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老爸今天回来了。我问起他在深圳的情况。老爸如是说:</h3><h3><br></h3><h3>我和康振枢,我们俩个住在宗家家里。每天早上吃过早茶,出去转转,九点钟再吃顿饭,十点前就出发了,转到晚上才回来。我们这三天去了深圳的大学城、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在大学城里看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圳研究生院。每次出门,宗家都背个双肩包,里面装上吃的:苹果——梨——橘子——开水……,他和兰芳两个人换着背。兰芳每天一回到家就忙家务,烧水做饭,收拾屋子,比你忙多了!我们到的第一天,换车花了些时间,人家一个劲儿地打电话问“咋还没到呢?”一进门就吃饭,七个菜,三肉四菜。</h3> <h3>“宗家说,我们看到的照片都不是真实的。”老爸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在微信里找到一张照片,点了一下“查看原图”,照片下的百分比由1%到100%,老爸说“这个才是真实的。宗家还教了我怎么发照片,先找人(一定要在微信上找人才行,在其他地方找的没用!),点+号,从“相册”里把你要选的图片打上勾,点上原图就可以发送了……”<br></h3><h3><br></h3> <h3>到深圳的第一个晚上宗家拿出一床大厚被给我盖,铺成一个z字形,上面两层,下面一层,一钻进去厚厚的,盖上很暖和。宗家说“你要盖暖和,不要凉着了,这屋子有点凉”。后面两个晚上康振枢积极地帮我铺被子。第一天铺的被子不合适,我又重铺了一下。最后一个晚上,他铺好了问我“老师,今天晚上我给你铺的被子,你觉得怎么样?”我说“铺得不错,比昨天好一些。今天铺的,我一掀被子就可以睡下了。”</h3><div><br></div> <h3>康振枢的话多呢,而且你说一句他总能答得上,嘴(顺)溜得很!早上起床,他说“老师,你去洗脸,我来叠被子”。下楼梯,过马路……走到哪里康振枢始终紧紧随着我的脚步向前走,一直搀着我的胳膊保护我的安全。我心想,搞来搞去我成了走不了路的人了,那怎么行呢?我架起胳膊笑着说“你搀着我,服务得还好得不行行(不要不要的)……”,振枢说,“我是星星沾了月亮的光,宗家招待老师,我陪你来沾你的光了,来了就要把老师照顾好!”。我说“不要逮得那么紧……”,他说“那不行呢,要注意安全,扶着你走,走得稳当点嘛”。我说,“你也好好走,不要你跌倒了把我也带倒了。”“那不能,保证你安全,木问题!”</h3><h3><br></h3><h3>兰芳说康振枢是三陪(陪吃、陪睡、陪游玩),康振枢在2015年前和班上同学来往得少。我去兰州的时候,师生聚会,我问班长宗家有没有康振枢,宗家说没有他的消息。我有他电话,一打电话就联系上了。自此以后他和同学们就开始有了联系。他的脑袋瓜子行,虽然那么多年没和同学来往,但对班里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楚,班上那时候谁是小组长他都记得,我说“你脑袋瓜子很聪明,(虽然)不多说话,竟然能把学生时代的有趣事情一件件都讲出来,使大家都很高兴……”</h3> <h3>我们去锦绣中华转,走到民俗村的一间屋舍门口,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举国尊师兴大业”,下联是“全民重教育英才”,横批是“业精于勤”。宗家说“这副对联好!老师在这里照个相吧。”</h3><div><br></div> <h3>照完相,看到路旁摆放着一列错落有致的木盆,里面接满了从高处流下的水,溢满的水又依次流向下方地势低的木盆,木盆里放着长把的竹筒舀子。宗家说“老师,你洗洗手”。据介绍,“接新水”、“迎新水”,是彝族人春节期间最有意义的一项民俗活动,用接来的新水洗手、洗脸,寓意洗去一年的尘埃和邪气,消除灾病,带来幸福安康……康振枢说“来,来,来,我给你倒水”,我说“我自己洗就行了”,他说“哎,那样洗不好,我给你舀,你慢慢地洗,洗得干干净净。老师辛辛苦苦教导我们,我们也舀水给老师洗洗手嘛。”宗家笑着说“洗洗手,对着呢”,我说“那你就舀水给我洗洗手吧。”</h3> <h3>宗家的爱人,康振枢称呼她叫“小张“,他常常说“小张,今天辛苦了!”,“小张,我们今天麻烦你啦。”(我可以想象得来那幅画面,康振枢大哥总是这么客客气气的,好像生怕麻烦别人的样子,有点拘谨)。我问老爸“那你有没有说哪?”,他好像在想别的事儿,停了一下说“说?——我没有说,应该说!不过,我没有说嚒。哎呀,想着他们都还是小娃娃,没想到一下子都变成老人了嚒……”老爸感慨地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