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美术馆珍藏油画

云龙·现场

<h3>  上博与俄罗斯的重量级博物馆合作,共同举办“巡回展览画派:俄国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2017年12月15日-2018年03月04日)。作品均为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珍藏。该馆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之一,馆名得自于它的创建者帕谁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先生。本次展览以凸显“巡迴展览画派”的主题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为主,通过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历史画等四类代表作品的呈现,反映出“巡回展览画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思考与关切。</h3><h3> </h3> <h3> 展览精选了美术馆珍藏的44位“巡迴展览画派“和“学院派”代表画家的68幅布面油画作品,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的自然风光、文化名人、风俗历史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h3> <p><b>[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肖像]</b>。1901年。</p><p>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笔下的特列恰科夫先生双手交叉于胸前,神情专注。他身处于画廊内的某个展厅,背后陈列着他最钟爱的两位画家列维坦和瓦斯涅佐夫的作品。</p><p> 特列恰科夫去世后,美术馆尚没有一幅描绘这位创建者的肖像。因此,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委员会向列宾委托订制了这幅肖像。在此作中,列宾表达了他对特列恰科夫的无比尊重,并认为特列恰科夫的收藏与构建美术馆的功绩是“前所未有的创举”。</p> <h3><b>[棚内的表演]</b>。1867年。</h3><h3> 描绘的是一群底层小演员们的日常场景。画面充满着诗意和温情,表达了画家对这批参演孩童的尊重。周曹环境虽然简陋肮脏,但临时舞台上的演员们却都沉浸在各自的表演中,台下的观众也专心致志地欣赏。</h3> <h3><b>[哥萨克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b>。1880-1890年。</h3><h3> 这件画作反映的是17世纪哥萨克查波罗什人的一段历史。该部族以英勇善战、热爱自由的天性而著称。奥斯曼帝国苏丹王默罕穆德四世来信要求哥萨克人加入他们的队伍,接受他的统治。对此,哥萨克人予以了果断的回绝,并对苏丹王进行了讥讽与嘲弄。</h3><h3> 在列宾的笔下,这群哥萨克人正在拟信回复的场景完美地体现出他们自尊而独立的个性。该画作是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所藏大型油画《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的首版习作。</h3> <h3><b>[新学生]</b>。1892年。</h3><h3>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女孩与新同学初识时的紧张感。女孩黑色的剪影在蓝纹墙面的衬托下凸显出来,显得孤立而局促。</h3> <h3><b>[打猎结束]</b>。</h3> <h3><b>[探望生病的老师]</b>。1897年。</h3><h3> 优美的风格表现了乡村男孩与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h3> <h3><b>[获释的妇女]</b>。1882年。</h3><h3> 作品摄取了一个戏剧化的场面:一名被指控曾参与某次政治活动的年轻女子获得了法庭的释放。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年轻母亲在被迫母子分离后,孩子重又回到她怀抱时的喜悦心情。</h3> <h3><b>[候诊室]</b>。1870年。</h3><h3> 采用了一种柔和友善的幽默基调描绘了病人排队候诊的场面,作品充满了真实的现场感。</h3> <h3><b>[地方法院]</b>。1888年。</h3><h3> 一间农家木屋内集结了众多男女老少的村民。他们正在进行一场严肃的会谈,讨论的可能正是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反映出会谈的复杂性和紧张感,令人信服地表现出农民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h3> <h3><b>[决斗]</b>。1897年。</h3><h3> 描绘的是两名军官之间的对决。充分表现出整个场面气氛和每位人物内心的紧张程度。</h3> <h3><b>[没落]。</b>1889年。</h3><h3> 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改革。富有领主与农奴之间以往的附庸关系一去不复返了。画面中这两位正在追忆往昔的老妇人分别是领主和她以前的佣人。对于这两位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老妇人而言,回忆的滋味是不同的。