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教育部决定2018年在全国校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在广大师生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面发展。</h1> <h1> 3月3日,适逢我国第19个爱耳日,市政府残疾人委员会向各单位发文,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今年的主题是:</h1><h1><font color="#ed2308"><b> 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b></font></h1> <h1> 三门峡市各所中小学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电子屏上的宣传标语、给家长发宣传单、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多种渠道做“爱耳日”的教育宣传。</h1> <h1>2018年爱耳日宣传口号:<br>1.听见未来——早预防,早康复<br>2.推进残疾预防 保护听力健康<br>3.减少噪声,保护听力<br>4.做好初级耳科保健<br>5.听见未来——关注听障儿童融合教育<br>6.关注老人生活质量,及早进行听力康复</h1><h1>7.关注听力健康,建设健康中国</h1> <h1><b><font color="#ed2308">如何科学用耳?</font></b></h1><div>1、避免噪音</div><div> 噪声是指不恰当或者不舒服的听觉刺激。噪声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会损害人的听力。噪声对听力是缓慢且进行性的损伤,造成耳鸣、听觉衰弱、耳疲劳,甚至出现失聪。除此之外,噪声还会影响睡眠,干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引起其他疾病。</div><div>2、戒掏耳朵</div><div> 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的习惯,常用耳勺、手指掏挖耳朵,但这样很容易造成耳道损伤,甚至引起感染、发炎,甚至伤害鼓膜。其实,耳屎(也被称作盯聍)对耳朵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止感染、黏附灰尘等,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有一定的防虫作用。从理论上来讲它可借咀嚼等下颌运动自行排出,是不用掏的。</div><div>3、少用耳机</div><div> 我们经常能在路上碰到戴着耳机的年轻人,而且常常,他们的声音还会开的很大,甚至我们在旁边都能听到他耳机里放出来的音乐。但是,高音量造成的听力损害是个大问题。不论戴耳机听音乐也好,打电话也好,音量都不要太大。建议遵守“60%/30分钟”规则,也就是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天使用耳塞式耳机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如果想要延长听音乐的时间,那么音量设置就应该要更低于最大音量的60%。</div><div>4、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div><div> 我们都体会过,飞机起飞或下降时,高速运行的动车经过隧道时,都能感觉到双耳闷胀不适,这是因为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在游泳或跳水时,应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飞机起降或列车通过隧道时,可以做吞咽动作或捏住鼻翼轻轻做用鼻子往外喷气的动作。靠近烟花爆竹燃放点时尽量捂住耳朵。不要用手掌击打耳部等。</div><div>5、避免耳朵进水</div><div> 在游泳、洗澡、洗头时,要注意不要让耳朵进水,进水后容易引起耳朵发炎的。如果不慎进水,应该让耳朵朝下空空水才行。然后轻轻的用纸巾或棉棒擦拭干净,特别是小孩子,家长给孩子洗头要特别注意保护耳朵,避免进水。</div><div>6、慎用耳毒性药物</div><div>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耳毒性药物的不当使用是造成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div><div><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预防耳聋的几点建议</font></b></h1><div>(1)长期在噪音污染大的环境下工作的人员,要注意采取保护措施。</div><div>(2)年轻人不能过多、过久地听mp3、mp4之类的数码产品,长时间使用耳机,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休息一下,在持续劳累后,应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声音。</div><div>(3)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和感冒,有一部分病人发生分泌性中耳炎,与感冒有关系,因此预防感冒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div><div>(4)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时,一定要注意调整和休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