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十年光阴,是那么遥远,往事淡如云烟。</h3><h3>五十年光阴,是那么短暂,一切恍如昨天。</h3><h3>这些照片是我二〇一六年回到达拉滨时拍摄的。小小的车站,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似乎显得更小了;原来达拉滨农场场部的一排瓦房,已无往日风采,显得破旧、斑驳……我站在这些普通熟悉的景物前久久不愿离去,思绪在脑海中翻腾,这里有我人生中一段火热的青春年华,有我洒下的、一个拓荒者辛勤劳动的汗水,有曾经与我朝夕相处、胜似亲人的师傅和同龄人,这片黑土地是我心里的永远,一生的牵挂。</h3><h3>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三日,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怀着建设边疆的满腔热情,和大批的知识青年一起来到达拉滨农场,一个大兴安岭特区,新开发的农业生产基地。那年我十八岁,时隔四十八年,在这种情愫的驱使下,二O一六年八月份,我又回到了那个令自己魂牵梦绕、留下了青春岁月的地方,寻找过去的梦……</h3> <h3>达拉滨是通往大兴安岭深处的必经之地,是大兴安岭南坡的一块热土,平坦开阔、鱼肥水美,沃野百里,当年,有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林业部门都选择在这里设场建基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兴安岭刚刚开发不久,百业初创,处处热火朝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官兵,以及从小兴安岭调过来的林业工人,汇集成一支建设者大军,我就是其中的一员。自一九六九年七月份来到这里到一九七二年七月份离开,我在这儿生活工作了整整三年时间,先后做过农业一连、五连的农工,抽调到场部一打三反办公室,后又在厂部做文书和兼职播音员。</h3> <h3>五十年来,达拉滨那段艰苦激情的岁月,一直存在我心底,莹绕在我的回忆中。</h3><h3>我忘不了那些和我年龄一般大小、风华正茂的一群小姐妹,她们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h3><h3>忘不了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付、老工人,那传授生产技术的耐性,对我们胜似亲人的关心。</h3><h3>忘不了我们曾经居住的那几栋帐蓬,生活虽然难苦,却洋溢着欢声笑语、火热的青春。</h3><h3>忘不了无边无际,连天碧绿的青青麦苗,微风吹过翻着金色波浪,大海一样的成熟麦田。</h3><h3>忘不了那如画风景,滿山遍野的榛子树、争奇斗艳的野百荷、还有那个飘着雾气、泛着波光的大水泡。</h3><h3>忘不了那宛如仙境般的桦树林,皑皑白雪覆盖的空旷大地和数九寒天大雪纷飞,那呛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满地乱滚的"大烟炮"儿。时光流逝,激情难忘,美好永存。</h3> <h3> 寻梦"达拉滨" (一)</h3><h3><br /></h3><h3> 峥嵘岁月姐妹花, 汇集兴安绽韶华。</h3><h3> 帐篷少温多笑语, 雪地寂寒迎朝霞。</h3><h3> 云烟雾里行渐远, 蝴蝶梦中闹喧哗。</h3><h3> 遥盼有日再聚首, 流年迅景夕阳斜。</h3><h3><br /></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月8日作</h3> <h3> 寻梦"达拉滨" (二)</h3><h3><br /></h3><h3> 再回兴安鬓已斑, 光阴荏苒五十年。</h3><h3> 昔日喧暄办公地, 今朝渺渺墟里烟。</h3><h3> 仍然麦滚千重浪, 曾经阔野马达欢。</h3><h3> 一代拓荒追梦客, 汗沃黑土苦中甜。</h3><h3><br /></h3><h3> 我自已於2018年3月5日作</h3> <h3> 寻梦"达拉滨"(三)</h3><h3><br></h3><h3> 一别数载访兴安, 不见千军万马欢。</h3><h3> 拓荒战友今何在? 往事悠悠泪潸然。</h3><h3> 物是人非无觅处, 伊人恋此旧梦还。</h3><h3> 手捧清茶遥相祝, 桑榆为霞红满天。</h3><h3><br></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日8日作</h3> <h3> 寻梦"达拉滨" (四)</h3><h3><br></h3><h3> 秋黄麦熟八月天, 多年梦圆回兴安。<br></h3><h3> 依然那片黑土地, 何见当年美少年?