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社火——老家河南 浚县过年

流星

<h3>民间社火是浚县群众性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经历了上古虞舜至周朝时期的孕育,东晋后赵时期的萌芽,明清时的成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浚县社火玩会在整个豫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是群众文化自娱自乐形式的大展示,是浚县的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古老的宫民歌舞的遗存。每年的正月初八、初九,十五、十六,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加拿大学者安得里先生曾评价:“浚县庙会,是中国的狂欢节!”。政府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特别是踩跷秧歌、群狮舞,高跷,竹马,对丰富和完善宫廷民间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库也是一种有力补充。</h3><h3> 2014年11月,“浚县正月古庙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h3> <h3>  在浚县几乎每个村,每道街都出社火,凡是出会的人家,家家都有人跟会,或者打旗举幡,或者推车打鼓,或者干脆两手空空跟着会走,要的就是这个人气和精神。本村社火前一般挑个橫幅“XX村火神圣会”或者“XX村同乐会”等。</h3> <h3>浚县的大鼓由大鼓,铙、镲、铜锣、小镲等打击乐器组成,鼓是节奏的支柱和灵魂,浚县的鼓调分为“三吉头”和“战鼓”,擂动起来声震四方,当“咚咚咚,呛呛咚咚呛呛咚”的鼓声响起,给人一种热血沸腾奋起向上的感觉,整个社火表演都在锣鼓声中贯穿。</h3> <h3>  高跷表演的主要演员有大金脸,也叫头场,是高跷队伍中的灵魂人物,下面有二场,武生,渔翁,青蛇,白蛇,许仙等神话人物,最后出场的是二小赶驴。高跷表演的形式主要有: 探海、提篮、背剑、抱月、蹿桌、扑蝶、捕鱼、背叉、单双叉、叠罗汉、牵象、赶驴等。</h3><div>以前,高跷表演一般有一位拉弦子的伴奏。打开场以后,拉弦子的坐在中间,跟会的人四边围着,所有的高跷队员绕场子边扭边唱,往往满场回应,赢来阵阵喝彩,这叫满场热。他们唱的都是现在即将失传的民间小调,其曲调非常纯朴和优美,最有名的曲调有《尼姑思凡》《放风筝》、《孟姜女寻夫》《吹金扇》等。</div><div> 如《放风筝》里的第一段:三月里来呀寸草生,桃花哟杏花满园红,柳条又发青,嗨嗨哟哩柳条又发青。春暖花开呀天晴朗,我和姐姐去踏青,捎带放风筝……</div><div>现在浚县高跷队伍有东后街,顺河街,桥西街,王可庄等多支表演队伍。</div><div> 文革期间,高跷队伍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等英雄人物为主。</div> <h3>  在中国,龙被世人奉为神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凡是与龙有关的事物,都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富贵。舞龙是由头、身、尾组成。龙身为一布制长袋,以竹篾支撑,龙头龙尾以竹篾绑扎造型,有红色的火龙,有青色的苍龙,有的黄色的金龙。龙体长10米有余,龙腹内安装直流电灯泡,腹部固定木棒干,十几个人每人手持一棒,相互配合。</h3><h3> 一般正月庙会社火表演时两条龙同时入场,表演时先跑满场,然后,作“蛟龙探海”“游龙在天”“滚龙盘柱”“ 苍龙摆尾”“二龙嬉戏”“窜火海”“蹿桌”“金龙戏珠”“飞龙探宝”等动作。</h3> <h3>秧歌本是南方插秧季节劳动时的小调,移植到中原浚县后,成了边行边舞边唱的综合性社火形式之一。秧歌表演以文为主,传统的秧歌一般队前有两个穿黄马褂的领队者,头戴红缨凉帽,手持马鞭,其后依次是打棒壮士,青蛇、白蛇、许仙、打腰鼓的、苏三起解、双玉私访、穆桂英、梁山伯、祝英台等戏剧人物,另有一个小丑“打岔人”,队尾是打伞人。队伍行进时,以小铜锣和边鼓伴奏。近几年简便为队前一人,以吹哨为节奏,边扭边行。</h3><div> 浚县秧歌具有舞唱结合的独特风格,表演者扎场演出时,先由舞龙队打场,然后,打伞人站中间,领头者率众打圆场,边舞边走,停下来后,打伞人唱伞帽小曲:秧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要想听俺把歌唱,哎——XX你下场唱起来。点到谁的名字,谁就演唱一段,一般是二人对唱,唱完,打岔人(头戴红缨帽,翻穿皮祆,丑角脸谱,手拿鹅毛扇)出场说打岔曲,顺口溜,逗人发笑。</div><div> 浚县县城东街的秧歌有名。秧歌的歌曲有100多首。20世纪90年代后,秧歌表演只有行走和扎场,怕老婆顶灯已经成为主打节目,已经没有了唱曲内容,仅仅在哨声的指挥下走一些花步。 </div><div> 小的时候还记得最后一句:哎!哎!撒把盐咱到下一站再玩一玩!</div> <p class="ql-block">竹马是社火玩会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浚县东后街的竹马表演最好看。竹马是用竹篾扎做马形,外表糊纸数层,打成硬壳,有用平绒布和人造毛制作外表的,彩绘着色,马头装饰铃铛、璎珞,马身下用白布作围裙,画马腿作奔驰状。