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秘鲁共和国,简称秘鲁(Peru),位于南美洲西部,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h3><h3>秘鲁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古老文明中心之一,印加文明造就了前哥伦布时期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印加帝国。</h3><h3>现在的秘鲁是一个总统制议会民主共和国,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秘鲁经济主要依赖农业、渔业、矿业以及制造业(如纺织品)。</h3><h3>秘鲁人口3149万,居南美洲第五位。其中印第安人占45%,印欧混血种人占37%,白人占15%,其他人种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其他30多种印第安语。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h3> <h3>首都利马 世界"不雨城"</h3><h3>利马是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佛朗西斯克·皮萨罗所建的,是秘鲁西班牙文化的重地,有著名的天主教大教堂。</h3><h3>自1535年建城到1821年圣马丁将军解放该城,它一直是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总督驻地,成为殖民地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在著名的阿马斯广场的大教堂里,还停放着第一个踏上秘鲁土地的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的干尸。在这个虚伪、贪婪、残忍的殖民者身上,记载着秘鲁的一段悲壮的史实:</h3><h3>皮萨罗原是西班牙的一个流氓,一字不识,但他贪婪成性,富有冒险精神,1532年,他率军侵入秘鲁,遭到当地的印第安人印加人的顽强抵抗。狡猾的皮萨罗看到光用武力一时不能取胜,于是采用欺骗手段,以会晤为名,把没有武装、毫无警惕的印加王阿塔瓦尔帕及其部下诱入一个重兵包围的广场,企图迫使印加王投降并效忠于西班牙,阿塔瓦尔帕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这时,伏兵四起,全副武装的西班牙殖民军气势汹汹地冲杀向毫无准备的印加人。印加人拼死抵抗,奋勇向前,最后上万名印加战士惨遭屠杀, 印加王也被逮捕。皮萨罗把他关进牢房,向印加人勒索巨额赎金,提出只要印加人用金子填满一间长22英尺、宽17英尺、一人多高的房间,用银子填满另外两间较小的房子,印加王就可重获自由。当印加人以空前巨大的数目金子13265镑,银子26000镑满足了他的条件后,金银到手的皮萨罗却背信弃义,以莫须有的罪名,绞死了阿塔瓦尔帕。1535年,几乎征服了秘鲁全境的皮萨罗,在利马河畔的一个绿洲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一切按西班牙的传统形式建筑,结构雍容恢宏,造型精雕细刻,街道据说以"金银铺砌",取名利马,称为"诸王之城"。</h3><h3>从此,这个西班牙流氓摇身一变,成为印加帝国土地的实际统治者。他不仅掠夺了印第安人所有的财富,而且肆意毁坏一切有价值的文件、档案,摧毁印加人雄伟壮丽的庙宇、陵墓、古迹、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之一。使印加这个古老富裕的帝国,变得一片荒凉。今天,当秘鲁人踏入这座保留着皮萨罗干尸的阴森可怖的大教堂,都会情不自禁地以沉痛的心情,联想起这一段悲壮而辛酸的历史</h3> <h3>抵达利马,晚餐品尝秘鲁的各种玉米黎麦等农作物,饮料和烤羊驼肉,原生态食物,喜欢。</h3> <h3>利马飞抵库斯科</h3><h3>伴随着西方外来文明的挺进,南美安第斯高原上最伟大的文明:印加文明,在西班牙殖民者血与火的征服中毁灭。也许是出于征服者内心的忏悔,也许是对印加文明的由衷敬佩,秘鲁今日有两处印加人的遗迹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它们是有"空中城市"之称的马丘比丘和"世界印第安人的首都"库斯科古城。</h3> <h3>库斯科(Cuzco)</h3><h3>秘鲁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国首都,现为库斯科省省会。</h3><h3>城中精美的石砌墙垣和太阳庙遗址等古印加文明的痕迹比比皆是。</h3><h3>库斯科位于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鲁人称其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库斯科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h3> <h3><br /></h3><h3>城市观光:【太阳神殿Coricancha】【中央广场】【大教堂】【圣水殿】印加帝国时期的重要的军事要塞【萨萨瓦曼】</h3><h3>昔日每天动用三万人次,历时80年才建成的巨型石垤城塞,至今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h3> <h3>在那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下,都保留着印加时期的花岗岩石桎。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已经将他们的宗教、文化、语言都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了。</h3> <h3>URUBAMBA(乌鲁班巴)</h3><h3>从库斯科驱车两小时,住宿URUBAMBA当地酒店</h3> <h3>大厅里烧着火炉</h3> <h3>酒店大厅</h3><h3>秘鲁人民不忘展示农产品,哪怕坐在沙发上稍等片刻时</h3> <h3>乌鲁班巴是库斯科到马丘比丘途中的一个大镇。</h3><h3>在印加时期是王家直辖区,是库斯科的谷仓地带</h3><h3>乌鲁班巴河被称为圣河,这条河谷就是著名的"圣谷"。圣谷中散布着印加帝国的堡垒、神殿及粮仓等许多遗迹。遗迹多分布在高山之上,山下的河谷中则散布着印加人的村庄</h3> <h3>前往马丘比丘的窄轨火车甚具特色,车厢内非常整洁,游客既可以透过车顶上天窗傻傻地发呆,也可以定睛车外景色,伴随着火车不断往上攀升喘气声,人还没到空中迷城,但心情早就开始亢奋了</h3> <h3>数百年前,连接马丘比丘与库斯科的,只有群山间一条狭窄的印加古道。而今,游客乘坐旅游列车到达这里时,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h3> <h3>列车沿着乌鲁班巴河行驶,河水湍急汹涌,一路可见印加遗迹、梯田…</h3> <h3>下了火车,由接驳巴士载上游客继续沿山道碾转上行,终于来到了秘境!