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选择:我的军旅我的路

周建国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亲爱的朋友,你参过军吗?还记得参军那年的自己吗?</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记忆的行囊被打开,再回首风华正茂时,你最初的梦想实现了吗?对那些在军旅中成长的青春岁月,你后悔吗?</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这个春天的清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当年一道走过的难忘的军旅之路吧。</b></h1> <h1>1969年10月18日,林彪下达了"一号战斗号令",与此同时,大批干部被疏散到各地。</h1><h1>1969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我爸妈下放劳动。</h1><h1>4天之后,即1969年12月16日,爸妈带领全家来到了位于宁镇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一一句容县宝华山下,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小山村一一亭子公社王庄大队大棚生产队继续革命。</h1><p><br></p> <h1>国家拨款在山沟里,给我们家建造了三间大瓦房,并且爸妈的工资照常发放。当年爸妈每人每月的粮食供应标准,也从25斤调整为45斤,吃饱饭,有力气,好劳动哦。</h1><h1>虽然这里既无电灯,也没有自来水,还不通公路,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民善良,并远离尘嚣,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h1><p><br></p> <h1>1976年2月20日,尚未高中毕业的我,从下放的农村应征入伍。</h1><p><br></p> <h1>我们这批新兵,是毛主席亲自下令征召的,而毛主席于当年9月9日与世长辞了,因此我们是最后一批“毛主席的好战士”。</h1><p><br></p> <h1>下放劳动已经七年了,爸妈还没有恢复工作。1976年2月27日,我穿上了崭新的军装以后,爸妈和两个年幼的妹妹与我一起,在句容县城的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h1><h1>奶奶知道我喜欢吃粽子,亲手包了几十个粽子,让我带着路上吃。</h1><h1>我这一走,与爸妈和奶奶及妹妹们,一别就是三年。直到1979年7月,第一次回家探亲时,才见到他们。</h1><p><br></p> <h1>临行前,爸妈依依不舍,他们对我千叮咛、万嘱咐,最后由爸爸执笔,在我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写了一封亲笔信。</h1> <h1>爸爸是用毛笔书写的,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字里行间充满了父爱、母爱和对我的严格要求及期望。</h1><h1>爸妈都是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参加革命的(爸爸1944年入党,妈妈1948年参军),经历过枪林弹雨和生死考验。他们毅然将我这个独子,送到千里之外的东北去当兵,当然知道意味着什么。</h1> <h1>这本留有爸爸笔迹和妈妈嘱托的笔记本,随着我到东北、赴湖南、回江苏,43年的四海闯荡和无数次搬迁,一直完好无损。</h1><h1>这是我走上革命道路时,爸妈为我指引的前进方向,也是我的初心。</h1><h1>43年来,我不忘初心,攻难克艰,恪尽职守,奋勇前行,没有辜负爸妈对我的期望。</h1> <h1>在我入伍半年之后,学校发给了我一张高中毕业证书。</h1> <h1>2月28夜9时,一列满载着数千名江苏籍新兵的闷罐军列,缓缓驶离了镇江火车站,途经南京、蚌埠、徐州、济南、天津、唐山、山海关、锦州一直向北前进。</h1><p><br></p> <h1>3月2日早晨7时许,军列在沈阳市苏家屯火车站停了下来。新兵们列队集合后,又马不停蹄地换乘火车或汽车,被接兵干部带往沈阳军区各部队。 我所在的那节闷罐车厢里的50名新兵,跟着接兵干部隋文州排长,登上了一列普通旅客列车继续北上。</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接兵干部隋文洲,是黑龙江省富锦县人,1969年12月入伍,是第23任“董存瑞班”班长,这次到江苏接兵之前,他已经被提拔为排长。后来,隋文洲又历任副连长、参谋、团军务股长、师军务科正营职参谋等职。在军队退休后,现居住在吉林省延边军休所。</span></p> <h1>此时,列车的窗外仍是一片隆冬景像,汽车竟在结了冰的河面上行驶,令南方来的新兵十分惊讶。</h1><p><br></p> <h1>晚上10时左右,列车到达了吉林省磐石县火车站。</h1><h1>两辆早已停靠在月台上的军用解放牌卡车载着新兵们,驶离灯火通明的磐石县城向城外开去。</h1><h1>在攀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岗,颠簸了近半个小时之后,新兵们终于抵达了位于长白山余脉深处的宝山公社大锅盔村附近的军营。</h1><p><br></p> <h1>我们当晚所住宿舍的对门房间无人居住,当我无意中推开这间房门时,所有新兵都惊呆了:迎面的墙上挂着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命名六班为董存瑞班的锦旗。