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美1 - 北凉北魏

高瞻祁见祐

<h3>接下来的几篇,我会按开窟年代顺序,梳理一下莫高窟和榆林窟的代表性洞窟,不是不自量力的学术性文章,也不准备全面介绍,只是记录一下不同时代的敦煌之美。这种美可能是壁画,可能是彩塑,也可能是某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我选出的主要是一些开放的洞窟,尤其是经过自己实地参观的,但也会介绍一些遗憾未能参观但念念不忘的洞窟,因为她们实在是太过精彩,本不容错过的。需要强调的是,石窟内景的配图均来自图录或复制窟翻拍,因为到目前为止,敦煌石窟内仍禁止游人拍照。</h3><h3><br /></h3><h3>稍微梳理一下历史:文献记载敦煌莫高窟开凿于366年,也就是前秦建元二年,一名叫做乐僔的汉僧在三危山对面的山崖上开窟修行。由于历经改凿,乐僔窟具体在哪里,以及目前是否仍存在都已经无从查考了。</h3><h3><br /></h3><h3>大规模的开窟则始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自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的佛教已经从形形色色的神仙信仰中"脱颖而出",获得独立的长足发展。由于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刺激了佛教美术的繁荣。我们可从北凉和其后的北魏石窟中看到明显的来自西域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龟兹石窟的一些壁画图像中找到印证)</h3><h3><br /></h3><h3>莫高窟北凉时期的现存有3窟,其最精彩者是275窟。(属于开放的特窟,可惜最近不开放,没能参观,叹叹)</h3> <h3>275窟全景,可以看到是长方形殿堂窟形制,窟顶为盝顶。</h3> <h3>西壁(也就是正对窟门)主尊交脚弥勒,高3米余。十六国北朝和隋唐佛教多弥勒信仰。稍微多说两句弥勒的历史:弥勒是从波斯古神密特拉演变而来,弥勒信仰是古代世界弥赛亚(救世主)信仰的一部分。在佛经中,释迦牟尼预言自己涅槃后的几十亿年,弥勒成佛拯救世人。包括275在内的早期弥勒形象是根据《弥勒上生经》的描写:在成佛之前,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就是图上这个潇洒的姿势。弥勒背后那个倒三角形是靠背,比较有特色。</h3> <h3>北壁上方是菩萨,下方是佛本生故事壁画。</h3> <h3>北壁上方小龛里的交脚弥勒。有特色的是龛形,中国特色显露无遗,一看便知是汉阙的形式,而且还是漂亮的子母阙。(可以对比一下雅安高颐阙,就知道实物多美了)</h3> <h3>北壁下方的毗楞竭梨王本生。所谓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轮回的无数世的经历,基本上都是行善布施,忍辱精进什么的。所以说,乔答摩悉达多之所以成佛,可以说是前世通过好人好事学雷锋赢得了很多的积分,非常不易。毗楞竭梨王本生大概讲的是:一个叫做毗楞竭梨的国王追求真理,有一个叫劳度叉的婆罗门就和他说,我知道一个佛偈,但你要想听就让我在你身上钉一千个钉子。毗楞竭梨王果然很愣,就真让他钉了一千下,就是所谓舍身求法了。画面上就是表现钉钉子的场景。敦煌壁画里的婆罗门基本上都是这类反面角色。</h3> <h3>再看局部,毗楞竭梨王的身姿和表情都很动人,看得出是承受着痛苦,头微微低下,双目微闭,但表情仍然坚定。</h3> <h3>这是北壁尸毗王本生,讲的是尸毗王救了一只被鹰追杀的鸽子,但鹰因为吃不到鸽子也要饿死,于是情愿割下和鸽子一样重的肉来喂鹰,搞了一架天平来称肉,但无论割多少肉都没有一只鸽子重,最后干脆自己跳到天平上舍了命,这时候真相大白,原来是天神化作鹰鸽考验尸毗王的慈悲心,于是皆大欢喜,尸毗王也恢复了健康,总之天神就是这类坑人的角色。画面上左侧是尸毗王,一个人正在割他腿上的肉。(这张照片颜色比实际中的偏红,但找不到更好的了凑合看)</h3> <h3>莫高窟现存北魏时期12窟,其中最精彩者是254,257,259窟。</h3> <h3>先说254窟,属于特窟,但最近也不开放,恨不得踹门而入参观。从图中可以看到254是北朝到隋唐早期典型的中心塔柱窟,这在同时期的云冈等处也能见到。此种窟形发源于古印度的塔堂窟,与佛教早期的佛塔中心崇拜有关。从佛教仪轨上来说,中心塔柱使得信徒可以一边绕塔一边观看佛像和壁画,这种修行方式直到今天的佛教还大量存在。