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刚开学头一两周里,幼儿园门口常常上演着一出出"大戏"。有抱着妈妈脖子不撒手的小朋友,有满地打滚哭闹的小孩,有无可奈何的家长,有脸红脖子粗怒吼的家长。甚至,宝宝在门里哭,家长在门外抹眼泪的情况也不罕见。</h3><h3><br /></h3><h3>过来人往往会心一笑:这是入园焦虑了!</h3> <h3>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不乖</h3><h3>而是著名的"入园焦虑"</h3><h3><br /></h3><h3>初入幼儿园时,幼儿因为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生理、心理的不适应,引发情绪、情感和行为的反应,称之为入园焦虑。</h3><h3><br /></h3><h3>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在入园焦虑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h3><h3><br /></h3><h3>宝宝的生理变化</h3><h3><br /></h3><h3>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常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h3><h3><br /></h3><h3>(1)没有亲近人的陪伴,拒绝上床睡觉。</h3><h3><br /></h3><h3>(2)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h3><h3><br /></h3><h3>(3)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h3><h3><br /></h3><h3>(4)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h3><h3>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h3> <h3>宝宝的情绪行为变化</h3><h3><br /></h3><h3>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独立孤坐、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拒睡拒吃、随地大小便、跟人、依物、乱跑、侵犯等。</h3><h3><br /></h3><h3>(1)孤独与迟钝:这种孩子常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所以表现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h3><h3><br /></h3><h3>(2)恐惧和胆怯:与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惧和胆怯的小儿怕黑暗,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这种恐惧紧张往往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h3><h3><br /></h3><h3>(3)固执与韧性: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以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h3><h3><br /></h3><h3>(4)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h3><h3><br /></h3><h3>(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摸弄生殖器而致手淫等。本来吮吸动作系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随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如吸吮橡皮奶头,将手指放入口中以获得吮奶样满足,久之即可成为顽固性习惯。又如不注意孩子生殖器及肛门的清洁而引起局部瘙痒,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之一。</h3><h3><br /></h3> <h3>宝宝的具体言行</h3><h3><br /></h3><h3>1、大声哭:哭的声音很大,影响到他人,伴随有眼睛红、面红等现象,发生地点及时间不定。</h3><h3><br /></h3><h3>2、哭泣:哭的声音很轻或几乎听不到,不影响他人,伴随有眼睛红等现象,发生地点时间不定。</h3><h3><br /></h3><h3>3、默坐:把椅子搬到人不多的地方坐着或者坐着时面向无人或人少的方向,不参与活动,不关注他人活动,也不发出声音,眼睛望向某一方向(主要是门口及窗口的方向)。</h3><h3><br /></h3><h3>4、依恋老师:特别依恋某位老师,要牵老师的手、衣角、裤子等,老师走到哪里跟哪里,要求坐在老师旁边,要老师喂饭或陪着午睡等。</h3><h3><br /></h3><h3>5、依恋自带物:主要是对自己从家中带来的物品(玩具、书包、书籍、水杯、照片等)特别依恋,长时间地将这些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怀里、挽在手臂上、抓在手里或紧贴自己放着。</h3><h3><br /></h3><h3>6、不正常进餐:就餐时间不吃东西也不让人喂或者吃的极少,有些伴有哭声。</h3><h3><br /></h3><h3>7、不正常午睡:睡觉时间不肯睡觉,躺在床上哭(包括大声哭和哭泣)或一直坐在床上不肯躺下。</h3><h3><br /></h3><h3>8、哭闹:哭的声音很大,且伴有踢腿蹬地、胡乱挥动手臂等强烈的肢体动作或者扯住家长或教师的衣服、大腿等不放。</h3><h3><br /></h3><h3>9、重复句子:多次重复同一个句子且出现的时间、情境不定。</h3><h3><br /></h3><h3>10、独自游戏:极少出现哭、闹等行为,正常进餐及午休,偶尔参与教师组织活动,大部分时间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玩耍,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h3><h3><br /></h3><h3>其实,孩子的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孩子感受到了环境变化引起的种种不适应,但他们还不能完全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多的时候会用身体行为来表达这种不适应、不舒服。</h3><h3><br /></h3> <h3>缓解入园焦虑,</h3><h3>家长做这六点最有效</h3><h3><br /></h3><h3>孩子入园,是从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h3><h3><br /></h3><h3>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h3><h3><br /></h3><h3>初到一个陌生的场所,孩子需要有渠道宣泄和缓解负面情绪,强制地压抑往往适得其反。遇到这种情况,不如给孩子一个拥抱,能帮助他舒缓紧张的心情。</h3><h3><br /></h3><h3>和孩子聊聊"焦虑"这件事。</h3><h3><br /></h3><h3>在入园之前,可以和孩子讨论对幼儿园的恐惧,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有时候,家长担心和忧虑的,与孩子真正所想的根本不一样。