</h1><h1>此时此刻我们才知道:我们千里迢迢从江南来到东北服役的这支部队,竟是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我们能够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h1><h1>第二天上午,新兵们列队到团部参观“董存瑞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团部大操场的北面,与后勤处的办公室相连。</h1><h1>纪念馆的建筑面积虽然只有数百平方米,但布置得十分庄严肃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董存瑞的半身塑像和朱德总司令为董存瑞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h1><h1>团政治处宣传干事陈平,向新兵介绍了董存瑞的英勇事迹和部队的光荣历史。三年之后,陈平与我一起到长沙炮校读书成为同学,这是后话,暂且不表。</h1><p><br></p> <h1><b>  (团部的董存瑞纪念馆外景)</b></h1><h1>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负了攻占设在隆化中学的敌人据点的任务。董存瑞被选为爆破组长。</h1><h1>敌人在一条干河上,用钢筋水泥构筑了一个伪装十分严密,很难发现的桥型暗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受到很大威胁,不炸掉这个暗堡,就不能夺取隆化中学,部队也要受到很大的损失。</h1><h1>董存瑞向指导员请求去炸掉这个暗堡,指导员同意了他的请求。</h1><p><br></p> <h1>董存瑞拿起炸药包,冲了出去。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几步便跑到了桥型暗堡下面。</h1><h1>暗堡离地面较高,又无安放炸药的地方,而这时后续部队已经攻上来了,暗堡上又出现了十几个枪眼,喷射着火光。</h1><h1>在这紧要时刻,时间就是生命,每拖延一分钟,都会有许多战友流血牺牲。董存瑞昂首挺胸,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贴在暗堡上,猛地拉着了导火索,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桥型碉堡被炸毁了。</h1><h1>董存瑞用自己年青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前进开辟了道路。</h1><p><br></p> <h1><b>(董存瑞班班长张吉才与董存瑞烈士的父亲合影)</b></h1><h1>1948年6月8日,中共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委员会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队的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h1><h1>原冀热察行署决定,把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h1><h1>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h1><h1>1957年5月,朱德总司令为董存瑞烈士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题词。</h1><p><br></p> <h1> <b>(喀秋莎火箭炮)</b></h1><h1>董存瑞生前是第四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h1><h1>该部队后来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8军143师,1950年10月底,又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h1><h1>该师原辖的第427、428、429团等3个步兵团,改编为5个炮兵团,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团。</h1><h1>董存瑞生前所在的2营6连编入了火箭炮第203团。</h1><h1>1951年4月初,奉中央军委命令,火箭炮第201团、203团第一批入朝作战。</h1><h1>火箭炮兵入朝第一炮是第203团打响的。</h1><h1> 1951年9月1日,203团奉命支援第27军79师235团反击进占我后洞里阵地的美7师的两个营。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如无数条火龙,疾速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我弹群之下,顿时毙伤敌700余人,打响了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第一炮,首战告捷。 </h1><h1>1953年10月,炮兵第203团归国后,编入了炮兵第10师,其代号先后为1354部队和81322部队。该部队的2营6连6班,就是中共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委员会命名的董存瑞班。</h1><p><br></p> <h1>听了陈干事的介绍,新兵们非常激动和自豪。