虽说是印度传来的石窟形制,但中国建筑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就是中心柱前面的人字披顶,类似于中国屋顶中的两面坡。所以说,在佛教艺术中,时不时能看到异域的宗教是怎样和中国本土元素结合的,很有意思。</h3> <h3>254窟南北壁(也就是进门后两侧窟壁,下不赘述)的北魏壁画都极为重要。现存纸本绢本绘画最早也是隋唐的,保存这么完整的北朝绘画仅在石窟和墓葬里有几幅,其珍贵不言而喻。但此处不探讨学术价值,单说其细节:这一幅是北壁难陀出家故事画的局部。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拉他弟弟难陀出家,但难陀和美貌的妻子非常恩爱,后来佛动用神力"软硬兼施"才成功。画面上的这个局部是难陀和妻子难舍难分。可惜的是由于后世有人在此生火,壁画熏黑了一部分。</h3> <h3>这个瞬间是佛派人像拉壮丁一样抓走难陀,即将与爱妻永别,难陀似仍有千言万语,恋恋不舍。</h3> <h3>254窟北壁另一幅重要的画作是尸毗王本生。这个故事在前面275已经介绍过了,但北魏的这幅画作比北凉时期内容更丰富,技法也更成熟。</h3> <h3>尸毗王特写,用文字难以表达的雍容,身姿和手势表现出对痛苦的隐忍和淡定。同时从绘画技法上来讲,可以体会一下西域晕染法的特点。</h3> <h3>尸毗王身侧的三位后妃。右面第一位似乎是王后,抱着尸毗王的大腿悲痛万分,第二位虽然也很悲伤,但似是压抑着感情扭过头去,第三位则双手托腮,一脸天真,仿佛完全不能理解尸毗王为什么要这样做。三人三面,把人物细微的感情都描绘出来。这说明当年的画师虽被雇佣来完成指定题材的壁画,但显然不满足于程式化的描绘,而加入了非常生活化和生动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关心一下三人的服饰,是西域龟兹的风格。</h3> <h3>北壁看完看南壁。这是一铺降魔变壁画,讲的是释迦牟尼降魔成道的故事: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证悟,即将得道时魔王波旬率领魔军前来攻打,但佛安坐不动,右手下垂结降魔印,代表着悟道的决心有大地作证。</h3> <h3>佛两侧魔怪众多,仔细看可以看到每个魔怪都不相同,有的张弓搭箭,有的持矛欲刺。这里还是要安利一下敦煌研究院做的"数字敦煌"网站,清晰度超高,看这种细节会更适合。</h3> <h3>降魔变里最有意思的是佛左下方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爱乐。她们搔首弄姿,正在施展诱惑,阻佛成道。</h3> <h3>然而再看佛的右下方:佛施展神通,将她们变成白发老妪。三人的丑陋、惊恐、自惭与之前形成极鲜明的对比。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色身无常。另外老妪右侧的白色骷髅怪也很生动,它瘦骨嶙峋,正在躬身蓄力,向佛喷吐火焰。总之,降魔变通过壁画中的具象描写,实际上是寓意征服心魔,看清欲望的无常本质而成佛。</h3> <h3>降魔变旁边是一铺萨埵太子本生故事,也就是非常著名的舍身饲虎。故事是说三个王子出游打猎,遇到饿得奄奄一息的老虎一家,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后来家人建塔供养。乍一看画面,会觉得乱作一团毫无头绪,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异时同图"的画法,就是把不同时间的情节放在一个画面上。如果对故事本身不了解确实不易读懂。</h3> <h3>我们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来看这幅画里的几个主要细节:这是三位王子看到饿虎一家,中间的萨埵右手指天发誓拯救,姿态坚定不移。左侧的王兄抬头看着萨埵抬起的手,仿佛惊诧于弟弟的决心,右侧的王兄则揽住萨埵的左臂,似有不舍之情。</h3> <h3>萨埵让两位兄长先行,自己脱去衣服躺在地上,但饿虎太虚弱而吃不动他,于是萨埵爬上山崖,用松枝刺破喉咙(图中偏右),然后纵身跳崖(图中偏左)。有意思的是,右边的萨埵高举的左手碰到左边跳崖萨埵的脚,而左边半空中的萨埵与右边刺破喉咙的萨埵虽不在一个时空,但目光相接,仿佛在对话,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循环。</h3> <h3>然后是虎食萨埵。萨埵的姿态很容易让人想到基督教绘画中殉道者的姿态。</h3> <h3>之后是白发苍苍的母亲搂着尸体哀悼萨埵,无声的哭泣。</h3> <h3>最后是建塔供养,天人赞叹。