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孟良崮

七色光

<h3>孟良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东南的芦山,属蒙山山系,面积仅1.5平方公里,海拔500米。相传宋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此得名。系沂蒙山区岱崮地区“七十二崮”之一,因为1947年孟良崮战役而闻名中外。</h3> <h3>在农历17年的年末,我和几位同学相约在孟良崮纪念馆及烈士陵园,共同追忆1947年5月,那场伟大的战役。</h3> <h3>纪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岩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h3> <h3>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红色代表着红色革命、红色旅游。</h3> <h3>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孟良崮战役纪念馆”。</h3> <h3>在纪念馆红色的外墙挂板上镶嵌着194700颗子弹壳。</h3> <h3>纪念馆后为烈士陵园,正中为粟裕将军骨灰安葬之处,两侧苍松翠柏之间每一颗白色五角星下都安葬着一个不屈的灵魂。</h3> <h3>烈士英灵碑,上刻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二千多位烈士的姓名。</h3> <h3><font color="#010101">烈士陵园后方为沂蒙风情园,这五个字由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font></h3> <h3>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的记录了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与解放军的军民鱼水情。</h3> <h3><font color="#010101">宣誓入党</font></h3> <h3>陈毅元帅曾经感叹:“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小推车,就是这样的小推车,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数量达到了314279辆。不夸张的讲,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h3> <h3>雕塑群后是一片牌林,有许多军中将领和书法家在此留下墨宝。由粟裕将军亲笔题写的英雄孟良崮五个金字首先映入眼帘。</h3> <h3>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h3> <h3>参与指挥孟良崮战役的主要将领。</h3> <h3>毛主席对华野的批示</h3> <h3><font color="#010101">解放军将领用过的物品</font></h3> <h3>孟良崮战役相关照片</h3> <h3>陈毅、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h3> <h3>毛泽东曾经说过,兵民是胜利之本。正是沂蒙老区人民与华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才有了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的胜利。</h3> <h3>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鼓舞下,沂蒙支前民工就达1018523人,支前小推车达到了314279辆,担架60397付。淮海战役期间,一共有560万民工,其中来自沂蒙山区的就近百万。</h3> <h3>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h3> <h3>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曾不止一次这样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h3> <h3>图为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受到江泽民、温家宝、吴官正、贺国强、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h3> <h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40万群众参军支前,3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h3> <h3><font color="#010101">担架英雄董力生</font></h3> <h3>“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沂蒙山区,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h3> <h3>民拥军,根本原因还在于军爱民,华东野战军《关于待机作战中的政治工作》指示:“今后的艰巨斗争,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一定要做到秋毫无犯,军民一家。”</h3> <h3>部队转移时,做到地净、缸满 ,借物归还,损坏赔偿。</h3> <h3>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h3> <h3>部队干部访贫问苦</h3> <h3>孟良崮战役中,华野伤亡人数达到12000人左右,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英雄战歌。</h3> <h3>荣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的侦察英雄齐进虎</h3> <h3><font color="#010101">荣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的 “安丘连”副连长张希春烈士</font></h3> <h3>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的“南丁格尔”的李蓝丁</h3> <h3>英雄团长黄競</h3> <h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h3><div>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div><div>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div><div>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div><div>陈毅元帅的这首《孟良崮战役》生动的再现了孟良崮战役的场景,也充分的表达出了对胜利的喜悦之情。</div><div>截止16日下午,华野攻占孟良崮,全歼敌七十四师,国民党军各部停止攻击,我军撤出战场,战役以华野的全胜而告结束。是役,国军损失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19旅57团和其他赴援兵力,毙伤1.3万人,被俘1.9万人,合计3.2万人。</div> <h3>百姓载歌载舞欢庆胜利</h3> <h3>孟良崮战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对于山东战场和华野来讲,是一次“转折性战役”。华野的孟良崮战役导致了山东战场战略态势的根本转变。随着华野取得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被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从此走向低潮,并随即走向战略防御。华野则从此走向战略反攻。从此,华野再也没有采取过战略防御,而是始终保持着进攻姿态直到解放战争结束。</h3> <h3>毛主席在孟良崮战役后致电华野领导:“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陈毅元帅也说过一段精彩形象的话:“打赢这一仗,我们就能在山东的石头上站得住脚,就走上坡路,上高山,北朝南;蒋介石就走下坡路,下泥坑。打不赢,我们就得屁股朝南,过黄河。”<br></h3> <h3>一些媒体对孟良崮战役的报道</h3> <h3>烈士回眸应笑慰,热血化雨育后人。正是因为无数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谨以此文向他们致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