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地下村”、“天上村”的晋豫之旅

万东方

<h3>  多年来一直想去拍摄号称中国的"两个村子":一个在天上(沙窑乡郭亮村)、一个在地下(陕州地坑村),今年春节终于如愿以偿。</h3><h3> 担心春节前2天人多车多,上山的郭亮村估计难走,因此我们选择先到陕州地坑院。</h3> <h3>  我们一行8人两辆车,初二下午从南京出发。因为路途较远,我们选择在河南的漯河市夜宿,初三一早赶往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h3><h3>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h3> <h3>  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地坑院的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州区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卞乡的北营村和张村镇的庙上村等。</h3><h3> 从GPS导航中搜索地坑院,它就直接导航到陕州张卞乡北营村地坑院,当我们抵达陕州区时,二位女同学坐在汽车里看到攻略上都说这里已经被开发成非常商业化的旅游景点,旅行社都是把游客带到北营村地坑院处,看来又是一处人看人的景点了。我们不喜欢太热闹的地方。于是在百度里再搜搜看看还有游人少的地坑院,一查还真找到了,它离北营村不远,也在陕州区,叫庙上村这个地方。据去过的游客介绍都说那里的地坑院才是最为原汁原味的。于是我们又重新设置导航路线,只开了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庙上村。</h3> <h3>  庙上村的游客还真不多,很小的停车场就几部车,票价也便宜很多,20元/人,</h3><h3> 一进村子,还真是非常奇特,只见村里"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登高望远只看见地表上好多个用青砖青瓦砌成一圈长方形的边,走近一看,地下就是早已闻名遐迩的"地坑院"。</h3> <h3>  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br /></h3> <h3>  地坑院内的窑洞,与大西北山上的窑洞形式一样。</h3> <h3>  窑洞窗户上村民们都喜欢贴上颇具豫西特有的剪纸画。</h3> <h3>  春节里里贴上红红的小狗剪纸画感觉特别喜庆</h3> <h3>  这就是七星灶,当地人也称为:"穿山灶"。所谓"七星灶",是指用砖砌成的有七个串联的炉膛的炉灶(即穿山灶),灶上可置七口锅,由于灶台呈向上斜坡状,故炉膛中的热量可以由低向高朝上传送。这样,近火源的炉膛火力最猛,可蒸可炒,而后面的则用以烧、煮、炖,最后两个火眼可用以保温。</h3> <h3>  正好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意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专门播放了这里的"七星灶"片段,向人们展现了三百多年前陕州地区的先人们是如何从其制作到使用"七星灶"的全部过程,细微而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创造伟力、工匠精神,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美的享受和文化滋养。尤其你能够亲眼目睹,那更是记忆犹新,难以忘却。</h3> <h3>  这称为:十碗水席,也叫"十全十美 "。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系陕州名吃珍品,光绪二十八1901 年九月初八慈禧太后及德宗皇帝从西安回銮北京路过陕州,就住在庙上村地坑院内。当地官司员为取悦慈禧和 德宗,遂安排当地名厨用十碗水席进献(宴请),太后和德宗初次品尝纯真地道的十 碗席后龙颜大悦,连连夸奖,并亲口赞日:"十碗水席,十全十美"。至此后豫西"十碗水席"名声大振。</h3><h3> 第一排的菜是凉拌豆芽、海带、红豆腐</h3><h3> 第二排的菜是凉拌粉条、小酥肉、红烧肉、凉拌红萝卜丝</h3><h3> 第三排的菜是肉烩菜、黄花菜、烩炸豆腐、</h3><h3>菜有酸辣咸甜、有荤有素、有汤有水。十个菜一起上齐,上菜之前先上馒头和发糕,然后要先热后凉,每道菜的摆盘要固定,最后是大米汤。 </h3><h3> 平心而论这十大碗里没有一道菜好吃,还挺贵。但十大碗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也不能用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品品地坑院特有的饮食文化也是我们此次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环。</h3> <h3>  这是十大碗里所需要的食材</h3> <h3>  这是当年慈禧太后曾住过的地坑院。