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开荒种稻

常盛

<h3>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仅以此文献给我的青葱岁月。</h3><h3> 一一题记</h3> <h3>  现在人们每天都吃大米饭,但却怎么也品味不出当年下乡当知青时吃大米饭的香甜了。</h3><h3> 50年前的1968年,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我下乡的地方是昌图县老城公社盖家大队第五生产队。</h3><h3> 这里全是旱田,除了苞米就是高梁和一小部分谷子等杂粮,吃的全是粗粮。只是逢年过节才由公社粮库调剂点白面,大米则是长年见不到的。下乡第二年我被推选为生产队长。知识青年当队长,似乎应该有点新气象,于是就想在粮食品种上动点脑子。</h3> <h3>  村南头有条大沟,可能是过去的老河道。当地村民都叫它"老壕",中间有一条窄窄的小河,两岸则是滩地。河水虽细也是长年流淌。小河和滩地给了我开荒种稻的灵感。队委会研究决定把滩地开出来试试种水稻,这个决定得到社员和知青的一致赞成。于是大家一齐动手,镐刨锹挖把那些柳树毛子和叫不出名的灌木丛砍的砍,伐的伐,挖的挖连根拔掉。那些多年盘根错结的根子让我们着实费了一番力气。为此大家手掌上也磨出了血泡。也许是被一种新鲜事物吸引,大家劲头很足,硬是整出了十来亩田地。我们照着水田的样子把地也弄成一畦一畦的,又把小河水引进地里。</h3> <h3>  稻秧是赶着大车到十几里外有水田大队用黄豆换的。我们插上秧。黑土地配上行行新绿,也少不了蛙鸣鸟叫,这对祖祖辈辈种惯了大田的人们来说很新鲜也多少是个刺激。这里俨然也有许江南水乡的味道。队里专门开会研究,选了责任心最强殷大爷去门负责看护水田,并决定每天给记12个工分。我们几个知青更是有事沒事到田里转转。到水少的时候便两个人用柳灌斗一斗一斗地提水,到了雨季又赶紧堆坝阻水。</h3><h3> 就这样我们陪伴着稻苗缓青、分蘖、杨花⋯⋯。</h3><h3> 有一次,一场暴雨把本不大的小河弄了个沟满壕平,水冲进稻田淹沒了秧苗。我们几个知青冒雨跳进田里加高坝埂,泥土堆上去又被冲毁,眼看大水就要把水田冲走,我们就用身体堵在缺口上,其他人运来泥土就这样堵着补着,泥水弄到脸上身上,一个个像泥猴似的,大家全然不顾,只有一个心眼劳动成果不能付之东流。就这样总算保住了秧苗⋯⋯</h3> <h3>  到了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全村每户分到了三十多斤稻子虽然少了点,但大伙还是挺高兴。过年了家家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那叫一个香啊!</h3><h3>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想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下乡的那个地方已经建了个大水库,现在早已是"喜看稻黍千重浪"了。大米也成了家家户户的主食,但无论如何怎么也品不出当年那个香劲了。</h3><h3> 转眼之间五十年过去了,有些事好像就在昨天!感慨万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