身份差异如此悬殊的两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惟有关于往昔的回忆才是联结当下的线索。</h3> <h3><b>[修铁路]</b>。1874年。</h3><h3> 康斯坦丁·阿波罗诺维奇·萨维茨基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著名成员之一。早在美院学习期间,他便参加了协会展览。</h3><h3> 这幅《修铁路》是画家在美院毕业后的首幅作品。它集中体现了巡回画派在19世纪70年代时对普通人生活和各类社会问题的关注。画家聚焦于当时一个正在不断凸显的重要社会现象——即习惯了乡村生活的农民们被迫离开土地后,正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h3> <h3><b>[相遇]</b>。1876年。</h3><h3> 俄国特有的一幕场景:训炼有素的精良马匹牵运着领主高档的雪橇,与农夫驾驰的驮马雪橇路上相遇。农夫为了向高贵的领主让路,被迫避让至道路积雪的一侧。权贵与弱势阶级之间的对立成了艺术家关注的焦点。</h3> <h3><b>[最后的晚餐]</b>。1866年。</h3><h3> 通过人物的躁动,疑惑的表情,晃动的灯光和犹大异常的举动表现出场面的紧张感。观众由此可以目睹一场突然爆发的、难以避免的悲剧性冲突。</h3> <h3><b>[皇后的朝圣春旅]。</b>1868年。</h3><h3> 以写实而略带诗意的风格将观众带回到了17世纪。通过彩绘的马车、精美的贵族服装、守卫皇后的同行近卫军,以及诸多精准刻画细节的来重现历史,以此来帮助观众遥想出那个时代的特点。</h3> <h3><b>[银行危机]</b>。1881年。</h3><h3> 在这幅《银行危机》中,弗拉基米尔·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描绘了一幕充满戏剧性的拥挤场面。由于银行倒闭,有人的资产瞬间蒸发了,有人则因这次变故而大赚了一笔。在画家的笔下,人群的不同心理状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h3><h3> 画面以灰、棕和蓝色为主调,色彩的统一性赋予画面以和谐的整体感。这幅《银行危机》堪称马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反映出19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一面。</h3> <h3><b>[奔离风暴的孩童]</b>。1872年。</h3><h3> 人物双颊红润,可爱而单纯。堆积的云层下,风儿席卷草地,一派风暴即将来袭的景象。惊恐的孩童疾步飞奔,正试图逃离那近在眼前的风暴。马科夫斯基笔法娴熟,其艺术风格自由奔放,具有丰沛的情感表现力。他对自然的关注、精谨的刻画和律动的画面,是其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h3> <h3><b>[为赫尔墨斯柱碑祝圣]</b>。1874年。</h3><h3> 费奥多尔·安德烈耶维奇·布龙尼科夫属于支持沙龙画的官方学院派艺术家阵营。他们往往关注古代神话与历史题材,或与古代希腊罗马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h3><h3> 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之子赫尔墨斯被视为牧场和牛群的保护神,同时也能庇护行者一路平安。画面中,希腊人正在路旁竖立一根顶部雕有赫尔墨斯头像的柱子。布龙尼科夫精湛的笔法在这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h3> <h3>  风景画在“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画家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着俄国社会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俄罗斯冬雪林海、早春初萌和秋日绚色的壮美风光。</h3> <h3><b>[夜]。</b>1871年。</h3><h3> 这幅画作曾在的首届巡回艺术展览上展出。希施金在此再现了一幕俄国典型的仲夏日暮的静谧美景。希施金技法全面,其带有质感的笔触充分地体现出每一种自然物象的形态与特点。而画家本人也似乎相当享受在画面上呈现各类树木花草的过程。</h3> <h3><b>[湖光山色]</b>。1854年。</h3><h3> 此作将山光水色、崖壁湖面、农庄山谷融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在此,波恰罗夫甚至将自己正在对景写生的形象也画入了作品中。</h3> <h3><b>[午时的远处森林]。</b>1878年。</h3><h3> 前景中,一株孤松貌似一名行者,它的前面是开阔的空间和高敞的天空。整幕风景看似被一层夏日午时的薄霭所蒙盖。克洛特堪称是开创俄国史诗性风景画的先辈之一。</h3> <p><b>[静谧]。</b>1890年。 取材于画家波罗的海海滩带回的一张速写。面对这幅描绘风雨来袭的风景画,人们在煎熬的等待中会逐渐被激动的情绪所吞噬。画面中风雨飘摇的渔船也令人们忧心忡忡,目光再也无法从它身上移开。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人类与拯救。</p> <h3><b>[公园内]</b>。1897年。</h3><h3> 真切地感受到炎夏的静谧和风光的美丽,并因此而产生一种内心的共鸣。</h3> <h3><b>[宁静的处所]</b>。1890年 </h3><h3> 《宁静的处所》宣告了列维坦创作辉煌期的到来。