</h3><h3> 熙熙场部驻扎处, 寞寞农家田舍间。</h3><h3> 拓荒战友心相近, 几人来怀旧景前?</h3><h3><br></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月10日作</h3> <h3> 寻梦"达拉滨"(五)</h3><h3><br></h3><h3> 蹉跎岁月如浮槎, 铮铮铁骨岭上花。</h3><h3> 傲霜斗雪沐风雨, 屯垦戍边献芳华。</h3><h3> 匆匆分别承新梦, 东西南北各天涯。</h3><h3> 春红逝去秋黄伴, 欢聚网络似一家。</h3><h3><br></h3><h3> 我自己於2018年3月2日作<br></h3> <h3> 往事流年</h3><h3> 作者/张洪文</h3><h3><br></h3><h3> 耳聋没齿对残阳, 青春岁月已成往。</h3><h3> 老当益壮心不移, 相逢之时述衷肠。</h3><h3><br></h3><h3> 2018年5月12日<br></h3><h3> 注:张洪文,原达拉滨农场通信员<br></h3> <h3> 忆故地、战友</h3><h3><br></h3><h3> 春深方见桃李绽, 一夜细雨润桑田。</h3><h3> 挚友年少兴安聚, 别后几番叹离散。</h3><h3> 昔日彩霞艳阳后, 今朝白发苍颜前。</h3><h3> 有期战友又相见, 续得情愫绕心间。</h3><h3><br></h3><h3> 我自己作于2018年4月28日 </h3> <h3>二〇一六年,原达拉滨农场一连职工聚会时,部分同志的合影。</h3> <h3>达拉滨农场,先后任场部通信员三位同志,在分别近五十后的一次合影</h3> <h3>2018年7月18日,达拉滨农场一些好友,应邀在秦皇岛聚会时合影。</h3> <h3> 《拓荒者之歌》</h3><h3><br /></h3><h3> 我心中有一首永恒的歌<br /></h3><h3> 那是 ——</h3><h3> 拓荒者的奋斗之歌</h3><h3> 追梦人的理想之歌</h3><h3> 共和国同龄人的成长之歌</h3><h3> 那如火如荼的年代</h3><h3> 那如诗如画的生活</h3><h3> 老连长胜似亲人般的关怀</h3><h3> 同志们倾心的理解</h3><h3> 工作虽然苦累</h3><h3> 却充满欢乐</h3><h3> 有战斗的激情</h3><h3> 有互帮的友爱</h3><h3> 有耕耘的收获</h3><h3> 还有苦乐交融的泪水</h3><h3> 我们始终砥励前行……</h3><h3> 迎风斗雪,创造拓荒者的事业</h3><h3> 黑土地是我们成长的沃野</h3><h3> 十里麦浪是我们汗水汇集的长河</h3><h3> 马达轰鸣是我们奋斗的号角</h3><h3> 达拉滨就是我们战斗的舞台</h3><h3> 时光荏苒,岁月磋跎</h3><h3> 我们有的离开那片土地</h3><h3> 有的依然坚守在那里</h3><h3> 如今的我们</h3><h3> 青春不在,岁月逝去</h3><h3> 但磨砺不掉的——</h3><h3> 是那段拓荒者的经历</h3><h3> 那是时光带不走的记忆</h3><h3> 那是永远抹不去的足迹</h3><h3> 那是我们这代人</h3><h3> 献给祖国最壮丽的青春之歌,</h3> <h3>二〇一五年,原达拉滨农场商店职工聚会时的合影。</h3> <h3>这是由场部通往火车站的那条路的,我们曾经无数次走在这条路上……过去是一条小土路,现在已经铺上了水泥,也比过去宽敞笔直。</h3> <h3>这栋砖瓦房,当年是场部的办公室,中间是进出的大门,东边是财务组、生产组,后勤组、女宿舍,西边是办公室,保卫组、场领导办公室、政工组、广播室和话务室。现在这栋房仅保留西边的一半,东边被拆掉并重建,现在是达拉滨村委会所在地。</h3> <h3>这是场部办公室过道墙上的那块黑板,历尽五十年沧桑,现在仍然静静的伏在那里,它见证了我们美妙的青春季节。我曾经和同事们就在这块黑板上办过无数期版报……</h3> <h3>这栋蓝色屋顶的房子,当年是达拉滨农场唯一的商店,负责供应全场职工的生产、生活用品,那时这里人来人往,很是繁华,我做文书工作时,经常到这儿买办公用品。商店里宽敞明亮、商品比较齐全。</h3> <h3>这个房间是广播室,地面上的地板还在,红色油漆虽已斑驳脱落,仍还依稀可辨。现在巳经是房主的储物间。再次回到这里,当年工作时的情景又涌现到眼前……。</h3> <h3>时值八月,天蓝、地阔,我用手机拍下了这片麦田,金黄色的麦子一望无际,翻滚着波浪,期待着收获,这场景是那么的熟悉,我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已经成熟了的麦穗,嗅着浓浓的麦香,当年麦收时节的火热场景又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不由得泪水盈眶……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热烈纯真的年代,回到了那时的达拉滨。