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我们这代人

老葛2594499

<h3>  "高考"不仅关乎着一个人的理想和前程,也涉及到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几十年来,我国的高考制度经历了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的艰辛历程。我们这代人,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高考制度的各种变革,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亲自扮演了决定个人和时代命运的角色。<br /></h3><h3><br /></h3> <h1><b>  "文革"废除高考,打碎了我的大学梦</b></h1> <h3>  我的童年和中小学时代是在青岛度过的。我生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从小就非常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br /></h3><h3> 上小学时我就最喜欢数学,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还找一些课外教材自己钻研学习。课堂上老师出的数学题,我总是第一个举手,每次考试总是满分。我还喜欢做智力测验,喜欢下象棋,为提高棋艺专门订了象棋书刊,并到处找高手对弈。当年的国手胡荣华、杨官麟等人的棋谱,我都能背得下来。在参加全市少年中国象棋的比赛中,我赢了连续两届的少年冠军。<br /></h3><h3> 我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定要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而且是理工科顶尖的"清华大学"。<br /></h3> <h3><b>  当年入学时的青岛二中校址</b></h3> <h3>  小学毕业填写中考志愿时,自己毫不犹豫地报了青岛二中。这是一所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名校,当时毕业生的入大学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报考志愿允许选择五个学校,而我抱着非二中不上的决心,只填报了两个志愿,一个是二中五年一贯制,一个是二中普通制。五年制每年只招收两个班,共100名左右学生,这也是全省的实验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仅考上了二中,而且如愿地被五年制班录取了。<br /></h3> <h3><b>  青岛二中全班同学合影</b></h3> <h3>  进入青岛二中,在最优秀的学习环境里汲取着知识,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入学,我就被指定为数学课代表,更加明确和鼓舞了自己的学习志向。有时候合上眼睛,清华大学新生入校时的横幅"欢迎你,未来的工程师"仿佛就在面前。<br /></h3><h3><br /></h3><h3> 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让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破碎了。1966年6月,北京女一中高三(4)班和四中高三(5)班学生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状告当时的高考制度使得许多青年为考大学钻书堆,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挂帅,将大量工农和革命干部的子女拒之门外,要求"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当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后来又决定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停止招生,高考被废除了。</h3> <h3>  一时间,正常的教学与管理无法进行,教育秩序大乱,老师被批斗,学校被砸烂。我们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当时最好的出路是参军入伍,有点儿办法的都当兵去了,有的通过各种门路安排了工作;实在没办法的,也只有下乡插队了。那一年我高中毕业,弟弟也在同年初中毕业,按政策只能一个人留城,我把机会给了弟弟,自己报名参加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h3> <h3><b>  离开家乡告别亲人登上去内蒙古的列车</b></h3> <h1><b>  "白卷"扰乱高考,大学再次失之交臂</b></h1> <h3>  1968年,毛泽东对《人民日报》文章《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作出批注:"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自此,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br /></h3> <h3>  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制为两年或三年,其中有几个月甚至一年到农村、工厂、矿山去学农学工;还有的是"三来三去",从农村来回农村去,从工厂来回工厂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招生条件也比较严格,工农兵学员必须经过推荐,以及政审、表现等方面的考核。<br /></h3> <h3>  自从离开家乡来到内蒙古边疆,自己心里就非常清楚,在艰苦的条件下和恶劣的环境里,只有好好表现、努力付出,才能得到推荐上大学的机会,这也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br /></h3> <h3>  当时连队的主要任务是盖房子,天不亮就要起床脱土坯,手上打满血泡,脚踩在泥里裂了一道道口子。严冬寒风凛冽,在山上采石烧灰,抡锤打钎时汗水从后背顺着裤腰流下来结成了冰条。掌钎的活也很危险,常常被滑锤砸到手,我左手的中指就被掂锤砸过,直到现在摸着还会感觉比其他手指粗。出窑时又脏又累,窑内温度很高,戴着手套也不管用,鞋底都被烫化了。石灰粉无孔不入,粘在衣服上和汗水混到一起,杀得皮肤生疼。那时候,在炎炎烈日下割过草,在冰冷的渠水里堵过决口,所有的苦活、累活、脏活都抢着干。<br /></h3> <h3>  由于表现突出,在连队仅半年时间我就被调到团政治处,又在两年时间里先后提了干、入了党。在那些日子里,我始终没有忘记和放弃大学梦。但往往事与愿违,表现越突出,机会反而越渺茫,好几年都是以&quot;工作需要、离不开"为由失去了推荐的资格。看到战友们一个个都上大学走了,自己却一次次地失去机会,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h3> <h3>  1973年,我国又经历了一次、并且是"文革"十年中唯一的一次高考。我非常有幸参加了这次高考。<br /></h3><h3> 这一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对采取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高等学校招生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还要进行语文、数学、理化三科的书面文化考试,地、市命题,采取开卷形式。