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七塔寺,位于宁波闹市区的一座大规模寺院,是浙东著名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庆观宗寺)之一。<br> 寺庙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称东津禅院,后因在康熙年间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七塔寺”。"文革"期间,该寺遭到破坏。1979年后,逐渐修复寺前七塔、寺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玉佛阁、慈荫堂、东西厢房及围墙等,建筑面积1.14万余平方米。</h3> <h3> 门前的七座塔分列山门东西两侧(东四西三)是七塔禅寺名字的由来。</h3> <h3> 寺门(也叫山门,牌坊),上书寺庙的正名“七塔禅寺”。山门设有三道门(中间大,两侧略小),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意为凡人一旦踏入,便可解脱尘世,四大皆空。</h3><h3> 山门2004年改建,花岗岩建造。牌楼外额“七塔禅寺”为原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大德所题,内额“同登彼岸”为报恩可祥题;四柱内外楹联由戒忍、蔚天池、可祥、冯其庸、沈定庵、张秉全等名家所撰书。</h3> <h3> 寺门内侧,上书“同登彼岸”,引领众生共赴极乐。</h3> <h3> 门中间莲花雕刻彰显佛教的寓意,这是因为莲花生于淤泥,成就清洁妙香,就像修行佛法的人一样,要在恶浊的世界能学会转化,把臭秽肮脏的转换为清洁,这就像修行的转识成智。</h3> <h3> 门两侧各有一对儿石狮子,威严肃穆。</h3> <h3> 进寺门第一殿上再书七塔寺</h3> <h3> 殿门楣匾“七塔寺”,为大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所书。</h3> <p class="ql-block"> 和中国大多数佛教寺庙一样,进入山门(或寺门、牌坊等)首先建筑为天王殿,内供奉弥勒菩萨,四大天王,韦陀菩萨。</p><p class="ql-block"> 因四大天王神像通常分列在净土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又称天王殿。</p><p class="ql-block"><br></p> <h3> 进入寺庙先要拜<font color="#ed2308">弥勒佛</font>,也叫未来佛,是现实佛释迦摩尼佛的未来接任者,“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家喻户晓。</h3> <h3> 四大天王,寺庙的守护者,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为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据佛教经典,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h3> <h3><font color="#ed2308">南方增长天王</font>:负责守护南赡部洲,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身为青色,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h3> <h3><font color="#ed2308">东方持国天王</font>:负责守护东胜神洲,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身为白色,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h3> <h3><font color="#ed2308">西方广目天王</font>:负责守护西牛贺洲,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身为红色,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h3> <h3><font color="#ed2308">北方多闻天王</font>:负责守护北俱芦洲,是古印度的财神。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身为绿色,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h3> <h3> 韦陀殿,通常为天王殿的后殿,在弥勒佛的后面,一般都是在要出庙门时进行礼佛求平安的。</h3> <h3><font color="#ed2308">韦驮菩萨</font>: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曾夺回被邪魔抢走的释迦佛舍利,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h3> <h3> 韦陀像旁柱子上金龙缠绕</h3> <h3> 韦陀塑像有四种形式,不同的含义:</h3><h3><br></h3><div>1、如果双手合十,横抱杵式-----此寺院为十方丛林,可以接受任何来往僧侣挂单,亦可讨长单亲近常住。</div><div>2、单手竖持,杵靠肩式-----此寺院为普通丛林,按寺院的需要接受僧侣挂单,亦可讨长单亲近常住。</div><div>3、单手拄杵,杵着地式-----此寺院为子孙丛林,可挂单三天,不能亲近常住。</div><div><br></div><div>4、双手拄杵,杵着地式-----此寺院为小庙,或小子孙庙,不接待任何来往僧侣的打扰。</div><h3><br></h3> <h3> 七塔寺正门,包括天王殿正门非大的活动轻易不开,因此进入寺内一般都走正门左侧(西侧)这个门。</h3> <h3> 进入寺庙,过天王殿正前方就是正殿~圆通宝殿,供奉的为本寺庙的主神,七塔寺主神为千手观音佛。</h3> <h3> 身后为韦陀殿(即天王殿),之所以写着“三洲感应”,是因为韦陀菩萨“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h3> <h3> 三洲感应的牌匾为启功所书</h3> <h3><font color="#010101">香炉前西侧为上香礼佛前后净手的水池</font></h3> <h3> 东侧为点香的长明灯</h3> <h3> 上香三支香,代表“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h3> <h3> 上香后拜过四方诸神即可进入正殿——圆通宝殿了,为七塔寺整个建筑中心。