</h1><h1>董存瑞同志牺牲前高喊的“为了新中国,前进”话语,在大家的耳畔久久回荡……</h1><h1>董存瑞一生“把心交给党的忠诚信仰,打狼要有真本领的胜战能力,舍身炸碉堡的英雄气概,天塌下来也要完成任务的使命担当,恨敌人恨到骨子里的斗争精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立场”永远值得我们颂扬。</h1><p><br></p> <h1>江苏的新兵连驻扎在群山环绕的二营六连(该营当时正在北安农场驻训)营房内。</h1><h1>新兵连开展了一个月的共同条例、队列和轻武器的严格训练,并进行了实弹考核射击。</h1><p><br></p> <h1>4月1日,新兵训练结束后,全连官兵特地合影留念。</h1><h1>第四排左三为本文作者。</h1> <h1>这是我(后排右一)所在新兵班谢春、李跃进、谢明根、陈武、徐永福、巫英祥等战友与班长的合影。</h1><p><br></p> <h1>这是我与陈柏梅、谢春、陈武的合影,他们也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连紧张生活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团部警卫排。</span></h1> <h1>那一年江苏新兵中,除了我(前排右二)之外,还有骆益华、陈白喜、徐宜武等同志和张勤学、王海峰等辽宁朝阳新兵也分到了警卫排。</h1> <h1>我的第一任班长李金玉、副班长曹正良。</h1><p><br></p> <h1>  <b>  (骆益华)</b></h1><h1>团部机关和一营、二营、团直属分队分别驻扎在四个大山沟里,山上长满了茂密的落叶松和白桦树。</h1><p><br></p> <h1>  <b>  (毛永发)</b></h1><h1>警卫排的营房靠近后勤大灶和团轮训队,每到春夏季节,警卫排宿舍前后就开满了各色太阳花和海棠花。</h1><p><br></p> <h1>当年警卫排长是刘文友同志,他是黑龙江人,非常爱清洁,军装始终笔挺、皮鞋锃亮,显得十分精神。他和三班长南通人陈周是我的入党介绍人。</h1><p><br></p> <h1>警卫排严格执行步兵训练大纲。</h1><p><br></p> <h1>轻武器射击按照100米卧姿、150米跪姿、200米立姿进行训练和考核。</h1><h1>当年刻苦训练形成的基本功,时至今日仍然未废,弹无虚发。近几年到共建部队去打靶,手枪枪枪不脱靶,步枪100米卧姿弹弹9环以上。</h1> <h1>另外还有刺杀、投弹和格斗训练。</h1><p><br></p> <h1>每逢部队野营拉练和执行重要警卫任务时,警卫排一班的战士携带手枪,便成为首长的贴身警卫和通讯员。</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1976年12月初,部队到驻地南面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区拉练打靶。我是章副团长的警卫员,形影不离地背着手枪跟在他身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队都分散住在老乡家里,我们一有空就帮助老乡干活,劈柴、扫地、挑水样样抢着干,军民关系非常融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队临走前,我想帮老乡将水缸挑满,挑到第三担时,不慎将水桶掉到了井里。这时,出发号声响了,我赶紧跑到老乡家,一边将我和章副团长的行李装车,一边掏出身上仅有的10元钱递给老乡。老乡不肯收钱,他说,你们走了之后,我到井里将桶钩上来就妥了。我心里想,这不行,毕竟桶还没有捞上来,解放军不能一走了之。于是,我硬是将10元钱塞到了老乡手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我一个月的津贴费只有6元钱,10元钱买只水桶应该是绰绰有余的。</span></p> <h1>部队经常紧急集合和点验,全副武装执行演习任务,始终保持随时投入战斗的状态。</h1><p><br></p> <h1>战士们步伐整齐、斗志昂扬,正步劈枪通过检阅台。</h1><p><br></p> <h1><b>  (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崔志山)</b></h1><h1>崔志山当年是我们团政治处副主任。那个时候,我们团的营团干部中,很多人上过战场,打过仗,但最有名的是崔志山。</h1><h1>解放战争时期,崔志山创造了东北战场上我军步兵反坦克的首次成功范例,他三打乌龟壳荣立了特等功,并被授予"反坦克英雄"光荣称号。1950年9月,崔志山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h1><h1>警卫排的营房建在团部后面的一个山坡上,崔志山的家就在山坡下,战士们出勤必定要从他的家门前经过。崔志山对警卫排的战士们非常亲热,战士们对这位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亦十分崇敬。</h1><p><br></p> <h1>执行警卫勤务是警卫排的一项基本任务。团部大门口的岗哨,由警卫排的战士值勤,两个人轮换站一天岗,每天晚上每人还有一个小时的巡逻值勤。因此大家睡眠有点不足,到了星期天便赶紧补觉。</h1><h1>因为当年营房沒有围墙,社情也比较复杂,所以每逢团里开大会或放电影,警卫排都全员出动,荷枪实弹,站岗执勤,维持秩序。</h1><p><br></p> <h1>为首长和机关服务,也是警卫排的一项基本任务。</h1><h1>当年部队没有自来水,团机关的用水就靠半山腰的一口深井,用手转动轱辘来取水。警卫排的战士每天都要为团首长家里和一些干部家属挑水,并帮助做一些家务事。例如:搭抗震棚、挖菜窖、运送大白菜、帮助买米送煤拉货等等。