<br /></h3> <h3>  这可是天大的喜讯:终于可以凭借考试成绩上大学了!<br /></h3><h3> 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里分配到一个知识青年干部的招生名额,是上海同济大学工企自动化专业并且还是总政的名额。这意味着,争取到这个机会不仅能上工科大学,而且毕业后还能入伍。当时规定每个名额推荐三个人参加考试,经过推选、评议、审核,我和另外两个女知青干部一起获得了参考资格。<br /></h3> <h3>  从拿到考试通知到进考场只有两天时间,考试内容涉及之多复习根本无从下手,而且自打离开学校这些年读的书全跟数理化无关,只能凭自己的老底子。考试结果公布了,我的成绩相当好,其中数学试卷有20分的附加题,满分120分,我得了118分。一起推荐参考的另外两个人,数学成绩最低的只有8分。我的考试成绩不仅在3个人当中,在全团参考人员中都是高的。毋庸置疑,大学梦即将实现,我激动地耐心等待着……<br /></h3> <h3>  就在这一年,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有一位生产小队长、下乡知青张铁生,也赢得了参加大学文化考试的机会。然而,考试结果张铁生的理化成绩只有6分,三科总成绩仅100分。在考场上他自知成绩不好,就在考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当时的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得知后将原信作了删改,指令《辽宁日报》发表;其后《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也纷纷转载,并发表评论,批判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这个"白卷英雄"的出现,使择优录取的规则完全倒了个儿,无数人的大学梦瞬间变得支离破碎。<br /></h3><h3>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江青更称之为反潮流的"英雄"。这年秋天,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而我的大学梦又一次彻底破碎了。自认为板上钉钉的事跑掉了,那位数学成绩最差的被录取并改上了文科院校,上海同济大学工企自动化专业的名额作废了!</h3> <h3><b>  征程——摄于七十年代上大学前</b></h3> <h1><b>  国家恢复高考,错失机会再赶末班车</b></h1> <h3>  1977年底,已经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我们的国家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恢复高考,成为多年被压抑的一代人冲破年龄、婚否、出身、资历等限制,逆转命运的唯一机会。1977年冬和1978年夏季,诞生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试,报考者如决堤洪水般涌来,总人数达到了1,160万人,它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更为新时期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h3> <h3>  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正在西藏,两年前我已从内蒙古兵团选调到自治区机关工作。那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结束后,自治区派我们率一个乌兰牧骑组成慰问团,到西藏慰问援藏干部。在西藏的慰问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回来时年底的高考已经结束,我只能惋惜自己又错过一次高考的机会。<br /></h3> <h3><b>  赴西藏慰问团在布达拉宫前合影</b></h3> <h3>  1978年春天,我受派参加自治区直属机关"农业学大寨"工作团,驻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我没向任何人透露,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参加这一年的高考,绝不能再失去最后一次机会(按照下一年的招生办法,我已不符合条件)。白天走村串户访问群众,下地帮农民干活,晚上便赶到县城中学,听高考辅导讲座。我还专门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每天晚上放在枕边,收听时事政治和课程辅导节目。<br /></h3> <h3>  记得高考之前,我是向工作团领导请假,骑着自行车赶了70多公里路,奔赴考场的。这次高考是全国统一命题,凭着自己对数学的偏好,时隔多年后数学考试成绩仍是各科中最好的,给我的总成绩加了分。大学梦终于成真,我成为当年考生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五中的幸运儿,走进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校门。<br /></h3> <h3>  入学后,我们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七八级成为闻名全校的特殊班级。主要特殊在:一是人多,全班有84名同学,是学校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班;二是年龄差距大,班里同学最小的仅16岁,最大的已32岁,还有同在一所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高考,昔日的师生成了大学的同班同学;三是走读生多,因为扩大招生,学校宿舍紧张,外地的同学住校,本市的同学只能跑校,于是班里同学多数都是走读生;四是生源多元化,同学里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有从农村直接考上的,也有上山下乡回城的老知青,有工人、教师、演员、国家干部,以及从部队来的军人,大都是带薪上学。<br /></h3> <h3><b>  全班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前合影</b></h3> <h3>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时光。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生,都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有着一股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同学中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同,班里经常组织一些学习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还举办演讲、朗诵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并且发挥发现了同学们的特长。<br /></h3> <h3><b>  全班同学组织郊游的合影</b></h3> <h3>  学校和系里组织的活动,班里同学都非常积极,踊跃参加。每次学校运动会,我们班的阵容总是最大的,比赛成绩也最突出。尤其是班里的啦啦队,参赛的同学在场上奋力拼搏,其他不参赛的都到场助威,声势闻名全校。