演员用绳子将马挎于腰间,装束成各种角色,有杨家将杨门女将东征,孟良焦赞等人物。</p><p class="ql-block"> 表演时先跑圆场,随后有“苍龙摆尾”“挖门”“穿花门”“走马穿花”“雁摆翅”“日月穿梭”等花样,其中有驱马奔跑的快步,有按辔徐行的缓步,有冲锋陷阵的驰骋,有越野窜涧的跳跃。演员前后配合,形成阵容,马铃丁当,人影绰约,另有战鼓、唢呐等打击、吹奏乐伴奏,声势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2019年9月8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东后街竹马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第十一届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受到了省会人民的好评。</h3> <h3>  狮子是正月庙会传统的社火形式之一,参与者较多,狮子后边一般都跟有武术队。以前表演是以北狮为主,2000年后,东关村引进了南狮的表演,使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舞狮子的数量以双数居多,或4只或6只或8只,有的大狮子后边还跟有一对小狮子。舞狮子由两人配合表演,一人做狮子头,一人做狮子身,领狮人着武士装,穿短衣,扎青巾,手拿绣球,引领狮子打斗抢球。</h3><h3> 一声呼哨,舞狮开始,狮子或张牙舞爪,或温顺乖巧,行进中伴以战鼓、铙钹等大型打击乐,另有几支尖子号,不停地吹奏,烘托气氛,有的还配以火轮、流星,更显其激烈壮观。舞狮子扎场表演主要有滚翻、狮子滚绣球、扑食、抖鬃、 梳毛、蹿桌、蹿火圈、直立、倒立、追逐、爬行等。舞狮后,进行武术表演。</h3><div> 现在浚县舞狮表演的团队有东关村,辛庄街,北关村,长村等多支表演队伍。</div> <h3>武术又称“武把”,是浚县民间对武术的俗称,相传,隋朝末年,瓦岗军攻占大伾山北麓的黎阳仓,与隋军大战取得胜利,徐茂公奉李密之命坚守粮仓,命其部将杨玘屯兵垦田修生养息,士兵们在此练兵习武,强身健体,从此将武术套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节日到来时,用狮子舞和武术表演,烘托节日气氛,形成了现在的一种社火表演方式。</h3> <h3> 背阁是由着黄色武士服、头扎黄色武士巾的青壮年背上捆铁制背架,高约2米,架顶固定有儿童演员,装扮成杨宗保、秦琼、罗成、穆桂英等英雄形象,也有孙悟空吊秋千等。虽然都是固定在坐托上,但外观看来,有站枪、站花、站刀尖等,武士走动扭摆,架上的演员也随之摆动。</h3><div> 背阁不仅历史久远,形式独特,而且需要较高的技艺。成年人的肩上,背着一个化了妆的小孩,有时表演的时间长了,孩子就在上面睡着了。看热闹的便笑那个背阁汉子背了个“瞌睡虫”。因背阁表演难度大,对演员要求高。在浚县一带,北街村演这类节目首屈一指,独此一家,少说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br></div> <h3>  旱船也叫花船,社火表演叫跑旱船。早在隋场帝时代,浚县东有黄河,西有大运河(卫河),水上交通便利,船来船往帆如云。黄河与卫河岸边成长着一代又一代的船公。黄河改道了,卫河停航运了,船没有了,只有从社火“跑旱船”中看到当年的影子。竹竿绑扎的布船,用绳挎在演员肩上,外穿彩衣遮掩,船上有桃花船门,演员多是女角或男扮女装,船上置衣裙和假足,以示坐船,另有一艄公旁边划桨。</h3><h3> 表演队伍一般有3条花船,前有推车的男子,后有手端莲花灯的女子,其角色大多取自民间故事。如《赵区胤千里送京娘》《陈妙常赶船》《白蛇大闹金山寺》等。演出时作行船动作,急则如顺流而下,缓则似逆水而上。舞蹈动作有穿花门、苍龙摆尾、转陀螺、蜻蜓戏水等。端莲花灯的演员双手持灯,高低仰俯,踩秧歌步行进,好似划船采莲。</h3> <h3> 大头乖乖一般是两个人头戴大头面具,一个为和尚,一个为美女,边走边做出花样动作,以吸引观众。有的配二鬼摔跤、马葫芦换亲、西游记人物等。</h3> <h3>除以上介绍的社火种类外,正月庙会上表演的还有蹦杆跷、抬花轿、打花棍、腰鼓、二鬼摔跤等,近几年又增加了太极扇、盘鼓等内容。参加社火表演的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四五岁的儿童。</h3> <h3>大佛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内大伾山东部的天宁寺院内。始建于北魏,靠山开凿,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为世界佛屋景观之一,这是我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素有“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说。</h3> <h3>过年,去哪里寻找最浓的年味儿?</h3><div>整个正月,浚县的这个地方,</div><div>就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div><div>欣赏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div><div>吸引四面八方的来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