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春晚,贾玲带领张小斐、许君聪、何欢首次登台,演绎小品《真假老师》,讲述了一个“乌龙家访”的故事。</h3><h3> 《 真假老师》笑点不断,被观众们誉为2018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高峰之作。而小品《学车》,却被观众吐槽。</h3><h3>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人物的真实性。《真假老师》中的四个人物,语言,衣着,动作,神态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设定,很生活化,很真实。而笑点的爆出,是由于人物身份的临时转化和心理上的错位而引发的矛盾和尴尬。</h3><h3> 《学车》中的人物的语言,衣着,动作,都很夸张,与人物的年龄不符,表演舞台化,在生活中很少见到。人物形象不真实,难以引起共鸣,更别说让观众笑了。</h3><h3> 这也是很多小朋友在人物描写中存在的问题。</h3><h3> </h3><h3> </h3> <h3>人物描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h3><h3>1.外貌描写: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h3><h3>2.动作描写</h3><div>3.语言描写</div><div>4.心理描写</div><div>5.神态描写</div><div><br></div><div> 《真假老师》在以上5个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尤其是人物的语言,活灵活现,生动真实。</div><div> 在小品这种语言类节目中,人物的语言是重中之重。语言,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身份,性格。</div><div> 我们先来回顾《真假老师》中的几组对话:</div><div><br></div><div> </div> <h3> 张小斐:你好,我是小明的老师,贾老师。</h3><h3> 贾玲:你好,我是小明的妈妈,假妈妈。</h3><h3> 张小斐:啊?</h3><h3> 贾玲: 呃……,我也姓贾。</h3><h3> 张小斐: 呃,我记得资料上显示,小明的家长叫王桂香啊。</h3><h3> 贾玲: 呃……,那是小明的父亲。</h3><h3> 张小斐:哦!张小明的父亲,叫王桂香…… </h3><h3> </h3><h3> 贾玲在小品中的人设是一位年轻的保洁员,应雇主何欢(张小明)的要求,不得不临时假扮妈妈,来应对张小斐(贾老师)的家访。</h3><h3><br></h3><h3> 这部分对话,充分显示了贾玲对小明的家庭情况没有了解,与人物的身份——刚刚雇来的保洁员非常吻合。</h3><h3> 如果,贾玲的人设是对小明的熟悉的人,比如小姨,这么说,就是不适合的。</h3><h3> 这部分对话既产生了笑点,也为后面做了铺垫。</h3> <h3> 张小斐: 前两天小明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点口角,甚至产生了些肢体上的冲突,造成了比较不好的影响。这件事情您知道吧?</h3><h3> 何欢: 迎合老师</h3><h3> 贾玲: 呃……,不错,不错。</h3><h3> 张小斐: 嗯,不是,我是说,您的孩子跟人打架了,造成了不太好的影响。</h3><h3> 贾玲: 呃……,影,影,我孩子影响力这块儿比较厉害呀。</h3><h3> 何欢:说啥呢,道歉。</h3><h3> 贾玲: 老师,对不起啊,给你添麻烦了。</h3><h3> 张小斐: 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吧,也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另外,我听小明说,您平时在国外工作?</h3><h3> 贾玲: 呃,对</h3><h3> 张小斐: 那我说句题外话啊,您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h3><div> 贾玲:呃,咱们不说题外话。</div><div> 张小斐:哎呀,真是冒失了,冒失了。我没有别的意思啊,我就是想问问啊,您平时在国外工作忙吗?用什么方式关心和教育孩子的?</div><div> 贾玲: 呃,教育方式啊——,我平时就是给他削铅笔,包书皮儿。转身对何欢小声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div><div> 何欢: 老师啊,是这样啊,我的妈妈呀,可能是刚回国。她在国外呀,可能一直说英文,还不太习惯中文环境的交流,有点儿听不懂。</div><div> 贾玲: "sorry"</div><div> 张小斐用流利的英文又重复了一遍孩子的教育问题。</div><div> 贾玲:回国了,我还是想习惯下母语。</div><div><br></div><div> 这段对话,可以用"风马牛不相及"来形容,张小斐和贾玲完全没在一个频道上。而原因就是贾玲身份的错位,这种身份的错位,非常真实,使贾玲漏洞百出,所以笑点不断。</div><div> 比如贾玲对小明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如果是真实的母亲,至少会再详细地询问几句,或像后面出场的父亲许君聪那样,大声地责问。</div><div> 比如贾玲对英语的蒙圈,完全听不懂。以及为了掩饰又故意说一些简单的单词"sorry", "eat apple"</div><div> 如果,贾玲能够应对自如,就既不好笑也不真实。</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许君聪(小明的父亲)意外回家,何欢(小明)匆忙之中,说贾玲是他的班主任来家访。 贾玲再次身份错位,由一个保洁员,转换为高中班主任。