</h3><h3><br /></h3><h3>比如,有时候孩子害怕的是家长把自己"扔"到幼儿园了再也不会接回家,有时候则是担心睡觉时没有人陪。家长却未必想得到这一点。</h3><h3><br /></h3><h3>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以前的故事,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以及在同样情况下,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h3><h3><br /></h3><h3>简短的告别。</h3><h3><br /></h3><h3>在幼儿园门口,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和宝宝的告别仪式特别长,结果是,告别仪式拖得越长,孩子越粘着家长不肯放手。其实,和孩子告别的时候可以简洁一点:"宝贝,妈妈去上班了,再见!"如此足矣。</h3><h3><br /></h3> <h3>避免整天把幼儿园挂在嘴边。</h3><h3><br /></h3><h3>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离园之后总会问孩子"今天吃的什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了?""老师怎么样?""早上进去后哭没哭?"</h3><h3><br /></h3><h3>对于新入园的孩子,不建议家长问这些问题。</h3><h3><br /></h3><h3>试想一下,您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家人却总是问一些有关工作的问题,即使你明白是出于关心也会觉得有些疲于应付对不对?</h3><h3><br /></h3><h3>同样,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也要努力去学习适应,很多时候不愿意再谈关于幼儿园的事,并不是因为幼儿园不够好,也不是"脑子什么也记不住",只是因为孩子想放松放松。</h3><h3><br /></h3><h3>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安慰是父母的陪伴,回家陪宝宝看看书、讲讲故事,一起做一些户外运动,玩孩子喜欢的游戏,轻松、自在、温馨的气氛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彻底地释放。</h3><h3><br /></h3><h3>过一段时间,等孩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没准无须您再问孩子这些问题,他会主动跟您分享呢。</h3> <h3>有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h3><h3><br /></h3><h3>进入幼儿园,从全家关注的焦点变成老师关注的几十分之一,凡事都得自己来,虽然有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但对于在家很少自己动手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产生沮丧和排斥心理。</h3><h3><br /></h3><h3>因此,建议家长狠下心来,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洗漱、吃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小肌肉、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发展,还能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h3><h3><br /></h3><h3>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h3><h3><br /></h3><h3>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到幼儿园之后受欺负,建议在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情境游戏,模拟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在幼儿园如果真的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不会因为陌生而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h3><h3><br /></h3><h3>最重要的一点:强调"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告诉老师!"</h3><h3><br /></h3><h3>只有家长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孩子才会真的信任老师。</h3> <h3>比孩子更焦虑的,其实是家长</h3><h3>所以这里还有家长自我缓解大法</h3><h3><br /></h3><h3>每个焦虑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甚至不止一个)更为焦虑的家长。建议家长可以多和其他家长交流,很容易找到"哦原来大家都这样"的认同感,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也可以和"过来人"交流,吸取别人的应对经验。</h3><h3><br /></h3><h3>初入园,孩子的适应有一个过程,由于个体的差异,这个适应期的长短也不停同,短则三五天,长则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也有。</h3><h3><br /></h3><h3>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表现和家长的期待不一样,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就轻易认为孩子适应能力差,建议努力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和老师深入沟通,帮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h3><h3><br /></h3><h3>有时候,孩子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如果并非大病或传染性的疾病,还是应该坚持送孩子入园,避免养成随意缺课的不良习惯。</h3><h3><br /></h3><h3>总之,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勇敢地迈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第一步,"不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和令人沮丧,它们对孩子来说都是真实而且重要的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h3><h3><br /></h3><h3>接纳孩子的焦虑,不必过分自责,放轻松,会有比你想象中更好的结果。</h3><h3><br /></h3> <h3>孩子在成长的头这些年中,</h3><h3>要紧处只有几步,</h3><h3>如何使他日后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h3><h3>作为家长,</h3><h3>您,</h3><h3>今天的态度至关重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