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名吃~~里圪抓

一笑

<h3> 里圪抓</h3><h3> 范模</h3><div> 在所有的食品当中,带馅类食品无疑是比较受人欢迎的,馅又分菜馅和非菜馅两类,比如饺子,包子,卷薄饼,菜盒子等都属于菜馅类食品,此外还有糖馅果馅豆沙之类的非菜馅食品,在菜馅类食品中,里圪抓也是一款独具风味的地方性美食。</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在高平,关于里圪抓的成因,有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有一位姓李的牧羊人常年为财主牧羊,但却很少能吃上羊肉,财主非常喜欢吃羊肉包子,所以厨房经常吃羊肉包子,给财主做饭的厨师心地善良,有时就悄悄给他一两个包子,让他解解馋,尝尝鲜。偶然有一天,财主发现了放羊的在悄悄吃包子,就怀疑起厨师和牧羊人,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给厨师规定了羊肉的数量和包子的数量,多少羊肉必须包出多少包子。这样一来厨师和放羊的都吃不到包子了,厨师知道财主在怀疑自己,但又没有办法,有一天他和牧羊人想了个办法,两个人悄悄把羊肉分吃了一多半,把剩下的羊肉对上粉条、茴子白等东西,把包子馅重新改造了一番,没想到因为心慌,面和的软了,皮太薄太软,包出的包子不紧,只好用手摊平压实,再小心翼翼包好严实,把蒸改成了煎,放到小鏊上煎熟。然后端到财主面前,不想财主一尝,连声叫好,也顾不上追究羊肉多少了,忙问厨师这叫什么名字。厨师没听清,以为财主要追问羊肉,厨师一着急,想起时姓李的牧羊人抓吃羊肉的情形,便顺口答到:“是姓李的圪抓了。”财主只顾享受美味,没听清,只听到“李圪抓”三个字,连声说“李圪抓,好、好。”就这样,高平自此多了一道名吃。时间一长,人们将李圪抓叫成了里圪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但是,我一直怀疑这个故事是现在的人编的,因为我在高平民间和相关的史志里没有找到过类似的说法,相信高平的老百姓都没有听到过这个故事,但是出自何人之口,又是何人把这个故事传了出来,也无法找到源头了。而里圪抓的叫法真正来历,则是根据做这种食品时的动作而来的。</font></h3> <h3>里圪抓为煎炸类食品,做法简单,主要食材就是面粉,粉条,再加少许肉和菜,菜可以用韭菜、茴子白、绿豆芽、白萝卜、瓜等,肉以羊肉为最佳,菜以韭菜茴子白绿豆芽为最佳,所以羊肉里圪抓是高平名吃,做里圪抓的关键在于制馅,做馅的时候,肉块要大一点,蔬菜和粉条要稍长一些,用土话说,馅做的要比包子馅粗一些,只有馅调的好吃,烙出的里圪抓才好吃。用羊肉制馅时要注意除去膻腥味,做皮的面要和的软一些,要有弹性,能拽开,能粘住,烧的时候最好用底部突起的圆鏊,烧出来的里圪抓要形如小铜锣,面皮如纸薄,透亮可见馅,表面油润亮黄,才是上佳。</h3> <h3><br></h3><div> 做里圪抓 还有一个细节,面前常常要放一个盘子,每做一个都要摸一下,刚开始时不知是何用意,后来才知道盘里放了油,摸盘子只是为了面不粘手。</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 <h3>  里圪抓虽然也属馅饼一类,和馅饼应该同属于一个起源,也是同属于一种东西,但与普通的馅饼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的皮要薄,装馅要多,馅的做法也不大一样,所以味道也更好一些。但是如果一般的人来做,调治不好面皮的话就很容易做成馅饼,所以里圪抓就是高手做的馅饼,而里圪抓的形成也有可能就是在做馅饼的过程中,因为剩下的面少了,馅多了,为了节约,就糊弄着包住了,没想到这样一来皮薄馅大比馅饼更好吃,所以新的一个叫里圪抓的小吃品种就出现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高平,吃里圪抓要配肉丸,吃一嘴里圪抓,喝一口肉丸汤,满嘴滚烫香辣,爽到极点,肉丸和里圪抓是天生一对的绝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高平古城街的老电影院门前,有几家卖里圪抓的,每到傍晚,吃的人几乎要排队,不等一个人吃完,就有人等座儿了,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形几乎看不到了,虽然在饭店里也能吃到可口的里圪抓,但却没有街边小摊的那种风情和感觉了。</font></h3> <h3>高平民间传说,寺庄的里圪抓在以前较出名,现在不知是否换了师傅,是否还保留着以前的风味。有时在赶集的时候也能遇到做里圪抓的高手,人们说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这时候你就抓住机会,多吃几个吧,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因为在饭店里是吃不出那种味道和感觉来的。</h3> <h3>范模,爱好文字,熟悉各种文字表达方法,平常多在电脑前码字,偶尔也在宣纸上玩玩,电视节目《乡村记忆》编导,有各种文字发表于各级报刊,或留存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