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是2018年,从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山下乡″的指示,到现在整五十年了。</h3> <h3>五十年前的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送了一条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h3> <h3>第二天,全国所有的报纸头版头条都发表了毛主席这一重要指示。 当时的知识青年热血沸腾,十分积极,表示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h3> <h3>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在1969年春天。全国的知识青年举着红旗、戴着大红花,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好儿女志在四方!</h3> <h3>据资料显示,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早在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识青年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知青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h3> <h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h3><div><br></div><div>有人说,知青的岁月是一壶酒,在田野里酿造,在磨难中发酵。饮下这壶酒,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走不了的道! 知青的岁月更是一盏茶,在记忆里摘采,在时光中冲泡。喝了这盏茶,头脑永远明白,神志永远清醒。</div> <h3>在神州大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时,为了配合形势,做好舆论宣传,有关部门自1969年起就陆续出版了颇受推祟的“知青”题材连环画。其中影响面最大、发行间期最长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973年11月至1976年4月陆续组织出版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系列连环画。</h3><div><br></div><div>这套书取材的内容比较定向,主要是反映知识青年到农村、草原、边疆、兵团投身三大革命运动的典型事迹,充分表明本系列连环画是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典型样板。</div><div><br></div><div>这个系列套书的绘画者大都是连环画的创作名家,在绘画技法上比较娴熟。特别是由于贺友直、罗盘、王仲清、汪绚秋等老画家的参与创作,使得这套系列连环画的艺术品位得到很大提升,从而也就定格为文革连册工笔画法中的佼佼者。</div><div><br></div><div>我在当年上山下乡的年代里只收集了其中的几册连环画。参加工作后,经多方搜寻,才集齐全部15册书。目前收齐这一系列知青连环画已成全国许多连迷们追逐的目标。</div> <h3>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芳华,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段难忘的青春!当我再次打开这套尘封已久的《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系列知青连环画,似乎又回到了刻骨难忘的知青岁月。</h3><div><br></div><div>芳华易逝,岁月难留,看着这套知青连环画和一段“知青之歌”的音乐响起,似乎能把你和我当时的知青故事重新展现。即便时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只要听到这动人的音乐旋律,看到一本本画面场景,一段段记忆,一个个故事便会跃然眼前。</div> <h3>1973年11月1版1印</h3><h3>印数:60万册</h3><h3>编文:六里公社犁兵创作组</h3><h3>绘画:王健尔 罗步臻</h3><h3>内容简介:王国祥是上海市川沙县回乡知识青年。他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真正做到“一言一行,用毛主席的教导量一量;一举一动,与贫下中农比一比”。在一次扑灭火灾、抢救集体财产的战斗中,他英勇地献出了火红的青春。<br></h3> <h3>1974年2月1版1印</h3><h3>印数:120万册</h3><h3>原著:戴慕仁 </h3><h3>改编:陈可雄</h3><h3>绘画:谷 长</h3><h3>内容提要:木匠的儿子沈小峰,只有十七岁,还不到下乡插队落户的年龄,但他决心做一个坚强的革命后代,把青春献给边疆的建设事业。沈小峰在党支部委员、鄂伦春老猎户孟大爷的带领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当地贫下中农的欢迎。三年后,他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大队干部。<br></h3> <h3>1974年3月1版1印</h3><h3>印数:120万册</h3><h3>编文:钱佩衡</h3><h3>绘画:上海市美术学校第四期</h3><h3> 工农兵美术学习班集体创作</h3><h3>内容提要:小张从水利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山区水文站工作。他第一次上洪峰测量流速时,险些让江水吞了。小张在老站长的热心帮助下,懂得了水文工作的重要意义,下决心为革命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技术,终于练出了过硬的本领。</h3> <h3>1974年6月1版1印</h3><h3>印数:200万册</h3><h3>编文:史汉富</h3><h3>绘画:上海市长江农场</h3><h3> 《朝霞》连环画创作组</h3><h3>内容提要:故事通过农场知识青年叶红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以及扎根农场、敢于同孔孟之道作斗争的先进事迹,热情歌颂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青年一代。</h3> <h3>1974年11月1版1印</h3><h3>印数:120万册</h3><h3>原著:孙健忠</h3><h3>改编:陈梅鼎</h3><h3>绘画:群 力</h3><div>内容提要:下乡知识青年陈小名,当上了看山员。公社党委热情地关怀他,老看山员细心地栽培他,使他逐渐懂得了:看山工作与中国革命、世界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钻研技术,终于掌握了看山的本领。在一次扑灭山火的战斗中,他勇敢顽强,不怕牺牲,获得了贫下中农的一致好评,赞誉他是“贫下中农的贴心人”。<br></div> <h3>1974年11月1版1印</h3><h3>印数:50万册</h3><h3>编文:薛荣明</h3><h3>绘画:罗 盘</h3><h3>内容提要:下乡知识青年杨爱梅,为了加快祖国的养鹿事业的发展,下决心要试验鹿群野外放养。