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比耳人

西贝茶肆

<h1> </h1><h3> 一提及比耳人,人们自然会想到篾匠,比耳篾匠在湘、渝、川、黔边界地区都比较出名。你走进比耳村便是走进了竹蔑的世界。那各家各户的庭前院后长的,楼上楼下摆的放的全是竹子。不管是七十老翁还是少男少女,都会拨弄蔑刀和蔑条。别看那些歪头扭脑的竹子,一经他们的手几翻拨弄,流出来的便是一条条薄扉扉软溜溜的蔑条了。缕缕蔑条通过那一双双灵巧的手编织成各种图案的凉席、睡簟。然后他们将这些“工艺品”投放市场,换来自己的生活所有,换来自己的温饱,换来自己的幸福。</h3> <h3> 比耳是土家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人很好客,三五十户人在一条峡长的小街上面对面的住着,维护着酉水上一个小码头。解放前这里没有公路,乘船的客人商人上里耶去秀山都喜欢在这里下榻。那时哪家铺台上都有“包谷烧”,缸边挂个竹提子,要酒客人自己上,然后丢几个铜板就是,老板从不计较。</h3> <h3> 一条酉水把比耳分成两半。北边叫保靖比耳,南边叫龙山比耳。然两个比耳人相敬如宾,隔水联姻。各族兄妹亲如一家。盛夏,对河两岸满是洗澡游泳的人,年轻后生下到河边先要长上打一声“呕嗬”,好像有意让人听到似的,然后扎进水里好久好久不出来,急得在岸边搓衣的妹子只差喊“救命”。不一会儿,一个水淋淋的脑袋露出水面,然后几个“拍”水就靠岸了。那些对岸搓衣服的将半身泡在水里,她们那娇嗔的笑骂声,使两岸洗澡的小伙子们心痒痒的。有的姑娘偷偷把棒槌丢到河心,然后就故意叫嚷:“哎呀,我的洗衣棒呐!”这便是小伙子们显本事的时候了。第二天,渡船上就会传来一串串有趣的爱情故事。</h3><h3> 每年端午两个比耳的龙舟赛,那情那景,更是如诗如画。对河两岸的人都穿上这节日的盛装,把两边河码头挤得满满的。人们把眼睛都盯在河心那两只龙船上。谁不想自己一方争个赢头,槌起桨落,船行入梭。这时,最神气的要算船上的“指挥”了。一老一少,大有力挽狂澜之势。眼看龙山比耳上前了,有小孩子叫:“嗷嗷,我舅舅赢了!”,也有人骂:“背时的!,欺老不为上将。”实际上,小指挥心里明白,一会儿便掉后了。就这样,她们年年比赛,一比一平。</h3> <h3> 一日,龙山比耳村失火,火光冲天。隔岸观火,心急如焚。保靖比耳乡政府马上组织人前往,河畔顿时聚集数百人,渡船老板摇断了几匹桨,尔后,龙山比耳人敲锣打鼓将锦旗送过酉水。</h3><h3> 比耳人不但蔑货出名,船老板也很有名气。因为世世代代生活的酉水边上,祖祖辈辈便练就了征服酉水的能力。酉水保靖段比耳是一个重要码头,上里耶下王村都得在此搭船,比耳的客船会按你的意愿一程一程把你送的到目的地。船工是一门很辛苦的工夫,那上滩越纤的场面真是惊心动魄。在比耳工作期间,我常往返于保靖与比耳之间的河段。这一路有很多险滩如陡滩、磨勾滩等。上水船行到这些地方,满船的客人必须下船走滩或帮助船老板拉纤。那些船老板们个个裸露着身子,把纤绳捆在身上,整个身体伏在鹅卵石上,手要抓紧,脚要蹬紧,一步一步往上爬。船上的捎工更要眼疾手快,回避水径,迎难而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听老捎工姚狗说,为了使纤夫齐心协力,上滩时还要喊《酉水号子》,大家按照号子的节拍拉纤,劲就都拧在一根揽上了。那《酉水号子》的韵律在河谷里回肠荡气,一会儿,一根滩就上完了。酉水河边上的人说,搭比耳人船放心,他们驾船本实过硬。</h3><h3> </h3> <h3> 可圈可点的比耳“人物”真还不少。</h3><h3> 有个黑脸叫“炭客”,本名余家文。因从小皮肤黝黑而获一雅号,全村人叫起来热乎乎的。就是这个黑脸曾当了两届村支书,给全村村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是他,带领全体村民新修比耳码头、整修比耳街市、亮化村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建成柑橘之乡。特别是知道自己已患绝症后,仍然上贫困户家,问寒问暖,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组织上授予他湖南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当之无愧!</h3> <h3> 有个蔑匠叫姚本顺,他从小受到寨子蔑匠师傅们的影响,8岁时就与家中的父辈们竹艺。出生竹艺世家的姚本润勤学好问,工艺日精,九十年代,他编织的小背篓就参加了湘西州竹编比赛,荣获小背篓一等奖。从此,他的工艺走出比耳走出湘西、飘洋过海······</h3> <h3> 有个画匠叫周永海,曾被誉为当代著名乡土画家。从小生长在酉水河边的他,自幼爱好美术,对自己家乡的山水注满了一腔真情,走出比耳后,师从著名画家张世简、高冠华、龙瑞等。尤其擅长山水,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艺术风格。&nbsp;他的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团结报》、《东莞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h3> <h3> 比耳人的祖先在几百年前把家族定居在酉水河畔,真是远见卓识。他们最先依赖酉水吸收到了外来文化,让文明在这里得以发展。比耳人不是天生聪慧,而是靠后天勤奋。他们爱家圆、爱土地、爱民族。这里学子很多人才很多。 这里,曾流传一个诙谐而又真实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比耳青年小伙在外当兵服役,遇上了心上人,两人如胶如膝,决定结为秦晋之好。女孩问及小伙什么地方人氏,小伙随口而出“比耳市”!两人千里迢迢来到保靖,然后乘酉水上比耳。女孩望着湘西的山水,无不感慨:这里的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人是那么的勤啊!</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