总之,254窟的这铺萨埵太子本生壁画需要花时间仔细去品读细节,体会异时同图的画法里画家是怎样安排情节的。</h3> <h3>254窟中心柱佛龛两侧的婆薮仙和鹿头梵志也都画的很好。他们都是佛经中记载的著名外道仙人,后来都皈依修成了阿罗汉果。这是婆薮仙。</h3> <h3>这是鹿头梵志。</h3> <h3>中心柱下方壁画里还有药叉,描写得很夸张,是作为佛国的守卫。</h3> <h3>讲完254,再来看看本次实地参观的257和259窟。257也是北魏洞窟的代表作之一,窟形为中心塔柱形,其中的故事画也很值得一看。</h3> <h3>南壁有一铺沙弥守戒自杀故事,呈现方式与254的萨埵太子本生不同,为从左到右的连环画形式。这张是左半部分,讲沙弥奉师父命去化缘,施主家的年轻的女儿一开门看到英俊的沙弥便心生爱慕,拉着袈裟的衣角希望沙弥能还俗与她婚配。仔细看小姑娘的动作含蓄而略带羞涩。</h3> <h3>右半部分表现了沙弥不愿破戒而自刎,小姑娘向父亲哭诉等情节。人物的姿态变化都极具戏剧性,这幅壁画含有告诫僧人守戒的意义。</h3> <h3>257窟里最具知名度的壁画肯定是九色鹿王本生,绘在西壁,其中一部分被中心塔柱阻挡,我只能看到故事的左半部分。目前窟里放了一铺复制品供游客观赏。由于北魏中心塔柱窟面积普遍比较小,像254、257可能也就几十平方米,为了保护起见,不许游客绕柱观瞻,我们也就很难体会古人绕柱礼佛的意趣。鹿王本生故事的情节大家应该都早已熟知,兹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画面的组织方式,用了比较特殊的从两边开始情节,到中央结束的顺序。这一幅是在左半部分,讲的是九色鹿救了溺水的调达,调达跪地发誓不透露秘密。</h3> <h3>这是故事右半部分的局部,调达向国王王后告密。重点可以看看王后的姿势,右手搭在国王肩上,亲密而闲适。</h3> <h3>整铺壁画的中央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就是鹿王与国王对话。在《佛说九色鹿经》原本中,鹿王面对国王时又是长跪又是流泪,但在画师再创作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鹿王昂首挺胸,整体姿态优雅而坚强,可以说是提升了整个故事的格调。</h3> <h3>257窟里还有一铺须摩提女因缘故事值得一提。壁画较长,从西壁绕到北壁。这个故事大致是讲须摩提女笃信佛教,却被嫁给了笃信婆罗门教的家庭。婚后须摩提女拒不按礼节与六千婆罗门外道见面,触犯了众怒。她公公满财长者听说佛陀神通胜于婆罗门,要求她请佛陀来接受供养。这个局部描绘的是婆罗门因为须摩提女而责难满财长者。图中右侧几个婆罗门形貌丑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腿部的刻画,着重体现其不够庄重的倨傲之态。</h3> <h3>在须摩提女故事中,佛陀在舍卫城中听到祷告,决定前往。第二天,他先派厨师持炊具凌空而至,又遣神足比丘各显神通,变化出华树、青牛、孔雀、金翅鸟、琉璃山、龙、狮、马、六牙象等腾空而来。最后佛在众多弟子的簇拥下,乘着祥云,从天冉冉而降。盛大的场面和无比的神通,使六千外道惊叹,他们或降或逃。满财长者亲眼见到了佛陀的神通,感叹自己以前的愚昧,就带领全家人皈依了佛教。这个局部就描绘了弟子乘五百龙赴会的场面,以一龙象征一百龙。</h3> <h3>257窟窟顶装饰也很有特色,有裸体化生童子游泳图案。</h3> <h3>最后说说259窟。259也类似中心塔柱窟,但好像仅开了一半,并未开出后部空间。主尊是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其渊源来自《法华经》见宝塔品,就是释迦牟尼和多宝佛说了段&quot;对口&quot;的法华经,兹不赘述。</h3> <h3>西壁佛龛南侧的胁侍菩萨身姿窈窕。</h3> <h3>另一尊菩萨,虽然眼部残缺,仍不失灵动之美。</h3> <h3>北壁上部的半跏思惟菩萨,表现弥勒菩萨未成佛前冥思佛理的场景。</h3> <h3>259窟北壁有三尊禅定佛,其中最美的是东侧这一尊。其神情表现禅定中的境界,清净祥和,法喜充满。佛教讲求正觉,佛教美术中经常有表现觉悟状态的造像和壁画,对觉悟状态的描摹往往决定了佛菩萨造像是否有&quot;神&quot;,这也是欣赏者应当关注和判别艺术水准高低的一大看点。</h3> <h3><br /></h3><h3><br /></h3><h3><br /></h3><h3>早期北凉北魏的石窟就介绍到这里。下一篇我会分享西魏和北周的艺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