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许君聪: 老师,您这次来家访的主要目的是……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贾玲: 呃,小明最近在学校有一些小问题。呃,跟同学,跟同学……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何欢小声提示: "发生了口角"。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贾玲: 呃,对,给同学抠脚。那都给人家扣急眼了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许君聪:你不好好上课,抠同学脚干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贾玲: 您平时在国外忙吗?为什么不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许君聪: 我跟孩子他妈一直在国外做生意,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什么原因,特别忙。不瞒您说,我们在国外的生活起居都得靠找家政。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贾玲:哦,那我也问个题外话。国外的家政多少钱?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许君聪:一天200。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贾玲: 哦,那不高,国内也差不多,就这个价! </font></h3><h3> 许君聪:我说的是外币,折合人民币是1000多。 </h3><h3> 贾玲: 哦!哦……哦,那就是说,如果说,就是说,如果要是,我想去的话,有没有什么渠道呢? </h3><h3> 何欢:老师,老师,您说这些干什么呢?…… </h3><h3><br></h3><h3> 在贾玲这个假班主任的口中"口角"变成了"抠脚","苏霍姆林斯基"变成了"苏联的大货司机",看似荒诞,但却有人物的合理性。 </h3><h3> 而最精彩的部分,在于贾玲对于家政人员工资的关心,并在得知一天能挣1000多元时,忘记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追问许君聪,去国外做家政有什么渠道吗? </h3><h3> 所谓关心则乱,每个人都最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段对话,充分显示了人物身份的转换与心理的错位。 </h3><h3> 人物的真实从始至终。什么样的人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话,就会展现什么样的身份,性格。这在贾玲——保洁员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r></h3> <h3> 小品中有两个人物身份的错位,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尬聊,而使笑点不断。</h3><div> 一个是贾玲,是角色本身的身份错位。</div><div> 一个是张小斐,她的身份错位,不是自身的,而是在许君聪(小明父亲)眼中的身份错位。</div><div> 许君聪误以为张小斐是保洁员,而对她百般责难。</div><div> 张小斐虽然不明就里,但以高中班主任的身份说: 你———,等会儿,我怎么有点儿蒙圈了呢?小明父亲,我虽然不明白你为什么用这种态度对我,但是,我还是很有必要,把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好好跟你说一说。</div><div> </div><div> 这番话非常符合班主任的身份特征。面对老师的家访,大部分家长都是诚惶诚恐的,别说责难了,稍微的怠慢也是极少的。所以张小斐说"我虽然不明白你为什么用这种态度对我。"</div><div> 而如果小明父亲用这种态度对待贾玲,却不会引起贾玲的不满,因为保洁员没有这种心里优势。所以贾玲说"一会儿,我去浇花,都是我应该做的。"</div><div> 小明父亲对待老师和保洁截然不同的态度,也部分地反应了社会的现实。</div><div> </div><div> </div> <h3> 《真假老师》中,人物的动作也非常的真实,搞笑。</h3><div> 张小斐的翘二郎腿,和贾玲翘二郎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div><div> 何欢在等待老师到来时紧张地敲沙发扶手,在父亲突然出现时,把父亲关在门外。</div><div> 贾玲在与张小斐刚见面时,在握手,拥抱都不协调时改用拳头招呼。</div><div> 许君聪在得知张小斐是老师时,由坐着的姿态,一下子站了起来。</div><div> 小品中很多类似的动作细节,都非常形象的展示了人物的特点。</div><div> 还有衣着,神态,语调,等等都和人物极为贴切。</div><div> </div> <h3> 人物的真实,才能构筑作品的真实。作品的真实才有代入感。</h3><div> 强烈的代入感,才能引起让观众或读者的共鸣,对人物不设防,有亲近感。</div><div> 大家都喜欢看熟悉的人表演,可能他们的表演不专业,与真正的演员差很多。可还是喜欢看,为什么?因为有亲近感。</div><div> 而几乎所有人在观看的过程中,都会在作品中寻找生活中的影子。尤其是在观看严肃的文学作品时更是如此。</div><div> 小品要做到既真实又搞笑的确很难。如果说夸张是小品的元素,真实才是小品的基础。</div><div> 所以,在写作中,要把真实放在第一位。</div><div> 小朋友们可以观看一部小品,找出其中你认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神态,衣着等,并加以借鉴。也可以,找出你认为不符合人物特点的部分,加以改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