</h3> <h3>  地坑院要留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行甬道通向地面,这是进出地坑院的通道。</h3> <h3>  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quot;天然空调,恒温住宅&quot;。</h3> <h3>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来到这里做了这样的评价: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h3> <h3>  这是已被废弃的地坑院,2000年前,当地官方描述地坑院景况时,最喜欢用一句话:"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但十几年过去,陕州地坑院已大量颓塌毁损。</h3><h3> 由于地坑院"通风和光线差","车子开不进院内",许多"现代电器用不起来",最要命的是"住在里面,媳妇都娶不到"。这些在年轻人眼中,地坑院成了贫穷落后的象征。他们纷纷争先恐后逃离了地坑院,一座座地坑院,要么被废弃,要么被填埋,然后被千篇一律的水泥、砖瓦建筑所代替。</h3> <h3>  &nbsp;在现代文明的强大冲击下,这种独特的民居,正面临尴尬的生死挣扎。为了保存地坑院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虽然建立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但是依然无法挽留那些决心逃离的年轻人和必将远去的民俗传统。这是被废弃的地坑院通道。</h3> <h3>  &nbsp;毋庸置疑,地坑院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奇迹,记载着当地居民的一段历史。这个古老而奇特的豫西民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黄河岸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不愧为"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h3> <h3>  下午参观完地坑院,正好可以去一下黄河湿地,欣赏一下日落下的白天鹅飞姿。</h3><h3> 靠近三门峡黄河岸边有一处国内最大的越冬白天鹅栖息地,这里是山西与河南的交界处,平陆县三湾村黄河湿地。在这里越冬栖居的白天鹅数量占全国1/3以上,已经超过一万只。</h3><h3> 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大天鹅成群结队从西伯利亚繁殖地陆续迁徙到这里越冬。12月队伍扩容加快。12月下旬到次年2月,黄河库区冰封之时,大天鹅则集中分布到平陆三湾湿地一带,3月份再迁徙到遥远的西伯利亚。</h3> <h3>  冬阳暖三湾,圣洁天鹅聚。微步荡碧波,振翅空中舞。美丽的天鹅在微波荡漾的湖面或悠闲散步,或嬉戏打闹,或引吭高歌,或振翅飞翔。一举一动皆入画,只疑此地是仙界。</h3> <h3>  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是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化,体型高大,体长120-160cm,翼展218-243cm,体重8-12kg,寿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h3> <h3>  天鹅喜欢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昼夜均有活动,性机警、胆怯,善游泳。迁徙时以小家族为单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队伍。飞行时较疣鼻天鹅静声得多。 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高山兀鹫),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  天鹅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显得格外美丽。它们用通红的脚掌,滑动着碧蓝的湖水,在湖面上慢慢地游动着。那湖面像一面大镜子,倒影出它们那高雅的身影,</h3> <h3>  两只如仙子般的天鹅,轻轻落在暮色苍茫的湖心,交颈同心站成一对并蒂的荷花。比翼振翅的轻响如微风抚摸水面湖泊,沼泽和湖水在这一瞬间都感觉到冰清玉洁。</h3><h3> 天鹅就像动物世界的公主,白得像是雪捏的,玉雕的一般。</h3> <h3>  三湾村天鹅湖景区门票不贵,每人20元。下午黄昏时分,厚重的雾霾把太阳裹得严严实实,绚丽多彩的画卷看来今天是无法目睹了,只有期盼第二天是否有日出的景致。于是我们问管理员还需要再次买票吗?小伙子非常热情,他说:我去给你们票盖一个公章,第二天来就不收钱了。