在文娱活动中,班里同学更是人才济济,盛天启的二胡演奏无愧为一流水平,赵可新和常虹等同学的蒙古族舞蹈极具专业水准,毅敏的女中音独唱堪比今日的降央卓玛;由杨燕民担任指挥的全班大合唱,歌声悠扬动听,加上指挥动作潇洒,更加引人入胜。这些节目屡屡获奖,并多次代表系或者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和汇演。</h3> <h3><b>  在学校文艺汇演上全班同学的大合唱</b></h3> <h3>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同学们怀揣理想,踏上各自的人生历程。毕业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这些新时期的大学生,正是各方面需要的人才,由于知识化和年轻化的优势,不乏被推上了各级领导或重要的工作岗位。投身改革开放,献身各项建设事业,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人生。<br /></h3> <h3><b>  毕业之前在校园里留个纪念</b></h3> <h1><b>  "高考"决定了我们和时代的命运</b></h1> <h3>  在恢复高考和我们入学40周年之际,许多同学都在撰写文章,回忆自己毕业之后的经历。尽管大家的经历各有不同,但毫无疑问,高考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h3><h3> 高考,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同样也决定着时代的命运,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我们这代人与时代命运和国家命运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br /></h3> <h3><b>  憧憬——摄于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后</b></h3> <h3>  我毕业之后的几十年走的完全是"仕途"。但实实在在讲,这条路并非我愿。这些年里我曾经在多个岗位任过职,每次调整或使用都是由组织上安排的,自己都会无条件服从,都会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工作上。<br /></h3> <h3>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找到一条最适合发展、最能发挥智慧和才干的道路,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许。如果不是因为"文革"废除了高考和"白卷"的干扰,我想,我走的一定是另外一条路,或许会成为航天领域的专家,也可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br /></h3> <h3><b>  率乌兰牧骑赴日本访问演出</b></h3> <h3>  尽管人生会有遗憾,但绝不后悔,更没有抱怨。正是这些曲折坎坷的经历,让我们这代人成为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我们这代人中有更多的没有上过大学,由于国有企业改制使得许多人下岗,他们另找门路谋生,努力拼搏,勤劳致富;他们为国家分忧解难,用坚毅的品质隐忍了个人的苦楚,这个被西方看作不可思议的"奇迹"也许无人注目,但历史会记下这一笔。正是这代人经历的各种磨难,参与的各种运动,才推动了整个时代的变革。这代人生命中最珍贵的几十年,无怨无悔地化成了国家发展强大和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土壤和养分。</h3> <h3><b>  追寻——摄于九二年中央党校</b></h3> <h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民族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才得以觉醒、才持续发展壮大起来的。"文革"中批判"分数挂帅"、"唯文凭论",废除了高考。可谁曾想到,若干年后又出现了选人用人不看道德、不看素质能力,只看文凭、看考分、看相貌和口才;有些人为了提拔重用想方设法搞"假学历"、"假文凭",制造假档案。以至于发展到在选拔干部中看关系、看送礼,甚至看山头,彻底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造成党内生活"一团和气",你好我好,邪气弥漫,使政治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环境生态遭受到严重破坏。</h3> <h3><b>  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接待中央党校领导</b></h3> <h3>  杜勒斯曾经将在中国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希望,寄托在党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没曾想,我们党的接力棒已经成功地掌握在第五代领导人手上。连我国80、90后的子女们都十分惊讶,父辈们竟如此坚韧。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秉承了浓烈的红色元素;与共和国一起挨过饿,在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受磨练、苦心志、劳筋骨;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一颗红心,两手老茧,浑身泥巴;改革开放创造了机遇和条件,经受住政治上的严峻考验,坚决惩治腐败,尽心勤政为民。他们同样经历了我们经历过的"高考"。我们相信,这注定是一个坚强有力、值得信任和托付的群体,是历史检验和选择的结果,一定会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好复兴之路,真正实现中国梦。</h3> <h3><b>  在澳门参加招商引资洽谈活动</b></h3> <h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h3><h3> 走过几十年,历尽纷繁,我们这代人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但我们的身体是健康的,精力是充沛的,精神是富足的。我们应该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坚强、最乐观、最潇洒的"新一代",在风风雨雨中拼搏了前半生,留下的日子会尽享美好,珍惜每一天。<br /></h3> <h3><b> 人间留不住,年过六十五。<br /></b></h3><h3><b> 西风大漠远,历尽坎坷路。</b></h3><h3><b> 喜怒哀乐愁,酸辣甜咸苦。</b></h3><h3><b> 意清淡名利,心平释荣辱。</b></h3><h3><b><br /></b></h3><h3><b> 复兴有代人,江山新日出。</b></h3><h3><b> 盛世再出发,初心引征途。<br /></b></h3><h3><b> 未来已来临,国强民富足。<br /></b></h3><h3><b> 今生无悔憾,奋斗才幸福。</b></h3><h3><b><br /></b></h3><h3><b> 登崂览奇独,戏海逐浪舞。</b></h3><h3><b> 品茗东篱下,煮酒存玉壶。</b></h3><h3><b> 赋诗寄情愫,挥笔胸臆抒。</b></h3><h3><b> 桑榆不觉晚,物华行乐处。</b></h3> <h3><b>  致远——摄于近期青岛天地间广场</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