</h3><h3> </h3> <h3> 之所以叫圆通宝殿是因为观音大士悉号圆通。而供奉主神为佛主的寺庙正殿一般叫“大雄宝殿”。</h3> <h3> 殿内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贴金之千手观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极其高大,双目微垂、合掌,跏趺于莲花宝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神态,令人肃然起敬。</h3> <h3> 所敬观音为明代初年,为防倭寇,迁海外居民入内地时,普陀山宝陀寺观音像也被迁入七塔寺内供奉。</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千手观音菩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又</span>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菩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span>“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译音,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p> <h3> 东辅为文殊菩萨像。</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殊菩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学业有成,为智慧之象征。</span>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文殊菩萨的道场(显圣的地方)为山西五台山。</p> <h3> 西辅为普贤菩萨。</h3> <h3><font color="#ed2308">普贤菩萨</font>:是礼德和大行愿的象征,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手持法器为如意棒,表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进如意、慧如意。骑是灵牙仙的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种清静,四足代表四种功德。道场为四川峨眉山。</h3> <h3> 殿内东西两侧壁嵌清代石刻五百罗汉图,工艺精妙。</h3> <h3> 进入大殿的左侧(西侧)为法鼓</h3><h3><font color="#ed2308">法鼓</font><font color="#010101">:佛教法器之一。举行法事时用以集众唱赞的大鼓。</font></h3> <h3> 进入大殿的右侧(东侧)有古铜钟一口,铸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为文物精品。</h3> <h3> 在七塔寺的二进,也就是天王殿和圆通宝殿之间,东西两侧各有钟楼(东侧),鼓楼(西侧)一处,各内置大钟和大鼓,供奉观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h3><h3> 钟鼓楼内的大鼓大钟,只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敲响,作为僧众作息的讯号。清晨先敲钟,紧敲缓敲各十八下,如此往复三次,共一百零八下(人间有108种烦恼,每敲一下,使世人“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随后应之以鼓声,黄昏则先敲鼓,后敲钟一百零八下,故佛家有“晨钟暮鼓”的说法。</h3><h3> </h3> <h3> 西侧的鼓楼,内供奉观音菩萨,顶层为直径两米大鼓一面。</h3> <h3><font color="#ed2308">观音菩萨</font><font color="#010101">:亦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主导大慈悲精神,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font>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h3><h3>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为浙江普陀山。</h3> <h3>东侧的为钟楼,供奉地藏菩萨。</h3> <h3><font color="#ed2308">地藏菩萨</font>: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王,曾发夙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h3><h3>安徽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h3> <h3> 顶层悬古铜钟一口,铸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重8千余斤,为文物精品。 </h3> <h3> 主殿圆通宝殿后门上书“慈航普渡”,寓意观音菩萨慈悲之心普渡众生。</h3> <h3> 主殿圆通宝殿之后,就是三圣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h3> <h3> 内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像,均高达8米有余,背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 </h3> <h3><font color="#ed2308">阿弥陀佛</font><font color="#010101">:</font>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h3> <h3><font color="#010101">观世音菩萨,在西方三圣同列一殿时,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左胁侍。