虽然钱不多,但小伙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h3> <h3>  初四一早七点钟我们离开酒店,再次返回天鹅湖景区。这时天刚蒙蒙发亮,三湾村背后环绕黄河北岸高耸的土原遮住了日出,也挡住来自北方的寒风,给天鹅留下一片向阳温暖的家园。</h3><h3> 一夜的小雨洗涤了空气中的尘埃,天空渐渐变得清新起来,看来今天的日出还是有很大希望的。</h3><h3> 天鹅喜爱一早翱翔于蓝天之下,只见一群天鹅伸展着它那宽阔的双翼,展翅飞翔,犹如一张张风帆。它们时而从高山丛林中高飞,时而在湖面掠过低飞,不知是它那白云一样的翅膀照亮了这片山川,还是那清晨的水更衬托出那圣洁的白色。这如此洁白无瑕的天鹅真可谓是惊艳至极。</h3> <h3>  等了许久,发现有了一层层乌云朝东边涌去,似乎日出的景象恐怕不会出现吧,大家都在焦急万分的情境下等待着,祈祷着,有些游客都已心灰意冷。我对伙伴们说:放心吧,8点钟日出肯定出现。</h3><h3> 也许是我们人品大爆发吧,早晨8点左右,一轮红日从东边的山坡上撕开乌云,天空瞬间裂开一道口子,冉冉升起,血红血红的阳光毫不吝啬洒向湖面,抛向天宇。三只洁白的天鹅在水面上游弋、随即瞬间拍打着宽大厚实的翅膀,扑棱从湖面上跃起,平静的湖水被打破了,在日出的紫粉色湖面上溅起了晶莹的水花、碧波涟漪……</h3> <h3>  开始起飞</h3> <h3>  离开水面,遨游天空。</h3> <h3>  一对天鹅飞回到湖中的瞬间</h3> <h3>  滑翔到水面也没有忘记深情的对视</h3> <h3>  冲出水面的一瞬间</h3> <h3>  激起层层波浪,晶莹剔透的水珠在日出的阳光下,泛着粉色略带幽蓝的光泽。</h3> <h3>  优美的滑翔飞行</h3> <h3>  优美的滑翔飞行</h3> <h3>  优美的滑翔飞行</h3> <h3>  天空任鸟飞</h3> <h3>  眼看大朵的乌云从山的底部升起,太阳穿过一层层厚实的乌云,依然顽强的悬挂在空中。正好一只天鹅奋力向着太阳飞去,我端起相机,把镜头拉到最近,一点粗气也不敢发出,眼里一直盯着取景器框,手按着快门,跟踪对焦,当天鹅渐渐离红日越来越近,飞掠到红日时,只听见快速连拍声"哒哒哒"与天鹅的鸣叫声,汇成了一曲完美天籁般的歌声。那美妙的光影,静与动,红与白,羽翅在阳光下变幻着,仿佛在醉梦中一般……</h3> <h3>  就在日出的几分钟之间,朝霞绚丽、天空辉煌、湖水微醉。在天水一色温暖的调色板上,在雾霭蒙蒙的水面,在幽兰裹裹的衰草丛中,天鹅的剪影滑过太阳,掠过水面,在空中翱翔,在水面游弋,在陆地嬉戏。它向人们预示着,天鹅大家庭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h3> <h3>  拍完日出后的天鹅,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三湾黄河湿地,前往太行山天上村"郭亮村"。</h3><h3> 因为三湾村离郭亮村很远,只能下午才能抵达,于是我们决定先穿越尚未开发的平顺县井底村挂壁公路。</h3><h3> 井底村位于山西平顺和河南林州相交的深谷里,因为四面都是绝壁,其形如井,村子居其谷底而得名,又称白云谷。</h3><h3> 其地形不太通风,山外不雾它也雾,山外晴空,沟里白云;山雨欲来时,山洞、山缝尽冒雾气,烟雾汇集绝壁之间,形成长长的云带,给奇山秀水蒙上了一层面纱,人站在高处俯视,白色的云海里兀立出云面的青褐色绝壁,使人神魂颠倒。</h3> <h3>  我们驾车穿过峡谷来到挂壁公路的洞口,这座桥被称为:月亮桥。站在洞口望了望挂壁公路的侧面,挂壁公路全长1500米,这是村民为了和外界沟通,特别是山西之间的往来,集全村人力物力开凿的公路。所谓挂壁就是在半山腰上挖洞,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大洞口,所以洞中并不黑暗。1500多米长的"挂壁公路",井底村的村民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修成,其中有五位村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h3> <h3>  太行山公路,堪称经典太行山的公路,除了自驾其中有着惊险刺激的体验,一条条太行山路盘绕在山腰间,悬崖边,峡谷间,仿佛在云端一般,很是壮观。</h3> <h3>  井底村挂壁公路</h3> <h3>  井底村挂壁公路</h3> <h3>  穽底村位居太行山峡谷深处,山涧泉水四季流淌,奇峰怪石遍布山野。这里一山一水、一湖一洞全都彰显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妙。</h3> <h3>  井底村它既有北国山川之雄奇险峻,又有南国水乡之柔美秀丽,而且多了一份脱俗的隐秘之处,尤其在隆冬百崖挂冰圣洁。</h3><h3> 都说冰是睡着的水,虽然失去了温柔一面,可那碧洁的姿态却让心动心不已。都说冰是留恋的水,凝结在这里只为等候春的欣喜。坝内的湖已随着水的流动之型结成冰面曲线,甚是好看。</h3><h3> 就在初四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播放了井底村各处景点,同学们开玩笑的说:央视一直在跟踪报道我们的行程啊。</h3> <h3>  初五一早我们七点准时来到天上村:郭亮村。