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敦煌,一个艺术爱好者绕不开的地方。她身处古代华夏文明的西陲,远得似乎让人无法企及,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若即若离,从小时候看的九色鹿故事开始,总能从敦煌传来的一幅画、一尊像、一个故事发现直指人心的美。终于,2018年春节前,我从兰州乘夜火车来到敦煌,圆一个朝圣的梦。</h3><h3><br /></h3><h3>但此刻,我心里其实惴惴不安,尽管做了很多功课,但备受诟病的参观体验仍让我担心这一天的莫高窟之旅能看到多少,看得多仔细。</h3> <h3>冬天的敦煌,早晨8点多天才亮,参观的第一站是流线造型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此刻在晨曦中仿佛变成了戈壁的一部分。</h3> <h3>此时正是淡季,又恰逢节前几天,数字展示中心宏敞的大厅几乎无人。按照规定的参观流程,首先在这里看了两场电影:讲述莫高窟营造历史的《千年莫高》和介绍经典洞窟的《梦幻佛宫》。比较好的是《梦幻佛宫》,这部球幕电影依次展示了285,428,420,220,45,61,130七座洞窟,视觉效果震撼。</h3> <h3>然后乘坐景区大巴去窟区(正式名称是莫高窟南区)。路过莫高窟北区,这里主要是禅窟和生活窟,塑像和壁画较少,目前未开放。但是这张照片也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莫高窟南区在明清两代破败和被遗忘后,没有修筑栈道和保护设施时,也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h3> <h3>下得车来,步行过宕泉河桥。</h3> <h3>今天的莫高窟,说是门可罗雀也不为过,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前来,细细品味。</h3> <h3>莫高窟南区目前发现有壁画或造像的一共有近500窟,沿南北向的山崖而建,上下有一层到四层不等,通过栈道勾连通行,洞窟基本上都是坐西朝东,换言之,主尊往往在西壁。</h3> <h3>目前莫高窟理论上开放普窟60座(另有特窟10座,另外花钱看)。不过别高兴太早,看普窟的游人必须按顺序排进不同的团队,每团二三十人,由一名讲解员带队,只能看12个窟(旺季只有8个,如果遇到黄金周游客最多的日子,甚至只能匆匆看4个应急窟,体验差极了)。每个讲解员有不同的线路,但16、17、96、148窟是各团队必看的。无论哪一团队,基本上都是沿窟区从北往南行进,为的是尽量少走回头路。因此如果想多看,可以看完自己团队的12个窟再去蹭别人的,其秘诀主要靠三条:一是腿脚快,看完自己的立刻从南向北走找下一支队伍;二是脸皮厚,看到其他队伍就果断混进去;三是做好功课,计划好最想看的几个窟,加入队伍后马上问讲解员去不去这几个,不去的话果断脱队再蹭其它的。当然最关键的是运气,运气不好的话很可能蹭的队伍与之前看的洞窟完全重复,那也没辙。就这样连看带蹭,我从早上10点半进窟区,到下午4点多离开窟区,一共看了18个普窟,外加4个特窟,已经很满足了。</h3> <h3>石窟内部严禁拍照,只能拍一些外景。这是16,17窟外面的窟檐,清末时由王道士集资兴建。</h3> <h3>96窟外的所谓九层楼,经常作为莫高窟的标志景观,但实际上并不怎么美观,建于民国时期。顺便说说96窟,也就是北大佛,体量巨大,但是面部和躯干经过累世装銮,已看不出唐代风貌了,甚为可惜。相比之下,130窟南大佛稍小,但从图片上看开脸和袈裟还颇有唐风,遗憾的是因内部维修不开放。</h3> <h3>这座254窟开凿于北魏,是整个敦煌我最想看的一窟,平时作为特窟开放,可惜最近由于内部正在工作而暂不开。只能拍一张窟门留念。</h3> <h3>除了石窟内部以外,窟区还有一个看点是唐宋时期遗存的木结构窟檐,晚唐1座,北宋4座,且都是建于归义军统治时期。在现存早期木构稀缺的中国,这几座窟檐也是研究唐宋建筑的重要标本。这是196窟,在窟区的上层,窟檐建于唐代景福二年(893年),属于晚唐时期。上面的顶棚显然是晚近的,看上去只有梁柱和华栱是唐代的,只能算半座唐构吧。</h3> <h3>427窟窟檐建于970年,是宋太祖开宝三年。但在窟内却有乾德八年的题记,而实际上乾德这个年号只用了六年,这说明当时敦煌和中原之间信息不畅,因此才会误用旧年号。</h3> <h3>427窟窟檐为三杪记心造七铺作,没有普拍枋。</h3> <h3>437窟窟檐和427很像,是同一年建造的。</h3> <h3>444窟窟檐比427晚六年,建于开宝九年,尺度较小,斗拱双杪。</h3> <h3>431窟窟檐更晚,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h3> <h3>431上方崖壁的残存壁画。窟内壁画不让拍,只好拍拍这个过瘾。