《悲华经》云:过去有个转轮圣王,大太子是观世音菩萨,二太子是大势至菩萨,三太子是文殊菩萨,八太子是普贤菩萨。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成为父亲的左右胁侍。</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大势至菩萨</font>:大势至菩萨摩诃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无上尊佛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尊称大精进菩萨,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能之光遍照世间众生,使众生能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h3> <h3> 三圣像后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h3> <h3> 从后门出三圣殿,殿门上题字“莲邦净域”,这完全诠释了七塔寺身处闹事而清幽静逸的意境。</h3> <h3> 和中国大多寺庙一样,主建筑群的最后建筑为藏经楼(或叫藏经阁),七塔寺也不例外,最后一进是藏经楼,与法堂共处一殿,位于三圣殿后面, 初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后及近年均有维修。在这一进中,有一天井,天井有石池一方,上架一桥,小巧玲珑,名“接引桥”。</h3> <h3> 石池内锦鲤花鲤的几年以上,目测五斤左右,为宝寺增灵气和厚重。</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楼法堂,匾额为中国佛协会长传印长老所书。内供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为说法之地;东侧供复兴之师月西老和尚像,西侧供圆瑛大师像。二楼为藏经楼,南怀瑾书匾,藏清乾隆时颁行之《龙藏》一部,此外,尚有竹纸方册线装日本卍字正续藏经一部;民国时影印《宋碛砂藏》一部,宣纸横册线装;铅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楼中并珍藏佛国奇珍,梵文贝叶经一束。</font></h3> <h3> 一楼法堂白玉释迦摩尼佛像。</h3><h3><font color="#ed2308">释迦摩尼佛</font>:释迦牟尼为古印度属下的一个小国的王子。 其母夜梦白象入胎而于尼泊尔蓝毗尼站立右肋所生,出生时四方各行七步,步步脚下现莲花。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年幼的太子看到人间疾苦,下定决心要出家修行,找到拯救众生脱离苦海的方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h3><div>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 觉者 、 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 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弟子据说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 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 三宝 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div> <h3> 大多数寺庙都供有开寺鼻祖和历届有道高僧的舍利或真身塑像,或画像,七塔寺在藏经楼后设祖堂。</h3> <h3> 祖堂命名为开祖塔室(连登书匾),供奉唐代开山之祖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h3> <h3><font color="#ed2308">心镜藏奂</font>: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当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后更名为栖心寺,寺内尚存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的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h3> <h3> 祖堂东为方丈寮(陈修榆书匾);西为祖师堂,内供寺院历代祖师莲位。</h3> <h3> 在主建筑群的东南方向,即东厢房的北侧,有一建筑为玉佛阁和慈荫堂,建于民国八年(1919);一楼为慈荫堂 (陶思曾书匾),供奉清代中兴祖师慈运长老像;西侧室新辟为桂仑禅师纪念堂。二楼系玉佛阁(性空老和尚书匾),新辟作报恩讲堂,为常住开会、学习之场所。</h3> <h3> 慈云长老像</h3> <h3> 江南的寺院有个特点,每一个殿堂也好,东西厢房也好都有回廊相接,即使在雨季你这里走到那里也不会淋湿,并且回廊建筑极具江南建筑的特点,雕梁画柱,移步换景。</h3><h3> 身为江南名寺的七塔寺也不例外,回廊建的曲径通幽,将厢房和大殿的连接巧妙的融为一体。从唐朝建寺以来每一次的重建、改建都保留下经典的江南元素,在添加上那个时代的特色,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江南建筑教科书。</h3> <h3> 在东厢房,大多是饭堂和僧人、居士食宿的地方,好多房间的门匾不乏名人题书。</h3><h3> 在东厢房最惹人注目的就是这个清规堂和客堂融为一体的房间了。</h3> <h3> 房间内幽静森严威武,正中供奉应该是威严罗汉吧?有道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这里当然是“寺有寺规”喽。</h3> <h3> 惩戒违反寺规的工具,威严。</h3> <h3> 在寺院的西侧,就是建于2016年的栖心图书馆,不定期举行各种宣讲和学术交流活动。</h3> <h3><font color="#ed2308">栖心图书馆:</font>仿传统四合院式,藏纸质图书4万余册。是浙东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浙东佛教文献收藏中心,也是宁波地区佛教文献最为丰富的图书馆。</h3> <h3> 最后,上点近拍的小景,愿我的介绍能让你了解佛教的一些知识,能对你知道寺院里的那些事儿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