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合肥并非旅游热点城市,然而,市内的包公祠和李鸿章纪念馆不得不去。前者生在大宋,刚直不阿,为了弘扬正义,屡犯皇亲国戚;后者是清朝的干臣,创办了淮军和北洋水师,领导了洋务运动和招商局,为近代中国的崛起忍辱负重……</p> <h3>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h3> <h3>包公出生在庐州东郊虎山脚下的包家村(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他大名叫拯,字希仁,29岁考中进士,历任州、县地方官数十年,后升任京都开封府尹,晚年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枢密院副使等要职。包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h3> <h3>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h3> <h3>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 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h3> <h3>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公墓。</h3> <h3>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包公并非黑脸,而是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 </h3><h3>包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又克己奉公,恩泽故里,所以合肥百姓备感自豪。 </h3><h3><br></h3> <h3>龙头铡</h3> <h3>蜡像馆。生动讲述了包公不惧权贵,秉公办案的故事</h3> <h3>舍得乌纱帽,力铡陈世美</h3> <h3> 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h3><h3> 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 </h3> <h3> 李鸿章故居纪念馆,位于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的中段。</h3> <h3>李鸿章故居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东面新开放的淮系展馆1500多平方米,整个李府的占地面积共计3500多平方米。</h3> <h3>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h3> <h3> 李鸿章位高权重,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这是他20岁的诗作:<br></h3><h3>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h3><h3>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h3><h3>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h3><h3>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h3><h3> </h3><h3>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h3><h3>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h3><h3>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h3><h3>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h3> <h3>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h3> <h3>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h3><h3>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h3><h3>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h3> <h3>人们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往往忽略了他的书法艺术。他的书法功底非凡,堪称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h3> <h3>李鸿章留给后世的最后的诗作:</h3><h3>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h3><h3>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h3><h3>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h3><h3>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