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同学少年这么久你去了哪里?

老藏

<h3>五十年前,我们曾在一起同窗学习<br></h3><div>五十年后,我们又在这里如约相聚</div><div>昔日的同学少年啊</div><div>这么久你去了哪里</div><div>为什么当我们再次重逢</div><div>都已白了少年头</div><div>还记得那一排书声琅琅的教室</div><div>还记得那一些教过我们的老师</div><div>还记得年少时的你我</div><div>还记得同桌的那个她</div><div>也许那时的我们少不更事</div><div>总以为自己还小时间太长</div><div>也许那会的我们精力过剩</div><div>把所有曰子过的无忧无虑</div><div>争强斗胜是男同学的风格</div><div>娇柔纤美是女同学的英姿</div><div>在你我的书桌上划一道分割线</div><div>也把一种朦胧的情感镶嵌其中</div><div>就这样我们成了同学</div><div>同学,同窗,又同年</div><div>是学校让我们相逢</div><div>是相逢让我们有缘</div><div>我们遇见了教我们的老师</div><div>在遇见了课文中的卖货郎</div><div>遇见了孔融让梨</div><div>遇见了司马光砸缸</div><div>我们一起玩,一起疯</div><div>一起学知识,明事理</div><div>一起悠着性子成长</div><div>也一起在人生的履历上</div><div>写下我们的恰同学少年!</div><div>(本美篇中的照片除三张来自网络,其余匀由西北师大附小附中发小群提供)</div> <h3>还记得那一排书声朗朗的教室?</h3> <h3>这是一张留存在李老师家中的老照片。仔细看看吧,这里边有谁的弟弟、妹妹?</h3> <h3>我们的小学老师</h3> <h3>这是那个邻家女孩</h3> <h3>还记得同桌的那个她?</h3> <h3>当年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本</h3> <h3>翩翩少年</h3> <h3>同学、同窗、又同年</h3> <h3>你们拍照时男同学都去哪了?</h3> <h3>中学毕业后,我们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曾经历了上山下乡、高考、返城就业、下岗再创业等多项命运的抉择。为生活,为工作,为事业,为家庭我们忍辱负重,百折不饶……</h3> <h3>群主汛当年的风采</h3> <h3>我们的青春岁月</h3> <h3>在甘南插队,演出的文艺节目中自然少不了藏族特色</h3> <h3>这是一张来自中国经济网的图片。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在上课。其中第一排最左边的那个学生,就是我们群里的发小同学王昀。</h3> <h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h3> <h3>石油战线和部队也都有我们的同学</h3> <h3>当年在安宁区当乡镇长的石宝珊</h3> <h3>我们曾开过最古老的蒸汽机车</h3> <h3>王锡来同学在京沪高铁泰安铁路隧道工作现场</h3> <h3>他说,“三十六年的教学生涯到了最后一站。” 因为就在今年他也要退休了。</h3> <h3>许多年后当我们再次重逢,都己白了少年头。我们拥抱、雀跃,合影留念;我们叙谈、回忆,举杯同庆。我们一起寻访了母校和老师,因为那里不仅是我们相识的地方,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知识的门窗。我们一起去了当年插队落户的地方,因为那里不仅洒下过我们的汗水和热血,也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还一起驾车外出旅行, 去寻找那些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当然,我们也会不由得想起儿时学过的古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h3> <h3>定居挪威的发小同学金桥,和小学生们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