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儿时的痕迹

廖力平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幼儿园时期</span></p> <h5>合群西路16号,原中共华南分局宿舍。刚满月,我就从武汉来到广州,就住在这里。</h5><p><br></p> <h5>合群西路和新河浦路十字路口桥。当年这是木桥,保姆经常在桥上追着我喂饭,口中还喊着"麻雀吃一口,小平吃一口"。</h5> <h5>宝华路宝源北街27号,曾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拆了。</h5> <h5>长寿西路15号,原168号,儿时居住的地方。现西关肠粉店对上的阳台,我在上面站过、坐过,度过不知多少日子。看着过往的行人、往返穿梭的2路3路公共汽车,门口就有车站还有一个公用电话传呼站。</h5> <h5>快60年了,还是原来的样子</h5><h3></h3> <h5>原多宝路100号,原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幼儿园。1957-1961年,我在这度过了4个春秋。</h5> <h5>原水电厅幼儿园,现改名为多宝路幼儿园,门牌也改成125号了。</h5> <h5>多宝路63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原广州第二人民医院,那时候,有病大都来这里看。</h5> <h5>荔枝湾涌,当年从这可乘小艇到海角红楼游泳场。</h5> <h5>多宝路39号,原省水电厅,妈妈的工作单位。</h5> <h3><font color="#010101">小学时期</font></h3> <h5><font color="#010101">宝华路,幸福二巷文昌幼儿园。原五福二巷小学,我在哪里读了7年(1961-1968),没有留级哦,是文革停课。文革中改名承红小学,后又改为幸福二巷小学,现被并入乐贤坊小学。还记得第一次开学是自己去的,老师看我独自站在一边,就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啊?” “涂小平”我回答。她带我到1年3班,正是我的班主任李老师。(我曾随母姓,9岁改父姓)</font></h5> <h5>麻雀小学很小,只有一座倒L型的教学楼;体育场、音乐室、洗手间都在小巷的对面。路过看了一下,当年小学的洗手间竟然被改成现在幼儿园的厨房!</h5> <h5>宝华路,幸福二巷巷口。当年这几家店分别是食品、租连环画、弹棉花(棉胎旧翻新)。班上的同学有十几个就住在这条巷子里。</h5> <h5><font color="#010101">宝华路马基涌,50多年前,这是一条水涌,我家保姆还在涌边摘过野菜,而且真与马有点关系,当时马车真比汽车多。</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宝华路,上学必经地,快上马基涌桥,原来这里有间水果店。</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宝华路,上学必经地,原南华电筒厂,现已是高层住宅楼。</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宝华路,上学必经地,刚下马基涌桥,这里有一个腌果菜(鹹酸)摊,买1分钱的下脚料腌菜(碎菜),就很满足了。</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宝华路,上学必经地,50年了还是烟酒杂货店。我抽的第一支烟就是在这里买的。</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荔湾路,荔湾体育馆。五十年前,这里还是荔湾体育场,我们小学在这里举行过少先队队列检阅。</font></h5> <h5>龙津市场,离小学最近得市场,曾买过一只龟作宠物养。</h5> <h5>陈家祠道48号,原水利厅勘测设计院。那时学校放假,家中无人时,母亲就会带我到她的单位,当时觉得好远哦,其实距家也不过1.5公里。</h5> <h5>荔湾路95号,原水利厅勘测设计院食堂。60年代初,经济困难,粮食定量,很多人吃不饱。我对此没印象,因为可以到母亲单位食堂吃,勘测设计院很多人跑外勤,因此口粮较充足,经常到食堂吃,家中的口粮就省下来了。</h5> <h3>文革时期</h3> <h5>长寿西路,和吉新街。家旁一条不通的小巷(掘头巷),是儿时主要活动场所。在那玩过碰陀螺、踢毽子、捉迷藏、打珠子(打波子),还上过楼顶放风筝(纸鹞)。</h5> <h5>长寿西路,原长寿电影院。看电影前还可在其对面租看连环画书(公仔书),1分钱1-2本。</h5> <h5><font color="#010101">长寿路地铁站出口,原美华电影院,正好在家的斜对面。文革初期广州文化公园东门可以交换各类像章,但路途较远,我们就在该电影院前开辟了新的交换市场。</font></h5> <h5>华林褝寺,祖师殿后有五百罗汉堂,在这里我第一次数罗汉。曾在附近的小贩处买蟋蟀,斗蟋蟀很有趣哦。</h5> <h5>长寿西路26号,原金陵酒家。距离我家最近的饭馆,就在家的对面,好像从没去吃过,只买过馒头包子。</h5> <h5>宝源路135号,当年的少年之家。里面可免费看书、下棋,还有什么?都忘了!</h5> <h5><font color="#010101">宝华市场,市场还在,但不一样了。当时养的小鸡是在这买的,孵出不到10天的小鸡,一直养到下蛋,再孵出小鸡。</font></h5> <h5>文昌南路,荔湾区立贤中学。原广州36中学,记得1966年在此参加了红卫兵。</h5> <h5>清平路,花鸟鱼虫市场。曾到此买过观赏鱼和蝌蚪,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最后尾巴消失,就成青蛙🐸了。</h5> <h5>宝华路83号,顺记冰室。那个年代吃雪糕是奢饰品,到这里享受过可数的几次三色雪糕。能喝喝冰镇沙士汽水已属不易,吃得最多的是红豆冰棍。</h5> <h5>宝华路,金声电影院东门对面马路的乐器店变鞋店了,我的口琴(现在还保存着)就是在这里买的。</h5> <h5><font color="#010101">龙津西路,荔湾湖公园。