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凡是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出生或生长过的人,无论再走到天涯海角,使人终身难忘、难以释怀的不仅仅是家乡父老乡亲,风土人情,浓浓乡愁,还有一种舌尖上的情结,那就是陕西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脍炙人口的礼泉烙面。礼泉烙面简称一口香又称涎(xian)水面,由于只吃面不喝汤,加上汤要回锅反复使用,难免口水交融,这就是酣水面的由来,称之为口水面更恰当不过了,我们礼泉方言把“涎”叫han。涎水面即为酣水面。笑谈;一碗下肚满头大汗,二碗下肚胃口顿开,三碗下肚眉开眼笑……</h3><h3><br></h3><h3> 从我记事起,我觉得最好吃不过是芳香四溢、香飘十里的礼泉烙面了,童年时期谁家能够吃一回烙面简直就是相当奢侈的事情,那个年代只有家里来了贵客或者过年了,才能有机会饱饱的吃回烙面,对于吃烙面的那种兴高采烈的感觉,那种忘乎所以的神态,那种垂涎欲滴的吃相,那种得意忘形的满足感,迄今为止都无法用恰如其分的言语来描述表达。</h3> <h3> 礼泉烙面,据说是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礼泉只要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摆筵席吃烙面是必不可少。烙面看似方便面,却又不同于方便面,整个加工制作过程没有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等,是纯天然绿色环保食品,说是方便面的鼻祖也不为过。</h3> <h3> 做汤的方法是:烧好开水,按一盐二醋三辣子的次序然后投入肉臊子、虾米、黄花、木耳等,由于烙面全靠一锅滚、浓、酸、香、辣、配菜提味,所以要用肉汤或者骨汤,配以胡椒、花椒、桂皮等,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搭配咬味,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酸辣扑鼻、品相诱人的烙面煎汤。 </h3> <h3> 烙面汤即使烧开了,还需要扔进少许木柴,这样才能保证烙面汤一直翻腾着。由左邻右舍亲朋及乡里乡邻好友帮忙并分工明确,专人负责烧锅、下面、捞面、对汤、浇汤、端碗跑堂。这时,三姑六婆、三老四少一手端碗,另一手从篮中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加上切成细丝的蒜苗(切细丝前,蒜苗先用刀背拍扁)、韭菜及摊成薄饼切成菱形块状的鸡蛋饼等,再将滚、香、辣、浓、酸汤浇上即可食用。</h3> 其实,吃烙面还是极有讲究的:<div>一、由于烙面是先摊成煎饼,再切成丝阴干而成,烙面遇到热汤后浓烈的辣香味迅速侵入面中,一碗面以三、四筷子能够捞完为宜。正因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就显得饭量特别大,动不动就能吃一、二十碗,令外地人听之咋舌。</div><div>二、烙面浇上热汤即可食用,万不可拿着筷子搅搅拌拌、吃吃停停,要在烙面膨胀之前吃完,方能品味到烙面的筋嚼辣香,这正是吃烙面的关键之所在。(烙面在汤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吃,前者后者口味相差极大)。</div><div>三、只吃烙面而不喝汤。因为面中含汤量极大,如果吃了面再喝汤的话,饭后一定口渴难耐。</div> <h3><font color="#010101"> 无论春暖花开或三九寒天季节,当院摆好许多方桌,亲朋好友四方坐定,执事的一声令下,帮忙端盘的小伙子便开始摩肩接踵来回穿梭。将一碗碗浓烈香辣的烙面用托盘端上桌。待上席老者吆喝“端碗”,乡党们先吸气然后用嘴吹开厚厚的辣油层,用筷子迅速挑起碗底的烙面,顷刻间满院皆是“吸溜吸溜”之声。一碗烙面只是三两口,吃完面汤碗立即推到一边,迅速又端起一碗再吃。此刻就辛苦了那些端盘子跑堂的小伙子了,由于烙面碗来回交替更换的速度太快,不仅要脚不离地端上浇好滚汤的大碗烙面,同时又需要马不停蹄撤下客人吃完了面的汤碗。一旦开席,他们就跟机械设备似的手托木盘子来回小跑。一时间,满院中弥漫着烙面汤的香辣味,乡里乡亲吃得是津津有味热气腾腾,如此三番五次过后,方才面足汤饱告一段落。待前一波人离开桌子,跑堂的小伙子又要麻利的将桌面上的碗筷迅速端下,此时打下手的也粉墨登场,擦桌子抹板凳。准备招待下一波父老乡亲入座开吃。</font></h3> <h3> 使人津津乐道的礼泉烙面,口感饱满、筋道耐嚼,加上烙面入汤后迅速吸入汤中精华之浓烈辣香味,有种油而不腻、唇齿留香、意犹未尽之感叹,其中回味无穷的滋味也只有食过者方能体会。礼泉烙面,味道不但嘹地很,简直就是嘹咋咧……</h3><h3> </h3><h3> 曾经,有个外地人到礼泉吃烙面,连吃二碗后迅速又将汤也一饮而尽,边说没吃过瘾,边说礼泉县人小气,碗里只有一口面剩下的全是汤,用汤招呼客人不够意思,此事成为礼泉人茶余饭后的笑料。</h3> <h3> 又相传,周文王亲自带兵降服了为害一方的三丈恶龙,并把龙肉斩块烹煮熬汤,犒劳当地百姓,老百姓携家带口、扶老携幼自带烙面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但是毕竟人多汤少,决定只能吃面不准喝汤,汤必须倒回锅内,就这样连续吃了七天七夜,方人人垂涎个个满意。从此,不管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代代相传于今不衰。</h3><div><br></div><div> 传说归传说,吃酣水面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的礼泉县条件有限贫穷罢了,凡是经历过吃不饱年代的人,才丝毫不去计较与理会什么所谓的不卫生,口水面在礼泉县习以为常成了当地一种风俗习惯,一代又一代传承。随着时光的变迁,农村的物质文化及生活水准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说酣水面也好口水面也罢,早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div><div><br></div><div> 目前,礼泉烙面演变成当地有特色的一种风味小吃,无论是在加工工艺方面还是调汤配菜方面均有提升,口感更加色味俱佳、麻辣鲜香,大快朵颐令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变化最大的就是吃完烙面的浓郁、醇厚、酸爽、香辣肉丝汤,不用回锅而是直接倒掉在泔水桶里了,端上来的烙面碗碗都是新的。不过,我在感叹礼泉烙面较之前卫生的同时似乎又感觉缺少了些什么。总之,如此这般具备老少喜爱的清香润口、咸淡相宜、酸爽浓郁、筋道滑溜、麻辣醇厚之味觉,怕是造化之功,神力暗助,天赐也!</div><div><br></div><div>《图片均来自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