</h3> <h3>世界7大奇观的印加帝国遗址【马丘比丘】Machu Picchu </h3><h3>古城建在悬崖峭壁上,分成数个区域:【墓园】、【监狱】、【生活区】和【神殿区】,全部由原石砌造、工艺精湛,体现了当年印加王朝的盛世辉煌,是当年印加帝国的圣地。这里曾挖掘出150具女性骸骨,是祭典中献给太阳神的祭品,古城因此被列为世界十大文明之谜</h3> <h3>马丘比丘被称为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距当时的都城库斯科120公里,坐落在安第斯山脉最难通行的老年峰与青年峰之间陡峭而狭窄的山脊上,海拔2400米</h3> <h3>这里也是秘鲁国兽:羊驼(俗称草泥马)的发源地</h3> <h3>建筑技术</h3><h3>马丘比丘城内有神庙、王宫、堡垒、民宅、街道、广场等建筑,它们由纵横其间的台阶连接起来,有的石阶多达160层。并且,这些建筑全部用大块花岗石砌成,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们使用简单工具拼接垒筑而成。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伟的古城却安然无恙,丝毫未损。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在此得到了极好的印证。马丘比丘古城建在乌鲁班巴河边2500米高的山脊上,整座城市大致分为以花岗岩巨石圈出的一级级梯田的农业区、贵族住宅与神庙齐聚的上城区、民居与仓库并存的下城区。农业区位于城市东南,占总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有一条沟壑将它与城市区隔开。农业区约有一百块梯田,此外还有排水渠、墙壁和其他农耕设施。整个城市格局呈现功能分明的区域划分。</h3><h3>建筑风格</h3><h3>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h3><h3>让人注意的是,虽然印加人了解圆形(太阳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现的),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中。建筑用的庞大数量石块究竟是如何搬运的至今是个迷。还有,虽然印加人不使用圆形,但却利用了斜坡。据信他们让成千上万的工人推着石块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没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h3><h3>整个遗迹由约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这里还建有超过100处阶梯,每个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统。至今还没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将重达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h3><h3>遗迹现状</h3><h3>考古学家判断,马丘比丘是印加王帕查库提于15世纪中后期建造的,面积9万平方米。城中宫殿、神庙、街道和水利设施等一应俱全。因被遗忘在高山丛林中数百年,至今一切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1532年之后,秘鲁近300年被西班牙殖民统治和疯狂掠夺,也许正因为马丘比丘地势险要,逃过一劫。直到1911年,美国探险家宾汉姆在寻找民间传说中"消失的印加城市"时,因走错路偶然在荒山蔓草间发现了这个古文明的最后驿站</h3> <h3>马丘比丘山下小镇</h3> <h3>回程旅游专列上还是这两位帅哥美女列车员,始终面带热情的微笑,一路不停地忙话,除了送吃的,还当模特儿卖羊驼毛衫,夹杂着搞笑的表演和互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马丘比丘之行。非常留恋这片神奇的土地!</h3> <h3>利马的晚餐:歌声、烤肉和笑容…</h3> <h3>纳斯卡线条(地画)</h3><h3>一种巨型的地上绘。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上,图案地域约50平方公里,是存在了2000年的谜局:谁创造了它们并且为了什么而创造,至今仍无人能解,因此被列入十大谜团。</h3><h3>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这些复杂构成的图案中包括几何学图形、鱼类、螺旋形、藻类、兀鹫、蜘蛛、花、鬣蜥、鹭、手、树木、蜂鸟、猴子、蜥蜴和人形生物。</h3> <h3>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图案是将地面褐色岩层的表面刮去数公分,从而露出下面的浅色岩层,线条平均宽度约为十至二十公分。面积大小不一。有的一幅动物图案就长达二百公尺。</h3><h3><br /></h3> <h3>纳斯卡线条的用途猜测不一:宗教祭祀、天文…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古纳斯卡人分配水源的标志,而那些图案是不同家族的族徽。人们发现,在那些的图案覆盖的地下,分布着大量的水渠。因为纳斯卡平原荒凉且几乎是没有降雨的。考古发现的大量陶器上都有一些与荒漠上相同的动物图案,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h3><h3>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h3><h3>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火山岩和砾石,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它们发黑变暗。在这些所谓天然黑板上画线条,不过就是古纳斯卡人刮去几厘米的岩石层,让下面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如果是在另外一种气候条件下,也许剧烈的外界侵蚀会在数月内磨蚀掉这些线条,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是如此贫瘠,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至今提供了条件。</h3> <h3>地画猴子</h3> <h3>地画蜘蛛</h3> <h3>地画蜂鸟</h3> <h3>地画公园</h3><h3>因为纳斯卡线条远距利马400KM,所以在利马城区沿海人们把十几幅地画图亲微缩在草坪上,供游人休闲观赏</h3> <h3>利马【圣马丁广场】【武器广场】【总统府】</h3> <h3>教堂</h3> <h3>利马老城</h3> <h3>利马,特别之处是无论高楼官邸还是普通建筑,处处可见木结构的阳台、飘窗等,历经百年不腐朽,这就是"不雨城"的印证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