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往事恍然如梦!一九五八年,那是我才二、三岁的时候,现存的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和父母曾经述说过的事情。…</p><p><br></p><p> 今日在找寻旧时心理学教学资料时,见到了这个东西-购粮证,那是几十年前从老屋中捡回来留作纪念的。当时还拿了张清代升官图,这是民国时期的游戏玩具。而其中的那些胶木塑料筹码,小时候就被几个兄弟也包括自己玩丢了。</p><p><br></p><p> 可惜的是,父亲在抗战初期的返乡日记和书信不知在哪,估计还在,是和老照片放在一起,只是不知在老屋的哪个角落,还得去找出来。记得母亲曾说过,那时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乘火车去安徽屯溪老家差点回不来了…</p> <p> 睹物思人,睹物伤情!旧时的女人是在家,不出来挣钱干活的。因为父亲生病,为了养家,母亲就开了一爿米店。生意不错,毕竟民以食为天。那时粮食还未统购统销,但估计已经有控制了。清晨天还没亮透,店门前就挤了一大帮人买米。她把竹筹子放在竹匾里,在楼上窗口泼洒出去,然后再卸下门板开店,众人凭筹购米。我也不知那时为什么不排队呢?当时也没问为什么。只知道那时成堆的钱,母亲数着也开心…</p><p><br></p><p> 那时打酱油是用吊子吊的,米是用升箩计量,用刮板刮平的,有小升箩和大升箩两种。再多就是用斗和用担、用石计量了。孩提时这东西也就成了我们的玩具了…</p><p><br></p><p>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改为开摇面店卖面条了,这个本子就是「安记面店」购买面粉的凭证。一九五八年六月份,因为公私合营,小店关门了。正因如此,这本购粮证才存留下来了,否则就是以旧换新要上缴的…</p> <p> 虽说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老物件,它却承载着国家、地区和家庭的历史,折射出那个年代的人文经济面貌。首先是区域的隶属关系,在1958年时,金山县是隶属于江苏省。记得那时省里开会,要到南京去的。我的一个老友的父亲就是从南京公安厅下来的…</p><p><br></p><p> 其次,那时候粮食的供销是有政府的粮食局管理的。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通过购粮证和粮票获得米和面,以及进行粮食流通。每个省份各自发行的地方粮票,如果你要出省市旅行,就得由自己所在单位或街道开具证明,到粮店换全国粮票,不仅要贴上相应数量的菜油票,而且还是限量的,是根据外出天数而定的…</p><p><br></p><p> 第三点就是这家面店,一个月的原料也只有五十斤面粉,也就仅一袋面粉而已,能生产多少的面条?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那时候,居民的口粮,是根据职业不同和年龄大小而定量,凭购粮证买米买面粉和领粮票。旧时风俗「生日」吃面,南方人平时主食就是米饭,如今则中西合壁,又吃蛋糕又吃面。 </p> <p> 往事不堪回首!回眸似乎已忘却了的岁月,见到的只是那历史的沉重,又撩起了许多揪心的苦涩…</p><p><br></p><p> 当我翻开这个小本子时,感觉心里沉甸甸的。在那个年代,一个店铺每个月只有一袋面粉制作面条,能够赚多少钱?又有几户的人家前来购买?这是在一个县府所在之地的一条老街上的一家门店…</p><p><br></p><p> 如今,繁荣昌盛的祖国,富裕到了物质过剩的现在,我们的孩子或许对此感到不可思议!然而,这就是你们父辈们的童年,和他们父辈们那时候的真实生活写照。这一本泛黄的老旧的购粮证…</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8年2月27日 制作於金山朱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