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原创《论审丑》

张华

<h3> </h3><h3> 论审丑</h3><div> 如果说,艺术使人之为人那就是対美学理论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人之为人的背后理想的理解与继承。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他对美学理论的深化程度。这个民族的文明史和其美学史是否互为表里,取决于该民族如何对其作为人的自然性进行否定和批判。</div><div> 美学研究感性却以理性做基础,可以说,美是一种包含理性的感性形态,是主观的,有着不可言说的妙,由此可见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与体验,具有积极的价值属性。而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事物鉴别的过程,是通过感受与认知加以解释从而做出评价,不仅体现民族性、民族特征,而且是超验的,不可论证的。</div><div> 丑虽然不是美学,但是丑与美是相伴相生、互存互换,其美学价值是一样的,而且始终决定美的相关性,是审美主体把握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依赖于人类丑感而存在,比美更加深刻,与美相比存在相对的样态,在体验丑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感受到更加深刻的美。</div><div> 丑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美丑现象需要诗学文艺理论,如美丑价值、美丑文化,都需要美学。艺术中,崇高的美、悲剧的美、喜剧的美都让人赏心悦目。当唤起美与善的渴望,丑才具有审美价值,如:滑稽的事物、荒诞的事物、怪诞的事物等丑的表现形式可以反衬美,让人放松甚至开怀大笑。</div><div> 那么何谓丑呢?形态上、精神上、道德上,失败的,负面的,违法违规的,不健全的,衰老的,不正常的,扭曲的,禁忌,恐惧等等都是丑的范畴。丑无法超越美,但是可以弱化美,有甚者以丑为荣,追捧丑。据说成名是成功的捷径,为成名而炒作绯闻,雷人雷语,充斥网络占据荧屏,刻意曝光丑态、丑闻,不怕雷人只怕雷不死人来媚俗并不少见,这种现象是文明健康构建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是传统价值观颠覆的表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怪胎,是环境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社会过度地追求物质致使精神异化而失去了判断的维度。</div><div> 审丑是相对应审美而出现的新词汇,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审丑不仅仅可以凸显美,也可以弱化了美感,甚至颠倒是非,扭曲价值观。但是审丑与审美一样可以达到情感刺激和心理满足,通过对比获得自尊。而审丑疲劳则是指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麻木冷漠。</div><div> 不论审美与审丑,从客观上讲就是对事物的鉴别过程,通过观照—感悟—判断—感受—评价,即注意到,感知,经验,想象,进而来体验出主观感受做出评价来解释事物。 </div><div> 审丑心理如何理解,分析无外乎以下六种:</div><div> 一、标榜自己,通过对比,贬低他人支撑自己的自尊,是维护自尊的自我防御心理,这种比较来自于身边的人与事更为多见。例如,同事的糗事、邻居的不堪都可能成为此类型审丑心理者饭后茶余的谈资。</div><div> 二、猎奇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局限自己的眼界,限死自己的成长空间。例如,喜欢世界之最中的畸形事物,总是对此津津乐道,对事物本身并不做深刻思考,仅是猎奇而已。</div><h3> 三、需求不满,自己的审美需求被排斥,喜欢标新立异,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歪曲表达自己的需求,期许引起关注。例如,对自己相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喜欢养比较丑的、怪异的宠物等。</h3><h3> 四、捍卫专业,单纯地捍卫自己的专业领域。例如,服装设计师穿着奇装异服,高调、张扬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及与众不同,喜剧演员喜欢研究怪诞的事物等。</h3><div> 五、对号入座,讨厌自己类似的行为,也讨厌他人类似的行为,却要表达自己不是那种人,而事实上却是五十步笑百步。例如,监狱里的盗窃犯非常看不起强奸犯,甚至认为自己高他人一等。</div><div> 六、歪曲发泄,对自己压抑的情感,需要通过负面的东西来发泄。例如,喜欢看负面新闻,拿到报纸首先翻阅车祸啊,抢劫啊等负面新闻来达到心理刺激。</div><div> 审美与审丑,犹如阳春白雪对下里巴人,可雅俗共赏,但不可等量齐观。</div><div><br></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