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只有半天可以游玩,因为下午就要坐飞机回家了。打算在市区转转,去杜甫草堂,然后回旅馆很近的文殊院。中午再吃最后一顿麻辣的川菜。</h3> <h3>今天手机被女儿抢去了,不断给我拍照。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被恶搞坏了的"杜甫很忙",但我更熟悉的是他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为和我们讲的流体压强有关。</h3> <h3>春夜喜雨 </h3><h3>唐 · 杜甫</h3><h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的"润物细无声"真的是脍炙人口啊。</h3> <h3>茅屋跟前人来人往</h3> <h3>茅屋内部简陋,但布局完整</h3> <h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h3> <h3>你最熟悉的是哪一句?</h3> <h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h3><h3>唐 · 杜甫</h3><h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h3> <h3>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h3><h3> 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h3><h3><br /></h3> <h3>香火很旺</h3> <h3>墙壁上挂的格言倒是更吸引我</h3> <h3>这些点燃的灯是人们闪耀的愿望吧</h3> <h3>出门往宾馆走,一路上都可以看到风景</h3> <h3>好吃不上火,麻辣的很正宗,下饭</h3> <h3>成都,这座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宁又繁荣,是古蜀国文化的发源地,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今天的成都,秉承祖先气度恢宏。成都,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