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这座老房子是我的出生地,记忆中我们袁家的祖宅在方圆几里算是有点规模的,有里宅和外宅组成,另外还有一个南宅,里宅有朝南屋朝东屋朝西屋,宅后有宅沟,宅沟外围有竹园。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房子只是祖宅的一小部分,祖宅应该是我太爷爷的父亲传下来的,太爷爷有弟兄两人,所以里宅东半宅是大太爷爷的,西半宅是我太爷爷的。到了我爷爷这一代,人丁兴旺了,我爷爷有四个兄弟,爷爷排行老二,朝南屋归大爷爷了,朝东屋安在我爷爷的名下了,三爷爷住外宅,小爷爷搬出了宅子,在我们祖宅的正南沿河岸安下了家---南宅。是我的太爷爷把我们袁家的宅子扩大的,也就是太爷爷打造了袁家的外宅和南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掐指算来祖宅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由于祖宅限制了后代们再造房的需求,一个个的搬出祖宅,造新房拆老房,祖宅一点点的被剥离,到了2016年里宅已经不复存在了,外宅翻新的房子因为缺失了里宅的整体性也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把老房子收留到了我的手机里了,看到它我一阵狂喜,庆幸自己无意间留下了儿时的记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遗憾,找不到祖宅的照片。</font></h3> <h3> 小时候我在家里排行老四,当我懵懵懂懂开始懂事了,我排行到了老五了,上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br> 关于老四和老五有必要做个说明,我的二姐出生后,妈妈身体一直不好,无力照看年幼的女儿,忍痛给了一个远方无子女的亲戚,听妈妈说,二姐被人抱去时已经两三岁了,那时候二姐的养父母经常抱二姐回来看看父母和哥姐,这也省了父母的思女之忧;上学后,二姐经常与大姐有信件来往,互通信息;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姐的养母不允许二姐与她的原生家庭来往了,这些都是听大人们说的,现在想想,父母和姐姐哥哥们说起二姐其实就是在思念二姐了。是在1975还是1976年的夏天,二姐和我家的一个远房表姐突然造访,我第一次羞答答的见到了我亲爱的二姐,我也由此由老四成为了老五。</h3> <h3> 我比大姐姐小十四岁,比大哥哥正好小一轮,二姐姐大我八岁,小哥哥大我六岁。小时候在外姐姐哥哥们是我的护翼,在家哥哥们爱拿我开心,经常的“欺负”我,家里有好吃的我总是优先,其实那时候所谓好吃的也就是过年或者家里有客人来时饭桌上看到的猪肉及客人带给小朋友的糖。下雨天父母哥哥他们不用出工争工分,这个时候妈妈会拿出干的蚕豆让我们炒蚕豆,炒好的蚕豆我们就称之为“炒蚕豆”,“炒蚕豆”其实很硬的,我们视其为宝贝,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牙齿真尖锐;自家炒的花生是我儿时的奢侈品,只有在过年或有客人来时才会有。</h3> <h1>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