div> 诸葛亮给刘备先分析了天下形势,并给刘备指出:曹操拥雄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有三代,现在是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占地利,只可与之联合,您现在虽然很得民心占的是人和,但您没有立身之地,只有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为基业,才能改变被动局面。只有联孙抗曹,才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div> <h3>  诸葛亮的这一段话,真使刘备茅塞顿开,,三国演义原话是“如拨云而睹青天。”</h3><div><br></div><div> 这实际上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政治路线和长远发展规划。</div><div><br></div><div> 刘备这时候才彻底明白,原来自己这么多年打的是糊涂仗,没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他找诸葛亮找对了,诸葛孔明才是能够为他制定政治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总设计师。所以刘备感叹地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从此刘备对待诸葛亮如上宾,如老师。三国演义讲,诸葛亮同刘备来到新野以后,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第三十八回339页)</div><div><br></div><div> 刘备在用人方面还有一个值得称颂的的地方就是“知错就改。”</div><div><br></div><div> 这里可以举一个刘备对待庞统的例子:</div><div><br></div><div> 前面我们曾说过,水镜先生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我们已知道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div><div><br></div><div>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氏,因避乱寓居在江东。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进犯江东时,就是他给曹操献了连环计,把曹军船只锁在一起,才使周瑜火攻曹军成功。这样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在东吴却得不到重用。诸葛亮和东吴的鲁肃写信把他推荐给刘备,但是刘备开始也没有正确对待庞统庞士元。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499页有一段话写庞统初见刘备的情景:“此时孔明按察四郡未回,门吏传报:‘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三百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曲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div><div><br></div><div> 庞统第一次去见刘备的时候,正巧诸葛亮出去巡视未回,刘备虽然早闻庞统大名,但对庞统很冷淡,只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官:到三百里以外的耒县去当县令。</div><div><br></div><div> 象刘备这样一个爱才若渴的人,为什么一改往日风采?对伏龙,凤雏两位旷世奇才的态度却有天渊之别?我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div><div><br></div><div> 一是,刘备以为自从有了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自己如鱼得水,对其他贤才渴望的程度大大下降。</div><div><br></div><div> 二是,此刘备非彼刘备也。此时的刘备已得荆州四郡,兵多将广,刘备多少也有了点架子。庞统见他只作揖不跪拜,心中有点不高兴。</div><div><br></div><div> 三是,庞统的相貌确实也不讨人喜欢。三国演义说庞统长的:“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第五十七回498页)而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态。”(第三十八回336页)完全是个美男子,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是个帅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一比较,刘备不喜欢庞统是情理之中的事。</div><div><br></div><div> 四是庞统自视清高,口袋里明明装着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就是不往出拿,不让刘备看。</div> <h3>  庞统到了耒阳小县,百日不理政事,“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张飞和孙乾到耒阳巡察,见庞统百日不理政事,张飞恼怒,责问庞统。庞统说这么些小事,还值得我干呀,你等等看我怎么处理公事。庞统即刻升堂,“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服。”(第五十七回500页)</h3><div><br></div><div> 庞统办案把张飞都看呆了,他当即下拜说:“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与兄长处极力举荐。”张飞说,象您这样的大才,我对您失礼了,我一定到兄长面前极力的举荐您。张飞回荆州后,把庞统办案情况和诸葛亮鲁肃都有推荐书的事报告了刘备,刘备大吃了一惊,说:“屈待大才,吾之过也。”(同上)说,如此委屈这样高才能的人,是我大大的过错呀。这时诸葛亮也回来了,说庞统之才比他强十倍,当然这是诸葛亮的过谦之词,但这也说明庞统确实不是等闲之辈。</div><div><br></div><div> 知错就改,刘备立即派张飞到耒阳县请庞统回来,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掌军事。</div><div><br></div><div> 我们企业家在用人的时候也应该学习刘备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用人贵在识人,用人贵在善任。因才使用,各尽所能。对一些有才能而安排不当的人员,要尽快调整过来。</div><div><br></div><div> 看三国演义,纵观刘备的用人之道,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情义。刘备是一个把情义看得最重的人。由于他重情义,所以他就得人心。他对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文臣武将始终是先兄弟后君臣。他对诸葛亮始终事之如师。由于他的情义,他的这些兄弟群臣,不管他在顺境还是在逆境,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忠贞不渝,至死不悔。