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南篇之一—东坡书院

Roger

<h3>东坡书院,是我来海南一直想去的地方。宋代文豪苏轼贬居海南儋州三年,在此讲学会友。昨日,我们从海口住地驱车70公里来到儋州市中和镇旁的东坡书院,此一圣地初以"载酒堂"为名,始建于1098年,即苏老从惠州迁至儋州半年多之后。</h3> <h3>苏轼一生都是好人好官,才情横溢,但屡遭小人记恨而被贬斥。海南原为蛮荒之地,随着苏轼的到来,儋州直至整个海南读书学文的风气逐渐养成。</h3> <h3>儋州,古称"儋耳",历史悠久,"儋耳"原为古代一个部落,其土著居民"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耳大垂肩,如担状,故称"担珥",(儋耳与"担珥"谐音)。《山海经》有"离耳国"之称,指的是岛上的"儋耳"。儋耳古属百越(百粤)之地,像郡之外徼,秦前未设治。</h3><h3><br></h3><h3>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叛乱,杀南越王赵兴、汉使终军及汉将韩千秋,另立新王,实行分裂割据。汉武帝刘彻命邳离侯路博为伏波将军,前往讨伐。元鼎六年(前111年),路博德讨南越,进驻海南岛。</h3><h3><br></h3><h3>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上设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的行政建制。</h3> <p class="ql-block">"软禁"于岭南的大文豪苏轼广受海南人民和全中国人民的爱戴。人们历数他的丰功伟绩,例如,为官时勤政爱民,政绩斐然。在杭州:捐出个人积蓄黄金50两设病坊救治百姓;在徐州:黄河泛滥,苏轼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筑长堤984丈,退洪水,受神宗奖谕;为防洪水入城,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还是在在杭州:筑苏湾堤,浚治运河,治理西湖,筑"苏堤";而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女婴。成立育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在定州:奏请弓箭社入户以巩固边防,发挥边关百姓善射的优势,人人皆兵;奏请修盖禁军营房,整饬军政,成效明显;奏请降低米价赈济灾民及部队,整肃军纪,训练士卒,提高边防部队战斗力;在颍州:治理颍州西湖,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在惠州:捐出御赐犀带并积极筹资,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建成西新桥;在惠州、儋州等地开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在儋州,则授业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苏轼讲学时的阵势。</h3> <h3>苏轼遇雨向百姓借斗笠蓑衣,让妇孺看着好笑,当官的不穿官服,就连狗见了犬吠声都不同了。</h3> <h3>苏轼私塾之地。</h3> <h3>私塾学堂。</h3> <h3>院落整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h3> <h3>屡见斜树,为台风故。</h3> <h3>短节竹,内地少见。</h3> <h3>狗仔花,花蕊如五犬围坐,花象逼真,故名。关于此花民间流传着一段动听的传说,相传宰相王安石就狗仔花写了两句诗:&quot;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心&quot;。苏轼认为不合事理,遂把它改为&quot;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quot;。王安石看后,笑坡公见闻不广。后来苏轼谪居儋州,看见狗仔花,知道当年错改王安石的诗句。</h3> <h3>此为狗仔花树。</h3> <h3>米兰芳香。</h3> <h3>甜水井。</h3> <h3>在书院陈列室,我看到不少的故事,蛮有趣,第一是介绍苏轼婚配的王夫人,据说,眉山市青神县岷江畔,中岩山苍翠挺秀,山中有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池边石壁上的&quot;唤鱼池&quot;,正是苏轼所题。相传当年清神进士王方曾召集乡下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中岩寺读书的少年苏轼以&quot;唤鱼池&quot;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恰好这时王弗的丫环也拿来小姐的墨迹,小姐起名也是&quot;唤鱼池&quot;。天缘巧合,苏王有约,两人成就一段千古传诵的美好姻缘。</h3><h3><br /></h3> <h3>第二,是讲苏小坡即苏轼三子苏过的。苏过(1072-·1123),字叔党,号斜川居士,因其诗文有乃父之风,时誉之"小坡"。苏过的一生与父亲苏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过幼年,父亲先后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他一直随父辗转各地。父亲的频繁调动给苏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对官场生涯甚为反感。自苏轼居黄州至贬官岭南,苏过一只随侍左右。尤其是贬居岭海的七年,苏过与父亲备尝艰辛,恶劣的生存环境锻塑了苏过坚韧不拔的品格,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造诣,并使他获得了"纯孝"的美名。一路迁谪,苏过跟随父亲尝尽了世态炎凉与人情淡漠。他的不喜仕由此发端,"斜川之志"由此发萌。一生仅有的三次出仕不但时间短暂,且位卑权轻,最重要的是违背了诗人平生之志。苏过的一生以父亲逝世为分界线,前半生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后半生带着家人艰难度日。其间一直笔耕不辍,佳作累累,有诗文集《斜川集》留世。</h3> <h3>最后是我的祖先马援与海南的关系。马援的的确确是我的祖先,族谱上均有记载。书院陈列室所言:东汉光武帝建武16年(公元40年),交趾郡(现越南境内)首领征侧、征贰反叛,光武帝拜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命其率领水陆两军平定征侧姐妹之乱。马援统军沿海开进,随山开路,长驱直入交趾千余里,荡平敌军后,据传马援所部渡海进入儋耳境内,追击余党。</h3><h3><br /></h3><h3>战后,马援所部着手整顿当地行政机构,健全郡县制,一面废除苛政,一面参照汉律修订当地法律,并向百姓申明。当地百姓也始终尊行马援所申法律,所谓&quot;奉行马将军故事&quot;。马援所部还指挥军民修治城邦,开渠引水,灌溉田地,并向当地百姓推广铁器牛耕,做了许多便利百姓的实事。</h3><h3><br /></h3><h3>唐高祖武德5年(公元622年),儋耳改郡为州,将&quot;儋耳郡&quot;改为&quot;儋州&quot;,领义伦、昌化、感恩和富罗(今临高)四县,儋州之立自此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儋州,属岭南道。</h3><h3><br /></h3><h3>宋熙宁6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明洪武年复改为儋州,统宜伦、感恩和昌化三县,属广东琼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儋州仍隶属琼州府。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划昌化归崖州(广东直隶州)。</h3><h3><br /></h3><h3>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是海南岛设治最早的县份之一。1950年海南解放之后,仍沿用儋县之称,直至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市政府驻地那大镇。2016年2月,儋州市升为海南第四个地级市(前三位海口市、三亚市和三沙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h3> <h3>总结:1097年,60多岁的苏轼改贬儋州(旧日称琼州别驾昌化军),流放海南岛。海南乃古代蛮荒之野,朝廷放逐政治对手和逆臣的海外之地,境况及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quot;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quot;、&quot;一去一万里,生度鬼门关&quot;,南迁不曾几人回。然苏轼在儋州,不仅没有命丧海南,还留下千古芳名;不戚戚于个人忧患,还积极为当地人民做好事,奖劝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人才,一直坚持到最后放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