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学校就会改变——东康新教育学校初中组读书偶感(一)

七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曾在书中,看到无与伦比的风景</h3> <h3>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佐藤学。本书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今我们一起读这本教育巨著,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观点。</h3> <h3>  我们主要针对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大家碰撞思维的同时,彼此都再次回炉了一番。</h3><h3 style="text-align: left;">1.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更好的参与学生综合性课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2.如何结合临猗本县情况(历史,地理,环境)开发综合性课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3.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h3> <h3>  我认为综合征课程涉及到多个学科,所以教师要参与其中,首先要进行跨学科教研,上课时也可以进行合作,比如,几个老师一起上课。我看《静悄悄的革命》时,最受震撼的就是"主体性神话"这个词,因为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有许多实际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怎么避免在综合性课程中犯这样的错误非常重要。</h3><h3> 任玉苗老师</h3><h3> 综合性学习我觉得还是先以课本上的课题为准,把课本上的课题活动百分之50告知学生,剩下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也算是他们发展问题的能力了,对于社会的体验活动在孩子们自我锻炼完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自我主张,不会再依赖老师后再实施,这样效果会更好(这也是参加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之后的感想)。</h3><h3> 南锦老师</h3> <h3>  共建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太过于重视学生忽视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正确的。同时教师也应多关心学生,倾听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感受。</h3><h3> 程秦琼老师</h3><h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透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h3><h3> 刘社婷老师</h3> <h3>  共同体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实现了教学方式由"教"到"学"的翻转。在学科设计上,国外更重视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的更新性。在诸多的教育理论中,我们应该汲取精华。</h3><h3> 王娇老师</h3><h3> 对于如何根据临猗本地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综合性课程,这是将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式,临猗最好的就是苹果,可是很多孩子并没有看到苹果从播种,施肥再到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到自然中去,从播种开始,研究那种种子容易成活,在种子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果树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成熟后的苹果如何才可以卖一个好的价钱等方面去考虑。这样将地理,生物与经济学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把课堂放到自然中去,学生们定会有很好的成长。</h3><h3> 王喆老师</h3> <h3>  其实这几天出来后发现,国外学生实践能力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把烹饪课,自行车课,游泳课这类型的课都纳入到了他们学生在校学习的科目中,所以他们也是经过了系统学习的,科目开设的广。我之前我不知道,和大家分享一下。国外的公立学校会开设很多实践类课程,对于学科的考试方式是交论文。就是游泳也要交论文,不是咱们那么考。为什么这么注重实践呢,是因为他们高中毕业后不是都去读大学,有很多去读技校,有的直接工作,所以只有中学时期掌握这些技能,他们才能毕业后生活,而这培养出来的都是中下层人士。真正培养精英的学校是这边的私立学校,培养的是社会的最高层,他们平时学习的方式和国内相差不大,也是要学很多,而且也是我们那么学,当然实践要多一点肯定比我们。我朋友的妹妹8岁,在加拿大读小学。下午3.4点放学后,补习功课要到晚上9点,八岁。</h3><h3> 赵浛老师</h3> <h3>  可以抽一组学生观察其他人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得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光是田间地头可以发现问题,我们课本中课堂上也能发现问题,组成课题。之前去上海学习那个学生不是根据淼、磊这种叠字写出论文报告吗?这也是一个课题。</h3><h3> 董珍老师</h3> <h3>  何贝老师也说,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倾听学生,理解,欣赏,感受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相信这样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学生主动性很强的课堂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