</h3> <h3>其实窟区外还有一座北宋木构,就是在石窟对面不远的老君堂慈氏塔,是从三危山迁建而来,单檐攒尖,小巧美观。</h3> <h3>批竹形的下昂古意盎然。</h3> <h3>窟区里还有一座小院,是王道士的故居,现在辟为藏经洞纪念馆,展出的多为复制品。</h3> <h3>陈寅恪先生那句著名的话被刻在石头上。</h3> <h3>漫步在下午四点的莫高窟,我意犹未尽,还在找蹭窟的机会,可惜连人影都已经没了,无从蹭起。这一天估计只有不到300人参观,而且大部分上午来中午走,特窟之参观者更是仅寥寥数人而已。</h3> <h3>走之前散散步,回味一下看过的洞窟,看看白杨树长长的影子,也是极好的体验呢。</h3> <h3>离开莫高窟,去租车行取了车,趁天没黑又去了附近戈壁滩上的西晋墓地,但正如所料,因为冬天游客太少,墓室锁着不开放,看不到精美的画像砖了。在开往西晋墓的路上,是一片巨大的坟地,从公路边铺展开来,蔚为壮观,这里就不上图了。</h3> <h3>第二天早上,我驱车从敦煌前往瓜州,100公里的高速路上只遇到两辆车,创下了我走过的人烟最稀少公路的新纪录。从高速下来还要走几十公里普通公路,前几天的雪还没化,感觉瓜州比敦煌要冷个几度。话说这瓜州,我小时候还叫做安西。那时候兰州办丝路节,据说港台商人迷信,丝路谐音"死路",酒泉是"九泉",安西是"安息",因此都觉得晦气而不愿参加,丝路节也就办的有点惨淡。不知道安西改成瓜州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当然,这两个名字都有历史根据,瓜州是从唐代用到清代,改为安西是较为晚近的事情了。</h3> <h3>此去瓜州,主要是看榆林窟。榆林窟是莫高窟的姊妹窟,同为第一批国保单位,虽然规模较小,却不乏亮点。简单从我自己的观感看来,北朝隋唐的艺术当然是莫高窟最好最完整,而榆林窟则有很多曹氏归义军时期(时间相当于五代北宋)的遗存,而西夏时期的精美艺术还要超过莫高窟,自成特色。此次在榆林窟花3个多小时看了7个普窟,4个特窟,边看边和讲解员聊,收获满满。</h3> <h3>和莫高窟不同,榆林窟基本谈不上旅游开发,路不好走,在一片塬上停好车,沿着简陋的小路步行进入小河谷内的窟区,谷中多有榆树,想必夏秋天风光不错,但此时只有一片萧瑟。小河东西崖壁上都有开窟,目前只开放东区参观,石窟都是坐东朝西。</h3> <h3>在榆林窟,我享受到了包场待遇,基本是想看多久看多久。</h3> <h3>榆林窟也有一座唐代大像,但不开放,听说保存状况不好。</h3> <h3>下午三点多离开榆林窟去锁阳城遗址。这里是唐代的瓜州城,清代时因为附近出产药材锁阳而被命名,前几年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址列名世界文化遗产。我是锁阳城今天的第一名游客,之后恰巧又来了两人于是同行前往。</h3> <h3>整座城市仅剩夯土的残垣断壁,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西北角有保存较完整的角墩,开东西向券门。</h3> <h3>内城北城墙遗址,可以看到突出的马面。在唐代,作为丝路上的重要一站,这座城市的防御功能很重要,大将薛仁贵曾驻扎在此。"将军三箭定天山 壮士长歌入汉关",这句著名的诗句就是赞扬薛将军的赫赫战功。</h3> <h3>踏着雪走到内城北门瓮城,保存尚算完整。</h3> <h3>这里曾经是玄奘偷渡蒙混过关之处,由此正式踏上了西域之路。</h3> <h3>城内一片草莽,早成狐兔之窟了,可以看出有些残破不堪的夯土建筑基址。</h3> <h3>锁阳城东北不远处是塔尔寺。此塔尔寺非彼塔尔寺,在唐代名为开元寺。据考证,玄奘可能曾在此停留半月余,并且收了个临时工徒弟石磐陀,也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h3> <h3>寺院规模较大,现存建筑建于西夏或元代,前面是大殿基址,后部以覆钵式佛塔为中心,这种前殿后塔的设计让我想到五台山塔院寺,但塔形并不像元代的宝瓶形。塔上有几处盗洞,民国初年俄国贼子从里面偷走过装藏的经书。</h3> <h3>大塔后面是一排小塔的残迹。</h3> <h3>从后方看大塔,亚字型塔身上的白色墙面尚有一些残存。据讲解员说,瓜州风大,迎风面的墙面在前些年被风雨所毁,甚为可惜。</h3> <h3>离开锁阳城,回敦煌的路上还有一处破城子遗址,建于唐代,规模不大,应该是军事堡垒性质的卫城,现在也是国保单位。</h3> <h3><br /></h3><h3><br /></h3><h3><br /></h3><h3>此行的大致情况就到此为止。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石窟,沿着长达一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北凉到元代,细细体味敦煌之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