</h3> <h3>现在的达拉滨已经交给了地方,是一个自然村落,我按着记忆去寻找原来的学校,卫生所、邮电所、场部食堂、面粉加工厂、家属住宅区……有的依夕可辩,有的面目全非、有的已经荡然无存了,往日的风光不再、繁华已去……</h3> <h3>二〇一六年八月份,我回到了阔别近五十年的达拉滨,去了以后,经多方打听,竞没有找到一个我熟悉的人,更不知道一连还保留原来的体制,有老同志留在那里,没去一连,失去了可能见到他们的机会,至今觉得遗憾。</h3> <p> 七绝、有感上海知青聚会</p><p><br></p><p> 岁月悠悠半世䧘, 申城相聚话兴安。</p><p> 语浓情重杯中酒, 梦想成真去故园。</p><p><br></p><p> 2018、12、9/我自己</p> <h3>“这是我们达拉滨的战友们聚会,庆祝上山下乡50年,发给群里的朋友们分享一下”。<br></h3><h3>注:以上是上海知青杨翠芳战友发到微信群的全文。</h3> <h3>记得当年上海知青是冬季到的达拉滨农场,那年冬天特别冷,他们穿着青一色的黃棉衣棉裤,显得有些臃肿……说一口我们听不懂的上海方言,他们大批的到来,达拉滨各连本来就有限的生活条件,显得愈加艰苦了。当时,我们东北知青都用新奇的眼光,观察和认识他们这个来自于大上海的群体。因为一起劳动,在一个食堂吃饭,住在一座帐篷里,很快就融为一体,彼此也成了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h3><h3>上海知青的到来,给我们东北知青带来了很多新知和惊喜,愿意听他们讲“大上海”的故事。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他们回家探亲时,受我们之托,经常帮着带些衣物、食品……办一些上海能办的更好的事情,比如,洗照片、修手表等,他们从不怕麻烦,乐此不疲,从上海回连队时,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奇。至今,我仍然保留着在上海加大、着色的青春照片……</h3><h3>最近,网上传来他们相聚的消息和视频,深深被他们的达拉滨情结而感动。</h3><h3>浮云一别后,流水几十年,我心中记得是他们青春的容颜,靓丽的身影。而今,从网上传来照片中,他们都已经青春不在,鬓染霜花,令我唏嘘感叹。五十年光阴,五十年沧桑,达拉滨那方热土,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把我们连在一起。今后的岁月,我们也将因为有此一段岁月而友谊长存。</h3><h3> 2018年12月6日</h3> <h3> 鹧鸪天、赞上海知青</h3><h3><br></h3><h3> 上海知青一百三, 峥嵘岁月恰少年。</h3><h3> 南国䓤茏花千树, 塞北荒芜寂寞寒。</h3><h3> 经风雨、意更坚, 筑路屯垦建家园。</h3><h3> 战天斗地成大志, 夕照金水忆兴安。</h3><h3><br></h3><h3> 2018、12、6/我自己 </h3> <p> 七绝、 不了情</p><p> 日月如梭往事悠,菊黃草绿几春秋?</p><p> 兴安三载情未了,梦里寻归总不休。</p><p> 2019、1、10、 我自己/文</p> <h3></h3><h3> 七绝、兴安情深
共渡兴安情谊真,一别流水数十春。
人生挚友灵犀在,纵使天涯若比邻。
2019、6、29,我自己/文<br></h3><h3></h3> <h3>感谢互联网把我们这群垦荒追梦人重新联系起来,微信群里,听到了你们的声音,仿佛见到了你们当年的音容笑貌,听到你们声声亲切的问候,我眼含热泪、感慨万分,犹如又回家到了当年那个温暖的家……。</h3> <h3>达拉滨农场的战友们,无论你现在哪里,看到我写的这些,都可能唤起你很多对往事的回忆。五十年磨砺、五十年苍桑。我们之间的印象或许有些模糊、淡忘,可那段火热的生活历程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生的情结。</h3> <h3>制作:我自己 文字: 我自已</h3><h3>摄影:我自己 音乐:《绒花》 </h3><h3>注:文中老照片分别由 崔云、景凤云、郝玉秋、孟凡和、张洪文、赵文、孟晓萍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文字有不当之处,欢迎提出见意,随时改正。</h3> <h3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0.34rem; line-height: 1.8em; text-align: justify;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