曹操对关羽可以说是恩德有加,封官许愿,上马金,下马银,可是关云长还来了个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诸葛亮一生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iv><div><br></div><div>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感人故事: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杀死曹将五十余员,怀抱阿斗,冲出重围见到刘备,双手把孩子递与刘备时,刘备接过,看也不看就扔到地下,说为了你这样一个孺子,几乎损了我一员大将。感动的“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第四十二回372页)你说遇到这样的领导,谁不愿意为他卖命呀。要知道当时刘备已年近半百,阿斗是他唯一的事业接班人。再说经过一天的奔波征战,孩子肯定是又饥又饿,又惊又怕,小说中说他正睡着未醒,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可能的是孩子早昏死过去了。刘备把自己的大将看得比自己的儿子还重要,这就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这样的情义谁不为之感动?</div><div><br></div><div> 现代企业也讲究“以情动人,以义感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学学刘备用人之道。加大对员工的感情投入,激发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div> <h3>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刘备一生在用人上“重情重义,”他的事业因“情义”而兴起,因“情义”而壮大,但是,最后却因“情义”而失败,正是成也“情义”,败也“情义”。为什么呢?因为讲情讲义应该有个底线,有个“度”。如果越过这个“底线”,超过这个“度”,那讲情讲义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刘备恰恰在这方面出了问题。请看:</h3><div><br></div><div> 由于刘备的重情重义,使他的二弟关羽关云长骄傲自大,目无法纪。举一个例子:</div><div><br></div><div>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诸葛亮命关羽守华容道捉拿曹操,关羽也立了军令状,可是等曹军一到,曹操一求情,关羽竟不顾军令,私放曹操逃走。回营后,因关羽违犯军令诸葛亮要斩关羽,作为一把手的刘备不仅不支持诸葛孔明执法,反而为关羽求情,说“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第五十一回444页)你说这叫什么话?以情义代替法规,代替制度,如此赏罚不明,何以服人?由于刘备的一意袒护,使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情绪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成了孙刘联盟的破坏者。</div> <h3>  前面我们说过,诸葛亮未出茅庐,就为刘备制定了联孙抗曹的战略方针。刘备正因为执行了这个战略方针,才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可惜的是关羽不是政治家,他对这个战略方针的重大意义根本弄不明白,最终把孙权推向了曹操,自己也落了个败走麦城,被俘被杀的下场。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有这么一段故事,说曹操欲拉拢孙权,孙权在联曹还是联刘上举棋不定,拿不定主意。这时诸葛亮的哥哥叫诸葛瑾给孙权出了个主意,说我知道关羽有一女未许人,我愿去为孙权的儿子提亲,如果关羽允婚,那就孙刘联合共同抗曹,如果关羽不肯,再联曹抗刘。如果关羽是个政治家,他会从全局考虑,即使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买卖不成人情在,也应该好言说明情况。可是骄傲自大的关羽却采取了最低劣的外交手段,粗暴的对待军师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三国演义是这么写的:孙权“遣诸葛瑾为使,投荆州来。入城见云长,礼毕,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子瑜是诸葛瑾的字。)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诸葛瑾在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两家联姻,共同抗曹,”再说孙权当时是东吴之主,是吴侯,关羽不过是个将军,要说高攀,应是关羽高攀孙权才对。可是这位高傲的关羽关云长竟然“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串,回见吴侯。”过去说打狗还要看主人,何况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关羽竟一点面子也不给。</h3><div><br></div><div> 你看还有这样办事情的。连当时雄霸一方的曹操对孙权都高看一眼,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为孙权字)而关羽却骂孙权的的儿子为“犬子”把自己的女儿说成是“虎女”,这不是把孙权比做狗,把自己比作虎,这未免太过分了。你想孙权作为一方之主,岂能忍受如此之辱?于是孙刘彻底翻脸,孙权投靠了曹操进攻关羽。实事求是地说,孙刘翻脸有多方面的原因,责任不全在关羽,但关羽的做法,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div><div><br></div><div> 问题虽然出现在关羽身上,但刘备也脱不了干系,关羽的自高自大是刘备平时以“情义”为名而袒护纵容的结果。</div><div><br></div><div> 还有一件事可说明刘备的事业毁在盲目讲情义上。</div> <h3>  还有一件事可说明刘备的事业毁在盲目讲情义上。</h3><div><br></div><div> 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欲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诸葛亮苦劝要以大局为重,刘备不听;被刘备视为四弟的赵云赵子龙也劝刘备:“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但刘备就是被所谓的兄弟情义冲昏了头脑,竟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他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亲率大军进攻东吴,亲手毁掉了了孙刘联盟,结果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落了个在白帝城托孤的下场。</div><div><br></div><div> 作为企业的老板,作为当代企业的高管人员,一定要从刘备身上吸取经验教训,绝不能被盲目的哥们情义蒙住眼睛,一定要分清大是大非,该唱黑脸的时候要唱黑脸,绝不能心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div>

刘备

徐庶

曹操

诸葛亮

张飞

三国演义

就是

关羽

母亲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