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张照片,一段回忆,岁月在此凝集,生活在此回味。</h3><h3><br /></h3><h3>1972年年2月21日~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专机前来中国访问,这次中美之间封存二十几年的破冰之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震惊全球。</h3><h3><br /></h3> <h3>跨越大洋彼岸的握手被无数镜头定格在了永恒</h3> <h3>按照行程,2月27日上午尼克松总统一行由周恩来总理陪同前往上海工业展览馆参观。那时我正在馆里担任讲解,回想当时的接待場景依然清晰,历历在目。</h3><h3><br /></h3> <p>一早,展馆大厅再次接受安全检查和警戒部署,参加讲解的工作人员衣冠整洁接受临阵前最后的叮嘱,接待原则: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以礼,友好接待。世界各大媒体几百名采访记者,有红线内外之分,不可越雷池半步。安保警戒定员定岗,一切安排就绪,大家静静候场。</p><p><br></p><p>十点多钟,当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出现在展馆大厅平台时,全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理和尼克松一行向所有在场人员频频挥手致意,然后缓缓拾阶而下,来到大厅。</p><p>我是第三个讲解员,负责讲解上海机床附件一厂制造的粉末冶金压制机,该厂工人师傅一旁操作示意。由于直观易懂,尼克松总统很感兴趣,当场尝试着按了一下按钮,粉末压制一次成型,当产品展示在他眼前时,他很高兴。周总理在旁笑着称赞尼克松这是"建设性的一按",陪同人员也都拍手鼓掌,现场气氛十分融洽。</p><p><br></p><p>事后,总理还同我握手,并叮嘱我穿得暖和些。(馆里有规定,为了看起来不太臃肿,建议讲解员不要穿棉衣)当时我激动的都忘了说话,只是一个劲的点头致谢。由于兴奋激动,以至于尼克松总统是否与我握手,我都不记得了。</p><p>那年我23岁,担任展馆讲解员一年不到。</p><p><br></p><p>照片中除了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外,还能看到当时的上海市领导张春桥、王洪文、王秀珍等人。</p><p><br></p><p>翻译唐闻生身旁有一小块空地,那里有一个美国记者,手拿话筒正趴在地上进行录音。</p><p>外国记者进入展厅如同上战场一般,身上穿戴的棉衣外套等随地乱扔,他们首要任务就是第一时间抢占最佳位置,拍下瞬间最有价值的镜头,真的很忘我很拼命,相比之下新华社记者却斯文得多。</p><p><br></p><p>这张照片是我在2017年3月28日经典老照片微信公众号中偶然发现的,虽然我只露出了半张脸,但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有此经历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我,<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和总理近在咫尺。</span></p><p><br></p><p>45年后偶得此照,是如此的珍贵,真的很高兴,也很感谢他们。</p> <h3>这是上海机床厂的数控曲轴磨床,照片最边上的是第二个讲解员俞大姐,她是空军退伍军人。</h3> <p>尼克松总统站在万吨水压机的模型前,大厅右边线路的最后一个展品。</p> <h3>当时展馆大厅的全貌</h3> <h3>上海工业展览馆全景</h3> <h3>上述照片均为网络查找所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照片,才有了我对往事的追忆。</h3> <h3>二十二岁,值得回首的青葱岁月,参加工作未满三年,被单位借调到上海工业展览馆担任了讲解员。</h3><h3>每天上午接待世界各国来宾,下午对内开放。七十年代初上海工业展览馆是中外来宾参观的主要場所。<br /></h3> <h3>为日本参观团讲解上海电机厂生产的三十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新华社记者送我的一张工作照。</h3> <h3>在展台操作线切割机,摆拍😊</h3> <p>即将离开展馆,圆一个上大学的梦。</p><p>与共事二年多的姐妹们和展馆办公室的老师们合影留念。</p> <h3>四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回眸往事,一切记忆犹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