那些年去得最多的公园。还记得当时公园里有很多石榴树,据说石榴树木质很硬,适合做弹弓,因此寻机取材。</font></h5> <h5>荔湾湖,靠近中山八路,那时马路两边几乎没有建筑物,都是农田。中山八路南边是泮塘,北边是南岸,文革时期曾在那里的田基捕鱼抓蟹。(小鱼小蟹喂鸡)</h5> <h5>逢源路155号,广州市第三工人文化宫。原来是广场为主,现在全是高楼了。就是在逢源路,我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个年代,这条路极少有汽车行走。</h5> <h3>当年有印象的地方</h3> <h5>文昌南路,广州酒家</h5> <h5>下九路,妇儿公司。当时是西关最大的百货商店。</h5> <h5>下九路26号,秀丽楼。1958年12月13日,所在地车间因酒精瓶破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她侧身卧地,截住燃烧着的酒精,避免了一场严重爆炸事故。自己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广州市人民政府同年追认她为革命烈士。</h5> <h5>下九路,皇上皇腊味</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新华书店,已经不卖书了。当年的书大多都是在这里买的。</font></h5> <h5>第十甫路,平安大戏院,现在成电影院了。</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莲香楼</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陶陶居</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必胜客快乐餐厅。原西关最大的副食品商场。</font></h5> <h5>恩宁路,金声电影院。</h5> <h5>龙津西路151号,泮溪酒家</h5> <h5>宝华路92号,原银龙酒家,还依稀记得大门口有两根龙柱。</h5> <h5>沿江西路,南方大厦,50年前广州最大的百货商店。</h5> <h5>人民南路,文化公园东门,文革前里面有木偶剧、象棋坛、说书、晚上中心剧场还有表演。</h5> <h5>西濠二马路,西濠电影院,50年前这是广州唯一的一家立体电影院。</h5> <h3>中学时期</h3> <h5>中山八路,广州第十二中学,文革复课(1968年)我被分配到这里,从小学五年级直升初中二年级。但也只读了不到3个月,就随父母到博罗桔子农场省直“五七”干校,转学到博罗公庄中学,直接读初三(因该校没有初二班)。</h5> <h5>原广州第十二中学,现改名为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h5> <h5>读了一年,刚升高一,由于1969年10月林彪一号令,干校于1970年初搬往连州龙坪,我又转学到江西萍乡芦溪中学读高一下学期。这是当年在芦溪附近的安源煤矿照的。</h5> <h5>江西萍乡芦溪中学,现在的大门是当年的后门。</h5> <h5>当年的主街依旧在,现已边缘化了。</h5> <h5>就是这条河,几乎要我命,那天的水位比桥墩高半米,河水也不深,我想一口气游到桥墩上,结果差一点没到幸好在下沉中手碰到了桥墩。</h5> <h5>往来不知多少次的,当年连接生活区和教学区(学校大门)的桥。</h5> <h5>在芦溪读了半年,我自己逃学到武汉外婆家住了几个月,游遍武汉三镇,总算对出生地有点感性认识。</h5> <h5>1971年初又转学到广东连州中学读高二下学期,于1971年7月高中毕业。</h5> <h5><font color="#010101">尽管没上几天课,我各科分数都是全班第一,是红卫排(我们班的名称)的状元;由于全校那年只有这一个班,所以我也是全校的状元!</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1972年的出差证明。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干校闲居,有人传话我父母,我被分配去"钉门牌",后来搞清楚是分配到二轻联社,具体工作是"放木排"。就是将连州的木头扎成排,顺着连江入北江顺流直下广州。这当然不能去,后发现省革委会有文件,干校子女由韶关地区分配,到干校开了证明,到韶关等分配。(该证明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没有的话寸步难行)</font></h5> <h5>韶关风采楼,原来是木头建筑,现在新建的是钢筋水泥的。</h5> <h5><font color="#010101">韶关风度南路步行街,等分配期间天天逛的街,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font></h5> <h5>韶关中山公园。里面有游泳场,我就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h5> <h5>中共韶关市委,当年是韶关地区革委会;现在是楼房,当年是平房。</h5> <h5>最后我被分配到韶关十里亭的第十三列车电站,到电站一个月后,接到父母调回广州的消息,幸亏还没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不然就要在韶关落户了。更不可预测的是,这是个流动发电站,今天不知明天会到哪里… (将发电设备安装在特种铁路车辆上的移动式发电厂。它可按要求迅速转移到铁路能到达的任何地点,对当地用电场合进行紧急供电,如国家急需重大工程项目用电,国防紧急用电,防汛、地震灾区用电,大型水电站基建用电等。)</h5><p><br></p> <h5>1973年重返广州,在广东省物资局工程队当工人。5年后,1978年考入广州对外贸易学院。详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3k6hsq8?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我的本科:广州对外贸易学院(1978)</a></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