</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寒冬后,在这口井挑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气温一直是零下二、三十度,双手若不戴皮手套,只要一沾上有水的铁链子,手上便会扯下一层皮。而且井口周围10多米之内,全部是厚厚的冰,别说还挑着一担水,就是空手走路,一不当心都会滑倒。</span></p><p><br></p> <h1><b> (姜国祥)</b></h1><h1>警卫排经常参加营建施工和农副业生产。整修团部道路、操场和排水沟,修剪树木,建造大菜窖和家属小工厂用房,都是警卫排战士的工作任务。</h1><h1>警卫排还在山上垦荒种植了玉米、土豆、茄子、豆角、萝卜、辣椒和大白菜,每年都获得了大丰收,战士们将这些劳动成果送给团首长和机关干部分享,并储藏在菜窖里过冬食用。</h1><p><br></p> <h1>警卫排的战士都是好兵。不但军事训练有素,内务卫生整齐划一,而且工作主动,勤奋好学。</h1><p><br></p> <h1>东北天亮得早,部队5点就起床出早操。许多战士4点多就悄悄起床扫地、挑水,起床号吹响时,一盆盆热气腾腾的洗脸水全部都准备好了。同志们之间争着洗衣服、互相理发,大家亲如兄弟。</h1><h1>有位辽宁建昌的新兵叫马宝玉,入伍时一字不识。战友们到磐石县城买来看图识字的课本教他认字,几个月后他便能给父母写信报平安了。</h1><p><br></p> <h1>东北天黑得也很早,晚上8点30熄灯号吹响后,许多战士都拿着政治或文化书籍到会议室看书、写笔记,在劳累了一天之后,继续如饥似渴地吸收人类文明的智慧和营养。</h1><p><br></p> <h1><b>  (团电影组放映员潘守澜)</b></h1><h1>团里每个月放映两场电影,放电影的日子是战士们和随军家属们最企盼和最快乐的日子。</h1><h1>《董存瑞》的故事片解禁后,吉林省电影发行公司在第一时间便将该影片送到我团首映。</h1><h1>团里还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董存瑞》,宣传干事陈平扮演的董存瑞,至今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h1>当时团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在礼堂舞台中央,有重要新闻和节目时,便组织战士们去观看。</h1><h1>团里还有一个广播站,由电影组的同志兼管,地点设在礼堂里,每天除了按作息时间放军号外,还播送各个连队写的稿件。</h1><p><br></p> <h1>每逢春节,地方领导都会带着剧团和秧歌队来部队慰问。</h1><h1>战士们会收到鞋垫等慰问品。</h1><h1>我们警卫排此时全体出动,炒葵花籽、泡茶,热情招待地方同志。</h1><h1>当年的军民关系真如一家人,胜似鱼水情。</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年部队的条件十分艰苦。</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吃的方面: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0.48元,每天主食是两顿粗粮、一顿细粮。而且星期天或过年放假时,每天只吃两顿饭。</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粗粮是南方兵从未吃过的高梁米和玉米碴子。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基本以素为主,当时猪肉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二斤肉。10月份进入冬季直至来年4月开春化冰,东北大地全部都是冰雪覆盖,吃不到任何新鲜蔬菜。在这些日子里,战士们每顿不是土豆,就是罗卜,或者大白菜。菜窖里的菜吃完后,漫长的冬天还没有结束,只好每顿吃咸罗卜干煮黄豆。</span></h1><p><br></p> <h1>部队远离城市,我当第一年兵时,甚至连水果糖等零食都沒有吃过,因为根本没地方买。</h1><h1>记得有一年快过中秋节了,刘文有排长带着战士上山去采磨菇,落叶松下面长着成堆的野生菌,采回来后烧了满满两大盆,战士们放开肚子吃了个饱。</h1><h1>沈阳军区炮兵南副司令来部队视察时,也是警卫排战士上山采野菜改善的伙食。</h1><p><br></p> <h1>穿的方面:从家中带来的所有衣服,包括毛线背心也一律不准穿,必须全部寄回去。冬装是纯棉布的,一年中要穿6个月,4年才能换一套。在繁重的训练和执勤任务中,衣服经常磨损,因此大家都学会了针线活。</h1><p><br></p> <h1>住的方面:睡的是大炕而不是床,冬天烧地火龙取暖,室内室外相差几十度。</h1><h1>有一次睡到半夜,我头疼欲裂,其他战士也呻吟不已,我立刻打开门窗通风,顿时感觉舒服了不少。早晨起来后检查发现,原来是地火龙出了问题,发生了煤气外泄。幸亏及时采取了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h1><p><br></p> <h1>在毛泽东时代,我们这些南方兵都是好样的。</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北的冬天经常漫天大雪,气温零下30多度,我们一点也不怕冷。</span></p> <h1><b> ( 董存瑞班班长刘苏平)</b></h1><h1>每天照常卧姿练射击,照常走队列,照常出公差。虽然手和脚都长满了冻疮,但从不畏惧,不知什么是冷、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心想当兵就应该这个样。