现在这里已不能自驾上山,必须买景区门票,乘坐景区车抵达郭亮村(景区停车场,有不少年轻人吆喝着给钱住宿就可以驾车通过郭亮村挂壁公路,我们也没有问,还是乘坐景区大巴上山的)。</h3><h3> 郭亮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与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交界,海拔1700米,有一个以其独特的山势,峰峦叠嶂,山青水秀,洞奇瀑美,潭深溪长,质朴的石舍,有石磨石碾石头墙,石桌石凳石头炕,浑石到顶的农家庄院,一幢幢,一排排,依山顺势地座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以其特有的魅力,招来了大批中外游客,也受到了影视厂家、艺术家们的厚爱。</h3> <h3>  诗仙李白曾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不只蜀道难登,郭亮村的天梯也难走。山高路险,绝壁陡峭,也正是这样艰险的地理环境,使得郭亮村长久以来与世隔绝。直到郭亮村中有十三位壮士以血肉之躯在山崖之间凿开一条长廊,郭亮这个小村庄才真正走向世人。当你穿行于狭窄的峭壁间,一路270度的大转弯,会让你在恍惚间觉得仿若置身于卡丁车游戏中,着实令人心惊胆战。冬日里郭亮村的美景自是不必多说,当清晨迷蒙的薄雾渐起,坐上景区公交惊叫着穿梭于山间,这样原生态的美妙体验,一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h3> <h3>  站在山顶,八百里太行群峰尽收眼底俯瞰身下,层层英崖鳞次栉比,无尽秀色尽收眼底。太行山的路,太行山的民居,太行山风光,太行山的人,太行山的树木花草,如同一幅重墨水彩画展示在我们的面前。</h3> <h3>  郭亮村的冬天,带给人更加别样的感受。山水胜景美到极灵秀壮美。这里山涧、悬崖上的冰柱,恰似白色玉带披在山间,还有一丝丝淡淡如棉的山泉水细细流淌,撼人心魄。</h3> <h3>  这是郭亮村的天池,位于郭亮村村口南端,绝壁长廊上方,是由喊泉和瑶池等的涓涓细流汇入郭亮河,然后再汇入龙吟峡大峡谷,1975年由郭亮人在在大峡谷的绝壁长廊上方修建一个漫水坝,形成如今的天池碧水漫过坝上的桥洞跌宕下去,形成并排的两个瀑布,如果你在夏季来到这里,其红崖、绿树、碧水、银瀑,多彩秀丽、美不胜收……</h3> <h3>  郭亮村的挂壁公路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世界最险要十条公路之一"、"世界十八条最奇特公路之一"…全长1300米,高5米,宽仅4米。</h3><h3> 这里,沿途有无数个峭壁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这里俯瞰两百多米高的绝壁,欣赏对面绝壁上的挂壁公路。</h3> <h3>  透过挂壁公路洞口处,眺望对面万仞绝壁</h3> <h3>  这样稀罕又极致的美景,只有这里才有。</h3> <h3>  绝壁瀑布已冻结成冰柱</h3> <h3>  穿越挂壁公路</h3> <h3>  同学们个个不想错过这么极致美景,纷纷拿起手机和相机定格下太行山的一处处美景。</h3> <h3>  大师一丝不苟的拍照</h3> <h3>  挂壁公路的窗口让行车亮堂了许多</h3> <h3>  晨雾在阳光的照射下,透过石窗形成一束光柱。</h3> <h3>  游客徒步欣赏</h3> <h3>  挂壁公路上的会车,好惊险的一幕。</h3> <h3>  这是一位曾经修建过这条"绝壁长廊"的老大哥,在村口向游客乞讨钱物,让人看了好心酸……不知当地村委会领导干部们有何感想?现在有了那么多的旅游收入,偏偏还让这位老人如此不堪……</h3> <h3>  郭亮村——号称"崖山人家"现在已经没有原始的感觉,到处是房前屋后摆着摊位,推销着各式各样的商品。面对着国内如此洁白无瑕的村落,大多已变成商业化的市场,令人遗憾而痛惜。</h3> <h3>  行走完挂壁公路后,我们来到了郭亮古村落,这里有几十户人家,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石屋,石路,石墙,石桌,石凳,石床,石碗,石筷……一切都是石头做的,村民用最朴实的石头,磊起生活,磊起祖祖辈辈的希望。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没有南方青石板的婉约,却有着北方憨实的厚重,感觉走得非常踏实,走得铿锵有力。我抚摸着冰凉的石墙,斑驳沧桑,石头无语,历史有声。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那斑驳的门窗,已经成了孤独的招牌,郭亮村里的大部分人已经搬到城市里居住,只剩下默默无语的石屋,整个村庄,难以见到慈祥的老人,也看不见活波可爱的孩子,只有一群年轻人守着门前小商品小食物,一边吆喝着,一边和游人讨价还价,这哪里还能寻找到石头的朴实啊。谁曾想随着挂壁公路的开通,让人们不再走那陡峭艰辛的小道,却也让淳朴憨厚迅速走下了山,再也走不回来了。多年以后,这破旧的石屋、古朴的石路将会随着现代化的大潮再也不会出现世外桃源般的田园气息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