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学习分享

georgina猫

<h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校互动教育》 西北师大 郭绍清</h3><h3>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的价值或意义,是让任何一本画册、读物,都可以建立连接,将资源,如知识拓展、内容、视频,来形成真正多媒化、立体化的教材,而这种教材和设备联动之后,教师就可以加入更多交流互动的成分。</h3><h3>在幼儿园中我们要更多以主题式教育综合性地推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主题引领的教育在幼儿阶段尤为重要。</h3> <h3>郭老师提到,过去我们一直在开发各类资源,即教材。提升教师的技术使用能力,即教师能力。努力建设各种各样的数字学习环境,即教育环境。但技术的使用全是被老师把控的,只有不断的开发使用资源库并加工进行教学。而现在我们改变了交流方式,人与计算机的交流,技术开始向学生转移,学习者成为技术的主人。</h3><h3>虽然幼儿的年龄特点造成技术素养并不能达到使用素材建立并进行网络学习,但家长与幼儿园是可以建立起家校有效互动的环境的。组建多个共同体,家长间建立的差异化共同体,幼儿园如何对这些共同体有效的引导和资源的推送,来帮助家长和学校共同对孩子进行联合教育,总之共同完成对孩子的协同发展。</h3> <h3>最后他提出了几个建议:</h3><h3>1、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适宜性应用。</h3><h3>2、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指导幼儿园教育信息的建设。</h3><h3>3、利用技术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h3><h3>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家园共育水平。</h3> <h3>《学前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游戏化建设》南师大 王海英</h3><h3>我们以往更多的会把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在我们的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地引领老师去看见和发现儿童身上的力量,看到儿童自己去建构课程、去实施课程去评价课程这样一种力量,因为老师只有看见了,体验到了,才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能干,在后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才会比较多的去放手、去留白、去支架孩子的发展,而不是更多的去规划好了,孩子只是在老师规划的路径中方向中去实施而已。</h3> <h3>如何建设课程呢?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儿童为主的活动开始,从微谈话到微活动再到微主题。</h3><h3>教师如何在活动的整合过程中,有着追随儿童的意识?有教材作为拐杖,活动来自于孩子们的探索,来自于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的追踪进而生成。随着我们自己生成主题活动的不断扩散,可能我们自身课程实施的自信、能力、自觉意识,就会不断的发展。</h3> <h3>我们达成的共识是:我们不能让家长只看到眼前,要更多的支持我们的家长看到,游戏的当下生命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所以我们更要看重如何通过给家长感受孩子游戏中发生的变化,看到到底孩子有哪些能力和品质的提升。让家长明白不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阻断孩子的好奇心。即让幼儿园离《指南》更近一点。</h3> <h3>儿童海报更多的应该是以儿童的问题为起点,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探索是什么?你的策略是什么?主题的过程就是儿童尝试发现自己的问题、命名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和总结整理自己的问题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老师只起支持的使用。</h3> <h3>课程化的&quot;化&quot;如何体现?</h3><h3>1、改变观念。儿童自己来发现问题、命名问题、追踪问题的解决,最终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儿童的&quot;精彩瞬间&quot;。</h3><h3> <h3>2、强化核心。一边实验一边读书。</h3> <h3>3、反复酝酿与探索。</h3></h3> <h3>支架四:自主进餐</h3><h3>所有的环境都有孩子自己来做。核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在生活自主中形成能力的担当。</h3> <h3>《回归游戏本源破解教师观察指导困局》幼儿游戏的观察与解读 黄丽萍</h3><h3>自主性游戏有无目标?</h3><h3>没有目标。无外在目标,就是玩。</h3><h3>无目标。有内在目标,就是愉悦、玩。</h3><h3>无论对自主性游戏有无目标,是如何来解答的,要把握的就是自主性游戏,没有目标是指无外在目标。而有内在目标,就是唯一的追求,开心、愉悦。</h3><h3>孩子在自主性游戏中追求的是:还能玩吗?还能怎么玩?怎么玩才最开心!</h3><h3>所以教师与孩子常不在一个平面上,因为目标不同。</h3> <h3>教师在孩子游戏中始终纠结的就是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我究竟能为孩子提供什么呢?</h3><h3>矛盾来源于:价值的多元化。仍因以愉悦为主,从追求发展到追求愉悦。</h3> <h3>随着年龄增长延长游戏时间:因为大班孩子他的生活经验更丰富了,他能够设计更完备,细节化的游戏计划,而实施计划的能力更强了,所以大年龄的孩子在自主性游戏中去实施计划,他需要的时间更长。不是孩子游戏的坚持行更长,游戏经验、生活经验更多,计划更精细,与同伴实施那份计划的能力也越强了,所以需要更充分的时间去实施计划。</h3><h3>中班孩子的游戏空间为什么要比小班孩子相对更集中一些:中班孩子开始有强烈的交往意愿,孩子看到材料产生行为。因此中班孩子不能离材料太远。教师创设环境要帮助孩子从低头摆弄到抬头见人,产生交往行为,应该有更对交往行为。</h3> <h3>每个年龄段都要提供他能驾驭的材料,所以种类随着年龄越来越丰富。而结构上小年龄的孩子结构要高,因为孩子看到材料直觉思维,看到材料产生行为,孩子认识材料,才能使用和摆弄材料,所以小班孩子应提供高结构的仿真材料,让孩子一看就知道怎么玩,才能很快进入游戏状态。中班孩子游戏的替代行为出现。到了大班,结构更低,变成无结构材料,孩子拿来自己创造性地玩。材料的提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是变化的,唯有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创设全面发展的游戏。</h3> <h3>《建构游戏实践研究与思考》</h3><h3>各年龄段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h3><h3>小班:</h3><h3>幼儿对建构的动作感兴趣,主要表现为,重复将眼前材料堆积、推倒。在重复中感到满足。没有明确的目的,以摆弄材料为主。明显的先行动后命名为主要活动方式。独自摆弄是主要形式。 </h3><h3>作品为:以小型单个作品来表达物体的明显外形轮廓。 </h3><h3>中班:</h3><h3>幼儿开始关注自己的结构成果,逐步出现目的性,以边想边搭建为主要活动方式。平行活动是主要形式。 </h3><h3>作品为:同样的、同类的单个作品,来表达物体的主要特征,体量逐步增大</h3><h3>大班 : </h3><h3>幼儿建构技能、经验逐步丰富,目的性、计划性明显增强,逐步以先构想再搭建为主要活动方式。常以合作为主要活动形式。 </h3><h3>作品为:单个作品明显复杂,作品与作品之间逐步出现明显关联性。</h3><h3><br /></h3><h3>在实践中:</h3><h3>(一)、创设自由搭建的环境,选择适宜的结构材料,引发幼儿搭建的兴趣</h3><h3>(二)、支持</h3><h3>(三)、共同欣赏- -分享经验- -讨论问题</h3><h3>1、基本要求: </h3><h3>以幼儿愿望为交流话题</h3><h3>以&quot;有趣&quot;为交流气氛,</h3><h3>以&quot;丰富&quot;为交流目的</h3><h3>以&quot;互动&quot;为交流形式</h3><h3>以&quot;联系&quot;为交流策略</h3><h3> 将幼儿兴趣与搭建技能、经验建立</h3><h3>2、交流目的:</h3><h3>1)、鼓励创造性表达、提升作品搭建水平</h3><h3>2)、支持幼儿解决,在搭建过程中影响搭建活动顺利开展的若干问题</h3><h3>(材料选择、伙伴关系、场地利用、面对困难的态度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