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书会——麦田里的民间曲艺盛宴

清风竹影

<h3>摄影:王爱国</h3><h3>文字:窦 强</h3> <h3> 马街,坐落在河南省西南部。这个看似凡常的村落,却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们的“朝拜圣地”。 700多年来,每逢正月十三,说唱的民间艺人们便会从全国各地负鼓携琴,汇聚马街,在马街村头的麦地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一场永不落幕的民间曲艺盛宴代代传承,这场盛宴就是----马街书会。</h3><h3><br></h3> <h3> 正月十三,年味渐淡。河南平顶山马街人却更忙了,今天是“马街书会”开幕的日子。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震撼的音响,没有华丽的场地,更没有疯狂的粉丝。一桌一琴,这便是说唱艺人们的全部舞台。 </h3><h3><br></h3> <h3> 鸣锣开戏,打板、拨弦、捶鼓、敲梆,无需报幕,就这样自然而然开腔说唱。一人伴奏一人表演,两相配合,这便是大多数艺人们的基本组合。 </h3><h3><br></h3> <h3> 天南海北说唱人,不论晴雪结伴来。这些说唱艺人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农民,在这些普通的人之中又有很多都是盲人。眼睛看不见对他们来说多少会有一些不方便,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他们都会结伴而行,让能看见路的人带领,剩下的人你牵着我,我牵着你,相互扶持,一路前行。</h3><h3><br></h3> <h3> 书会还未开始,马街村头的百亩麦田就已经人头攒动,听书的观众们早已在现场等候多时,说唱的艺人们陆续赶到说书现场,各种小摊也陆续开摊迎客。和说唱艺人们一样兴奋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们,他们长枪短炮的散布在会场的各个角落,用镜头记录书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h3> <h3> 来的稍早的艺人们已经在开始布置自己的说书摊。要让观众在熙攘噪杂的野外听到自己书摊的说唱声,这个铁皮大喇叭无疑就是说书艺人心中的制胜法宝。野外空旷、风向不定,要让大喇叭的声音传的远就要放的高一些,很多艺人都选择把它捆绑在自己的三轮车上面。</h3> <h3> 喇叭声声传万里,广阔的中原大地上飘荡着说唱艺人们内心的波澜。</h3><h3> </h3> <h3> 笨重的铁皮大喇叭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快捷的节奏,便携式的充电音响成为了很多艺人们的选择。时代在发展,传统的技艺与现在科技在碰撞中交流发展。</h3><h3><br></h3> <h3> 百密总有一疏,会前精心准备却在书会开始时琴弦出现了问题。同组的艺人内心非常焦急,忍不住凑上前去探寻原因。尽管心里急,但嘴上却不说,因她们相信自己的搭档。</h3><h3><br></h3> <h3> 随着一声锣响,说书就算是开始了。艺人在书会上的说唱被称作"亮书", 说唱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h3><h3><br></h3> <h3> 家离得近的说唱艺人们骑着电动车,开着三轮车就来到了书会现场,架起喇叭支起琴,锣一敲,自己书摊的"亮书"就算开始了。三轮车就是自己的舞台,流动的人群就是自己的观众。</h3><h3><br></h3> <h3> 一把素琴,心无旁骛。</h3> <h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人生入戏,戏如人生。</h3> <h3> 唱者自痴,听者自迷。痛而不言,笑而不语</h3> <h3> 说唱艺人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村头的这百亩麦田里,处处都是他们的舞台,不管有没有观众,支起案子,好戏,便开始了。</h3><h3><br></h3> <h3> 现场的聚集的观众越来越多,说唱艺人们的表演也越来越投入。</h3> <h3> 书会早已开始,来自附近的一家人也加紧了脚步赶往会场来观看表演。天真的孩童们早已被会场人山人海的热闹气氛所吸引,迫不及待的冲到了最前面。</h3><h3><br></h3> <h3> 每年的这几天除了是说唱艺人们的盛会,也是各地小商贩的盛会,他们各显其能,全副武装,成为书会现场中另一道靓丽的风景。</h3><h3><br></h3> <h3> 孩子们跟随自己的父亲来观看书会,书会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种热烈的场面,但父亲给他们买的小玩意儿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货和乐趣。</h3><h3><br></h3> <h3> 没有劲爆绚丽的表演,没有山呼海啸的欢呼,也没有热烈持续的掌声,在马街书会最大的舞台上,有的是说唱艺人们朴实的演唱,有的是舞台前人山人海的观众,和每一位观众发自内心的聆听。</h3> <h3> 观众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者,他们屏气凝神,耳朵听的是一段历史,心里想的是一段传承。</h3><h3><br></h3> <h3> 没有鲜花,不要签名,最朴实的表演拥有最朴实的粉丝。表演的间隙,艺人与观众在交流,说者用心,听者诚恳,这是观众对艺人表演的最高认可。</h3><h3><br></h3> <h3> 观众是所有艺人们的衣食父母,每年的马街书会,不仅是说唱艺人们展现自己的机会,也是他们推销自己的平台。说唱艺人们表演结束,观众们根据艺人的表演进行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便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就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家中演唱,这种形式就是“写书”。</h3><h3><br></h3> <h3> 书会还在继续,铁皮喇叭里的说唱声还在悠扬,年轻的小艺人抬起头,聆听着古老的技艺,一颗懵懂的心,遐想着未知的未来。</h3> <h3> 一天的表演结束了,可不能亏待了自己的“老伙计”,擦一擦,拧一拧,好好的保养一番,今后,还要和“老伙计”一起并肩作战。</h3> <h3> 辛苦了一天也快乐了一天,连吃起饭来都特别的香,满满一大碗饭吃的干干净净。</h3><h3><br></h3> <h3> 艺人们休息的地方是马街一位热心村民免费提供的。虽然地方简陋,身体疲惫,但艺人们在此睡的安心,睡的踏实。</h3><h3><br></h3> <h3> 书会结束,整装行囊再出发。抹去浮华,有一丝的孤独与凄凉。</h3><h3> </h3><h3> 千台戏,看不厌;万卷书,听不完。马街书会承载着无数民间艺人的希冀传承了700多年。然而时代在发展,在泛娱乐时代的今天,传统曲艺日渐式微,</h3><h3>700多年的马街书会逐渐变成了走马观花似的庙会,看热闹的多,用心听的少,正月十三一过,什么也没留下。</h3><h3> 传统曲艺的魂该如何传承?</h3><h3> 唯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