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美丽浦城 (续一)

梦笔秋雨

<h3> 乡愁,是一丝记忆、一丝怀想;乡愁,是一缕牵挂、一缕思恋。同时,是无奈、也是惆怅,但更是回味、更是美好!</h3><div> 乡愁,是传统、是历史,乡愁,是时间、是距离。它产生于变化的步伐,又孕育了变化的冲动,因而它又是梦想,又是希望!</div><div> 浦城人,您有乡愁吗?愿下面这些美图,能激发您的乡愁,更能消解您的乡愁!</div> <h3>《山云漠漠桂花湿》:仙阳太平村。 浦城是中国丹桂之乡,你的乡愁绝对离不开它!</h3><h3> 丹红灼灼,桂香郁郁,“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我的照片,他的诗句,你的情怀?</h3><h3><br></h3> <h3>《倾盆原是丹桂雨》:莲塘东源村。 秋收,采撷花儿!一根竹竿,万朵飞红,舞动的是色彩,收获的是欢快。(可惜,听说这树倒了——更添些乡愁吧?)</h3> <h3>《挑拣桂花》:临江镇。捡去枝叶,才是纯洁的桂花。男女老少齐上阵,香喷喷,喜洋洋,乐淘淘,一派温馨祥和。</h3> <h3>《浓浓的木樨茶》:忠信镇黄村桥。 “援北斗兮酌桂漿”,不管2000年前的屈原喝的是桂花酒还是桂花茶,反正浦城的“木樨茶”是别具一格,远近闻名的。它悦目,典雅,甘醇,清香,回味无穷,喜气洋洋。</h3> <h3>《一把剪刀众花开》:临江镇。 浦城,也是中国剪纸之乡。这古老的技艺,总是和喜庆分不开。它本是传统、习俗,是技巧、艺术,也是愉悦、享受,是幸福、希望!</h3> <h3>《古屋窗前剪纸忙》:临江镇。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李商隐如果当年来浦城一游,这诗作兴许要改字了!</h3> <h3>《剪花嫂的欢愉》:城关。如今,传统在发扬,而且形成了产业。新一代的剪花嫂,视野更为宽阔,技艺更加纯熟,产品更趋丰富。</h3> <h3>传帮带》:富岭马家庄。看,教得多认真,学得多专注!就这阵势,浦城的剪纸事业不兴旺才怪!</h3> <h3>《古屋琴思》:忠信镇黄村桥。 浦城还是闽派古琴的发源地,彰显了您家乡的文化底蕴。“泠泠七弦上,万木澄幽阴”,“声声可作后人师,天地阔远任飞扬”!</h3><h3><br></h3> <h3>《幽簧传琴》:城郊章氏功德院。 群立幽簧下,丽人扬古琴。如今,闽派古琴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了自己的传承人。</h3> <h3>《疏影乱琴风自生》石陂镇布墩村。 百年樟树王,一日琴音扬!“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h3> <h3>《琴音解乡思》:城关三山会馆。 在这里听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唯有此时心更静",随声飘向榕树前!</h3> <h3>《香喷喷的糯米饭》:水北街镇陈源村。 “食色,性也”。可见,古人就已经把“食”与“色”连在一起。莫笑我胡乱演绎当年说这话的“告子”的本意,但你欣赏这张图时,难道不会因它的美艳而饥肠辘辘,产生上前抓一把来吃的冲动?</h3> <h3>《粘心麻糍》:水北街镇新桥村。 麻糍,不仅是美食,也是睦邻亲善的纽带。借制作而簇拥,因甘美而融和。</h3> <h3>《谈笑夸丰年》:水北街镇陈源村。 烧好的柴灰,淋水制碱。接下来您会猜到,是要做黄碱粿了。黄碱粿,浦城话叫大米粿。我吃过多个县做的,浦城的最好。提个议:是否申请“非遗”?</h3> <h3>《打麻糍》:水北街镇陈源村。 这可是个力气活,要把一粒粒米饭打成糊状。“咸汗莫洒香饭内,琼浆玉液在此生”!</h3> <h3>《老家的大米粿》:富岭镇山路村。 如今机器作业了,少了点乡土古朴,多了些热闹喜庆,但韵味依旧,亲情依旧。正是:乡愁难解,有米粿排忧!(此图得过国际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