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诗词对联讲座之六——如何掌握平水韵和马蹄韵?</h3><h3> </h3><h3> 上一讲中我们通过对“平仄”的基本概念了解了一下,也知道了“四声”的古今之别,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掌握“四声”,必须下点功夫,而且还需要明师指点。说实在的我至今也没有很好的掌握,除了基础的原因,没有专业老师指点,对许多概念一直感觉到很模糊,特别是《平水韵》和平仄相谐规则,用的不顺手,当然这与自己熏修不够和无此环境也有点关系。最近借着学习的机会,对《平水韵》再一次进行研究,找到了一点感觉,但还说不清楚,好在网上的讲座很多,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借鉴。说实在的,在今天的文化大环境和教育大环境中,要切实掌握确实非常难,但我在研究其过程中,感受出一种精神,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祖辈们,追求象形文字的声韵美,就是这种严格的要求,使我们今天读唐诗宋词时,能感觉到那种无穷的韵味。可以断言的是,今天我们放弃了这种教育,其结果就是现代人写的诗词对联等,已经无法企及前人,这是一种悲哀还是悲痛,我无法说,只有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去品味祖先们的神韵,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有可能的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这中思想传承下去。好在发现这几年春节晚会也有大量的对联出现,高考中也有对对子的题目,而且网上也有大量的对联知识,象《文史天地》这几年每期都出对,这种引导可能为“龙脉”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作用。</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水韵》是怎么形成的?</h3><h3> </h3><h3> 从今天的历史资料中已经无法准确知道是谁第一个对音韵进行系统归纳。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记住西晋吕静、隋朝陆法言、唐孙愐、宋陈彭年、南宋山西平水人刘渊和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元朝阴时夫、明朝凌稚隆等,当然也不能忘记清代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就是这一代一代不懈地传承,让我们知道汉字声韵的发展变化过程。下面根据有关资料了解一下声韵的发展历史:</h3><h3> </h3><h3>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临漳(今河北临漳南)人。隋文帝开皇初年,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音韵学,评议古今是非。他们认为,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陆法言根据议论的要点,经过认真斟酌,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五卷。到唐以后却大为流行,因为他的书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切韵》成为考订古音及作诗文的根据,研究汉语的中古音韵的主要资料,也是重要的语文工具书。唐孙愐《唐韵》、宋陈彭年《广韵》及其他韵书均以《切韵》为基础修改演变而成。原书己佚。敦煌留有残本三种,互相补充,约成原书四分之三左右。《切韵》一书可追上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又因为《切韵》代表了中国研究语音的规则标准,所以《切韵》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掌握《切韵》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陆法言在仕途上不顺,但潜心学问却使其在中国语音史上永垂不朽。</h3><h3> </h3><h3>由于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h3><h3> </h3><h3>清代的《佩文韵府》以元朝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朝凌稚隆《五车韵瑞》为基础,再汇抄类书中有关材料增补而成。该书是由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h3><h3> </h3><h3> </h3><h3> 这样,我们就对声韵的历史研究和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当然要完全掌握还需要对《平水韵》下功夫。在这里我们要感谢那些曾经为汉字声韵做出贡献的所有人,特备是那些唐宋时期诗词大家,是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诗词声韵的美妙,用不朽的作品把汉字的正音传播下来;还有感谢元朝以后那些戏曲作家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洪升等,是他们地努力,让汉字的神韵在更高的层次得以全面综合的展示;当然也不能忘记那些在古寺名刹、亭台楼阁上题写楹联的文人雅士,是他们把历史定格、拉伸、提炼。可叹的是,近代有人提出要废弃汉字,要拉丁化,认为汉字障碍现代化。好在我们没有实行拉丁化,否则就像现在的越南,后人无法读懂自己的历史。</h3> <h3>正如王蒙老师在《汉字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拼音文字是音本位的,汉字是字本位的。汉字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它表达的声音并不是统一的,各种不同的方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念一个字。我听过湖南人吟诵《四书》,我也听过广东人吟诵《四书》,我也听过我的家乡河北人吟诵《四书》,音不相同,但是字完全一样。汉字,克服了方言上众多的分歧,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整合。有人考察过,中国广东话和辽宁话的差异。但是,她有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汉字。从另一个方面,我又感觉到,恰恰是汉字挽救了这些方言。因为有了汉字,这些方言不会在某一个时期被一种强势文化地区的方言吞没。”是啊!现在的世界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几乎完全被所谓西方大国的语言所垄断,甚至连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也把英语作为主要官方语言,甚至连思维也西方化,已经看不到《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那种敦厚、大度、睿智的状态。所以今天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汉字,包括汉字的发音、书写,用心去体悟汉字里所包含美妙、神韵和意境,咀嚼对联、写诗填词是最好的途径。 </h3><h3><br></h3><h3><br></h3><h3><br></h3><h3> 下面我们把平仄相谐的基本规则简单介绍一下:</h3><h3> </h3><h3>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h3><h3> </h3><h3>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h3><h3> </h3><h3>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h3><h3> </h3><h3> </h3><h3> </h3><h3>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h3><h3> </h3><h3>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h3><h3> </h3><h3>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h3><h3> </h3><h3> </h3><h3> </h3><h3>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h3><h3> </h3><h3>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h3><h3> </h3><h3>其句脚规则可以用如下一个公式来表示:</h3><h3> </h3><h3>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h3><h3> </h3><h3>上联句脚公式。从后往前截:</h3><h3> </h3><h3> 每边一句:仄</h3><h3> </h3><h3> 每边两句:平仄</h3><h3> </h3><h3> 每边三句:平平仄</h3><h3> </h3><h3>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h3><h3> </h3><h3>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h3><h3> </h3><h3>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h3><h3> </h3><h3>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h3><h3> </h3><h3>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h3><h3> </h3><h3> ……………………</h3><h3> </h3><h3>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h3><h3> </h3><h3>下联平仄相反。</h3><h3> </h3><h3>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h3><h3> </h3><h3>根据两种平仄杆,我们以上联为例列出一至七言句的标准式:</h3><h3> </h3><h3>一言句:仄</h3><h3> </h3><h3> 二言句:仄仄</h3><h3> </h3><h3>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h3><h3> </h3><h3> 四言句:平平仄仄</h3><h3> </h3><h3>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h3><h3> </h3><h3>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h3><h3> </h3><h3>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h3><h3> </h3><h3> 当然,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按平仄杆的节奏而定。</h3><h3> </h3><h3>下面我们以下联为例,马蹄韵也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h3><h3> </h3><h3> 第一种: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h3><h3> </h3><h3> 第二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h3><h3> </h3><h3>列出根据两种平仄杆,我们以下联为例列出一至七言句的标准式:</h3><h3> </h3><h3>一言句:平</h3><h3> </h3><h3> 二言句:平平</h3><h3> </h3><h3> 三言句:仄仄平、仄平平</h3><h3> </h3><h3> 四言句:仄仄平平</h3><h3> </h3><h3>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h3><h3> </h3><h3> 六言句:平平仄仄平平</h3><h3> </h3><h3> 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h3><h3> </h3><h3> 当然,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按平仄杆的节奏而定。</h3><h3> </h3><h3>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h3><h3> </h3><h3>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h3><h3> </h3><h3> </h3><h3> </h3><h3>上面我们简单的就平仄的规律学习一下,要彻底掌握,还需时日。记得五年前在文庙,第一次聆听周庄的张老先生有关平仄的知识讲座,感受颇深,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琢磨,心里逐渐明了。</h3><h3> </h3><h3>今天看到《解放日报》周末版,在3月16日刊登的记者林颖对刘士林老师的访谈录《时代需要“诗性文化”》一文,其中的“在古代,诗性文化不仅是审美的,也是我们民族的最高生活哲学。”“既要清除诗性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又要努力使它成为疗救‘现代病’的精神资源。”“守护诗性文化,就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在唐诗宋词的平仄中踏响我们精神的回乡之路。”等论述,让我坚定了自己的看法。</h3><h3> </h3><h3> </h3><h3> </h3><h3>最后让我们欣赏一下,可以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的江阴籍晚清词人蒋春霖(1818~1868)的绝命词【曲游春】,去品味生命的真谛:</h3><h3> </h3><h3>怅望心头意,为谁人立雪,酒边梅侧?雪落云沉,忍那人音信,只添岑寂?雪地空留迹。一时又、鸿飞天黑。笑当时、水上清歌,不识无聊今日。堆积。休言愁极。念放浪天涯,清冷何及?一阕新词,纵红尘写尽,情牵难息。雪透窗纱白。肯折取、断残红萼?正无人、一念萦回,生难死易。</h3><h3> </h3><h3>有感于蒋先生的事迹,曾于五年前做一副挽联:</h3><h3> </h3><h3>与垂虹作伴 身溶江南春水,</h3><h3> </h3><h3>和半月为友 心安天堂故园。</h3><h3> </h3><h3>以纪念之。</h3><h3> </h3><h3>附:</h3><h3> </h3><h3>字形传古今,</h3><h3> </h3><h3>音韵表心声。</h3><h3> </h3><h3>举头看日月,</h3><h3> </h3><h3>潜心究诗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