画家由此跃身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一位热议人物。他的名字人人传颂,其画作也自然成为展览上炙手可热的抢手品。</h3><h3> 在这件相当简朴的风景画中,观众能够体会到其中丰沛的诗意和真挚的情感。画家的同时代人认为,其他艺术家都不曾对“俄国大自然微妙而透彻之美及其忧郁魅力”有过如此深刻而微妙的理解。</h3> <h3><b>[林中春色]。</b>1918年。</h3><h3> 充满着动感:林溪水波荡漾,积雪缓缓消融,光下阴影掠过,风中树枝摇曳。自然风光倾注着画家的个人情感与感受,即后人所谓的“情绪风景画”。</h3> <h3><b>[贵族的婚礼]</b>。1883年。</h3><h3> 画家在此表现了奢华的衣袍、特殊的仪式、精美的内饰和人物的个性等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现世的眼光来回答过去的历史。</h3> <h3><b>[婚嫁前]</b>。19世纪70年代初。</h3><h3> 画面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与无数陷入痛苦的女性一样,富足的外表下隐藏了她绝望的濒临崩溃的内心。作品成功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个俄国社会十分流行的主题:女性不平等地位和俄国妇女的悲惨命运。</h3> <h3>巫师到访农民婚礼。1874年。</h3><h3> 完整地反映了事件本身,描绘出了关键人物的个性气质。</h3> <h3><b>[凝视新娘]</b>。1888年。</h3><h3> 新郎及其亲戚与新娘相互结识时的俄国传统礼仪场面。</h3> <h3><b>[钓鱼者</b>]。1871年。</h3><h3> 画面中心可见一位憨态可掬的老年男性钓鱼者。他将帽子上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浮标,对周遭环境毫不在意。画家在此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状态。</h3><h3> 彼罗夫在作品中曾多次关注“安静的嗜好”,力求借此展现出人类超越俗世烦扰的一面。</h3> <h3><b>[阿廖努什卡]。</b>1881年。</h3><h3> 这幅油画取材于一则俄国民间传说:《阿廖努什卡与伊万努什卡姐弟》。该传说讲述的是姐弟俩遭遇厄运后被迫分离的悲剧故事。画家在此描绘的并非是传说中的某一幕特定场景,而是在保留原作悲情基调的基础上,对传说故事进行了演绎。 </h3><h3> 以风格而论,瓦斯涅佐夫的这幅作品结合了民间传说的抒情意味和俄国自然风光的真切诗意。</h3><h3><br></h3> <h3>[<b>尤里·伊里奇·列宾童年肖像]</b>。1882年。</h3><h3> 尤里·伊里奇·列宾是画家列宾的儿子。列宾在刻画他五岁儿子外貌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脆弱敏感的内心世界。他还运用娴熟、自然的艺术技巧刻画了华贵的织纹地毯、黑色羊毛外衣上金光闪烁的纽扣以及孩子丝般柔顺的发质。倾注着深沉父爱的肖像作品充满着柔情、温馨感人。它们既刻画了孩童的内心,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童真世界。</h3> <h3>邻家女孩。</h3> <h3>双臂交的年轻女子。1885—1886年。</h3> <h3>亚历山德拉·捷利舍车娃像。1865年。<br></h3><h3><br></h3> <h3>  肖像画是体现“巡回展览画派”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开创的“心理肖像”具有洞察对象个性、揭示人物心理的特点。每位大师都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与他们笔下的人物展开“对话”,直击人物的内心深处。</h3> <h3><b>[阿克萨科夫肖像]</b>1878年。</h3><h3> 所描绘的伊万·谢尔盖耶维奇·阿克萨科夫是俄国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和公众人物。列宾借助主人公的表情、面貌和眼神以及平静的姿态揭示出阿克萨科夫的人格高度。</h3> <h3><b>[列夫·托尔斯泰肖像]</b>1887年。</h3><h3> 这幅肖像在构图上相当保守,色彩也以灰、黑调子为主。但这种简率却恰恰反映出列宾的智慧。他力求通过简单的外在形象来彰显出托尔斯泰内在丰富的个性。这位高贵人物脸上的每一处特征都深深地吸引着列宾。</h3><h3> 与此同时,列宾又在数年间创作了多幅托尔斯泰像。画家试图捕捉到托尔斯泰脸部每一处他所熟悉并钟爱的特点。列宾总计创作了数十幅托尔斯泰的油画和素描肖像,而1887年的这幅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h3><h3>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同时,他也是一名教育家、活动家、宗教思想家和精神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式文学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长篇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h3> <h3><b>[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b>1874年。 </h3><h3> 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活动家,也是19世纪俄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幅肖像是特列恰科夫向列宾特别订制的。应该说,这幅肖像是屠格涅夫的最佳肖像作品之一。</h3> <h3><b>[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肖像]</b>1893年。</h3><h3> 是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最精采的肖像作品之一。创作于柴可夫斯基生命的末年,即1893年1月底。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柴可夫斯基还在创作他的代表作一&lt;第六交响曲&gt;。画中,柴可夫斯基神情高度专注,极富表现力,似手是在感受这一悲剧作品的力量。</h3> <h3><b>[博特金医生肖像]</b>1881年。</h3><h3>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既是“巡回展览派”的领袖,也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和优秀的美术教师。他笔下的是一名全科医生、医药与外科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临床医学生理学奠基人。画像用色朴实、构图简单,特别注重对人物脸部的刻画。还试图捕捉人物的个性,揭示其内在心理和社会地位。</h3> <h3><b>[无名女郎]</b>1883年。</h3><h3> 无名女郎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最受人们珍视的艺术杰作之一。它在世界各地巡展时,所到之处可谓人尽皆知。画面中的这位女子总是能够激发出观众无尽的兴趣。画家以独特的方式赋予作品以一种难以参透的谜。作品的标题亦充满了神秘色彩,为画面中未尽的故事留下了一段传奇。</h3><h3> 克拉姆斯柯依兴致盎然地在画布上表现女郎脸上的温柔光芒以及黑色双眸间的松软睫毛和温柔眼神。借助高超的技艺,画家还细致地刻画出了轻柔的鸵鸟毛、漆木马车和略显粗糙的皮质。</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件作品呈现实主义的风格,画家在钦羡于女子迷人魅力的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即外在美、心灵美与品德美之间是什么关系?当时在俄国,女性解放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变得愈发突出,它们已成为文学、哲学和公共观念领域所热议的话题。</font></h3> <h3><b>[蓝衣女子]</b>1868年。</h3><h3> 作品看似相当简单,但实际上,画家对这位主人公充满了温情与偏爱。女子姿态自然、气质娴静。深邃的双目陷入沉思,又略带严肃。肖像表达出画家对女子丰富且复杂个性的仰慕。</h3> <h3><b>[大学生]</b>1881年。</h3><h3> 雅罗申科的艺术创作涉猎广泛,肖像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皆有所长。19世纪80年代时,他创作了一系列融合了肖像画与风俗画特征的特殊单人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幅《大学生》与另一件作品《女学生》。雅罗申科在此类作品中将焦点对准了年轻一代的学生。在此,画家满怀深情地用画笔表现出自己所了解的年轻人的内心世界。</h3> <h3><b>[双臂交的年轻女子]</b>1885—1886年。</h3> <h3><b>[流浪者</b>]1870年。</h3><h3> 这一流行母题曾得到了广泛且多角度的演绎。作为百姓的重要代表,农民阶级总能激发起人们同情并帮助其改变命运的想法。这些作品往往能够深入刻画民众的生活,表达画家对其命运的关切。这些作品反映出社会民众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愤慨。</h3><h3> 画家彼罗夫创作时,总是试图去理解农民的个性及其生活的本质。《流浪者》就是此类作品之一,彼罗夫在此深入地剖析了这位普通人物的心理。</h3> <h3><b>[护林员]</b>1874年。</h3><h3> 图中的护林员形象在19世纪70年代中叶的画作中较为常见。&lt;护林员&gt;是作者克拉姆斯柯依为了表观主人公强大的品格力量。从护林员身上,画家感受到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贵的尊严。</h3> <h3><b>[海外来客]</b>1901年。</h3><h3> 色彩激荡,笔法挥洒且具有装饰性,洋溢着生命的愉悦感。</h3><h3><br></h3> <h3><b>[走出普斯科夫的教堂]</b>1864年。</h3><h3> 描绘的是日常生活的寻常片段,画中各色人物三两成群,类型多样,行为有别,反映了画家对俄国乡镇典型生活场景的深入观察。</h3> <h3><b>[白鹤飞翔]</b>1891年。</h3><h3> 画面充斥着一种令人略带激动又难免感伤的抒情基调。</h3> <h3><b>[伏尔加河码头]</b>1913年。</h3><h3> 画中可见,河道上充满着客船、驳船和渡轮,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像。丰沛的水流和远处的老教堂都吸引着观众的目光。</h3> <h3>  我是在展览后期去参观的。上博门口排队约20分钟进安检口,进去后这个展览观摩的人数不是很多。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