在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杨爱梅和战友们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地进行了鹿群野外放牧,为养鹿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h3> <h3>1974年12月1版1印</h3><h3>印数:120万册</h3><h3>编文:华 彤</h3><h3>绘画:徐纯中</h3><div>内容简介:上海知识青年纪延风出生于革命老干部家庭。她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到偏僻的山村--春风峪生产队插队落户干革命。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她在老贫农田大爷的教育下,勇敢地与阶级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决心一辈子战斗在这可爱的小山村。在一次劈山开渠的战斗中,她为了抢救贫下中农社员,自己负了重伤,被群众誉为贫下中农的好后代。<br></div><div><br></div> <h3>1975年5月1版1印</h3><h3>印数:50万册</h3><h3>原著:伊始 郑瑄</h3><h3>绘画:汪绚秋</h3><h3>内容简介:知识青年殷杉红,原在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后来组织上派她到苗山,给苗族同胞办学。殷杉红到苗山后,依靠党的领导和贫下中农的协助,把学校办起来了。她不让一个学龄儿童失学,即使是病后双腿瘫痪的一个女孩子,她也按时给上门补课。在这过程中,她还刻苦学习医学卫生知识,给女孩子治疗病腿。一年后,竟使瘫了两年的女孩子重又站了起来。她说:“我上了苗山,就是苗山的人了!”</h3> <h3>1975年6月1版1印</h3><h3>印数:50万册</h3><h3>原著:丛培德</h3><h3>改编:黄文玉</h3><h3>绘画:陈国强</h3><div>内容简介:知识青年冬梅,来到祖国北部边疆巴林草原安家落户。她在巴图老爷爷的热情关怀、教育下,很快练就了骑马、套马的本领。在一个风狂雨猛的夜晚,牧主分子老布僧妄图破坏军马。冬梅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和贫下中牧一起,勇往直前,终于抓住了破坏军马的阶级敌人。<br></div> <h3>1975年7月1版1印</h3><h3>印数:未标明</h3><h3>原著:沈祖培</h3><h3>改编:潘阿虎</h3><h3>绘画:王仲清</h3><h3>内容提要:上海知识青年梅民权,在党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发扬敢闯敢干的革命精神,在最低温度达摄氏零下五十度的“高寒禁区”北大荒,培育出自古以来生长在南方的娇贵的银耳。这盛开的“银花”,正象征着千万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生根、开花、结果。</h3> <h3>1975年9月1版1印</h3><h3>印数:未标明</h3><h3>原著:赵林福</h3><h3>改编:山菊英</h3><h3>绘画:庄根生</h3><h3>内容提要:麦收时节,浦江一队的一亩稻秧试验田,突然被碳酸铵烧死了。回乡知识青年、队长钟春英以路线斗争为纲,团结广大贫下中农和青年,不仅及时采取措施补足了秧苗,收割了麦子,同时通过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很快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获得了革命、生产的双胜利。</h3> <h3>1975年10月1版1印</h3><h3>印数:未标明</h3><h3>编文:黄德兴</h3><h3>绘画:刘新愚 姜一凯</h3><h3>内容提要:清水河农场养鸭排根据领导的布置,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三千只蛋鸭的售蛋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饲料不足,怎么办?排长丁敢闯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团结全排同志,外出采购山鸭,渡险滩,顶恶浪,终于提前完成任务。丁敢闯狠抓阶级斗争,与暗藏的富农分子朱阿富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种种阴谋,保卫和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br></h3> <h3>1975年11月1版1印</h3><h3>印数:未标明</h3><h3>原著:郭 宁</h3><h3>绘画:李绍然</h3><h3>内容提要:新当选的团支部组织委员江瑞华,是烈士的女儿,她在与混进干部队伍的贪污犯、投机倒把犯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顶住了资本主义的逆风恶浪,发扬了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br></h3> <div>1975年11月1版1印</div><div>印数:未标明</div><div>编文:林静墨</div><div>绘画:贺友直(署名新海农场)</div><div>内容提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乐务农等七名红卫兵小将到韶山进行革命串联时,在毛主席少年时代亲手耕种过的稻田里带回七颗珍贵的“韶山良种”。一九六八年,他们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奔赴农场干革命,将“韶山良种”带到种子连。他们经过几年奋战,将“韶山良种”培育成高产的“农垦68”。</div> <div>1976年4月1版1印</div><div>印数:未标明</div><div>原著:段济蓉 王周生</div><div>编绘:贺友直(署名东风农场)</div><div>内容简介: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满怀豪情地走向农村。本书的主角楚英,就是一个典型。她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三夏大忙季节,敢于和窃据党支部副书记职务的罗家富进行斗争,把战斗连的革命和生产搞得热气腾腾......</div>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代知青人的豪迈壮语。<div><br></div><div>听着这高昂振奋的乐曲,看着这一呼百应的下乡大军和知识青年坚定不移的信念,感觉就发生在昨天!让人顿时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div><div><br></div><div>这就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div> <h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知青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h3><div><br></div><div>较之后来的青年,知识青年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div> <h3>让我们在动听的旋律中回想知青岁月,追忆芳华年代!品味经典,思考历史!</h3> <h3>摄影 撰稿: 舟帆</h3><h3>个别图片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