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祝福说群发

静水

<h3>有研究表明,人们沟通的信息只有7%是通过语言传递的,38%是语气和语调,55%是身体语言。</h3><h3><br></h3><h3>在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中,可以同时调动这三个要素;用电话交流,只剩下语言和语气语调两个要素;如果只用短信、电子邮件中的文字来沟通,那么就只剩下一个要素了——我们失去了93%的有效沟通工具。</h3><h3><br></h3><h3>如果是群发的短信呢?没有对象称谓,没有人物关系,缺少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冷冰冰的不咸不淡不香不臭的祝福,大概连可怜的7%语言信息量都没有。</h3><h3><br></h3><h3>常常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在水里遇险呼救,或者有老人摔到在了马路上,或者其它险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人两三个人,大多有人去见义勇为;要是几十人上百人的话,大家就只有围观的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是说人多力量大吗?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作责任分担。一个人的见死不救是百分之百的责任,一百个人的围观只是百分之一的责任。</h3><div><br></div><div>祝福群发其实就是一种祝福的“分担”。试想,一杯可口的饮料送给一个人喝,与送给尽可能多的人喝,效果能一样吗?最恰当的类比应该是这样的:你有一杯可口的饮料,想要一百个人每人都能喝到一杯,就得把这杯饮料稀释到99杯的水里,这样的饮料会好喝吗?既然是一杯饮料,人们势必会饱有喝饮料的心理期待。</div><h3><br></h3><h3>试想,一个人在发送祝福的时候,不加思索的在短信栏里点击个全选,或者在通信栏里有选择性的截上几个对号,然后再发送。您不觉得这样的祝福太过于轻率了吗?在手机短信里群发还需要一毛钱的信息费,如果在微信也仅仅是截截个手指头而已。其实,并非是一毛钱的事。</h3><h3><br></h3><h3>群发祝福信息,人家得拿出手机,把微信或短信打开,瞧瞧是谁发的,还得判断是否群发,再决定是否回复,用何种方式回复。群发的祝福是在打扰人家平静的生活。群发祝福,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h3><h3><br></h3><h3>祝福群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我认识你,但也只配个群发的祝福而已。至于一对一的祝福短信,之于你,目前还没有资格。</h3><h3><br></h3><h3>2014年春晚,有一首《群发的我不回》的歌。歌中唱到:</h3><h3><br></h3><h3>群发的我不回</h3><div>这真不是面子的问题</div><div>我只是怀念真的东西</div><div>不管你是谁</div><div>群发的我不回</div><div>不是我不给你面子</div><div>实在是觉得太累</div><div><br></div><div>在当下信息时代,节日到了,最美丽的最温馨最有仪式感祝福是打个电话,说声问候和美好祝愿。千万别群发,因为这样的祝福没滋没味,缺少真情、诚意和必要的尊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