</h1><h1>营区内战士们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斗志昂扬。许多东北农村战士在家吃不上,到部队都不愿意吃的高粮米、玉米碴子和土豆、大白菜,我们这些南方兵百吃不厌,从不挑食。</h1><h1>当年,我和南方来的这批战友们思想就是这么单纯,就是想在部队好好干,当一名像董存瑞那样的好战士。大家从不叫苦,从不叫累,甚至都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复员回家,以为可以在部队干一辈子。</h1><h1>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与当年部队的严格管理教育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77年1月我担任了警卫排一班(公务班)班长,骆益华任副班长。这是我们的合影。</span></h1><p><br></p> <h1>1977年春节,时任卫生部赴大庆油田医疗队中医专家的二叔,从大庆来到磐石,与我一起过年。</h1><p><br></p> <h1>1977年夏,空军在陆军中招收飞行员,我所在的炮10师有4个名额,经严格体检,全师只有30人合格,我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到吉林市参加空军招飞体检复查后,在该市北山公园揽月亭前留影。</h1><p><br></p> <h1>1977年7月1日,刘文有、陈周同志介绍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日上午,团司令部机关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一致同意我加入中国共产党。</h1><h1>这是由团参谋长、团直属队党委书记、团司令部机关党支部书记王广玉同志亲笔所写的,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大会决议和党委审批意见。</h1><p><br></p> <h1>1978年5月25日,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同志和董存瑞牺性时的老团长,来到我们团作报告。他们介绍了董存瑞的英勇事迹和我们这支部队的历史,大家都深受教育。我当时在公务班,有幸为老首长直接服务。</h1><p>^</p> <h1>1978年5月30日下午,团管理股协理员找我谈话,宣布将我从干净体面的公务班,调到苦脏累的饮事班任班长。</h1><h1>事情很突然,我毫无思想准备,但我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当天就去饮事班报到。</h1><h1>饮事班包括我只有三个人,要负责50多人的伙食,而且每顿饭都必须准时开伙。我们三个人,一个人专门烧火,一个人专门烧饭炒菜,还有一人专门挑水、洗菜、打扫卫生,三个人既有分工,又互相合作,虽然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大家毫无怨言。</h1><h1>我到任不久就遇到建军节会餐,虽然我在家从来没有做过饭,但这次只能逼上梁山了。我找了一本菜谱照样子操作,八一那天办了六桌酒席,每桌12道菜。老股长任高升吃了之后赞不绝口,夸我烧得不错,既有东北特点,也有南方口味。</h1><h1>平日里,我动脑筋粗粮细做,细粮精做,学会了发面蒸馒头、做包子、花卷、千层饼、油饼、油条、土面包。还养了5头猪,用于春节期间改善伙食。警卫排种的豆角、茄子大丰收后,我将豆角、茄子用开水煮一煮之后放到房顶晒干保管,留到冬天沒有菜的时候吃……</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事后才知道,这次工作调动原来是团党委在提干前对我进行的一次考验。当我在饮事班干得正欢的时候,组织上结束了对我的考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时任团政治处干部股干部干事的宫玉柱八十年代中期的照片。1978年9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他找我谈话,宣布了组织上的决定:送我到长沙炮校去读书。</span></p> <h1>临行前,许多首长和战友都给我了很多鼓励。</h1><h1>当年与我一起到长沙第三炮兵学校学习的战友还有:一连指导员宋君喜,四连二排长范黎明和团政治处宣传干事陈平。</h1><h1>1978年10月3日晚,我与宋君喜、范黎明从磐石乘火车到达北京。第二天上午,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随后,我们乘特1次列车从北京前往长沙。</h1><h1>到校报到后,我和范黎明被分配在火箭炮军事队学习,宋君喜和陈平在政治队学习。</h1><p><br></p> <h1>这位是教授我们侦察课的彭策教官,时任侦察教研室主任。</h1><h1>后任合肥炮兵学院副院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h1><p><br></p> <h1>这位是教授我们战术课的王育华教官,时任战术教研室副主任。</h1><h1>后历任长沙炮兵学校副校长、校长,炮兵指挥学院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h1><h1>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h1><p><br></p> <h1>己年逾九旬的原炮校第二任政委赵晓春同志,与本文作者亲切合影。</h1><p><br></p> <h1>这是我与我的战术教官谢后齐同志的合影。</h1><h1>我读书时,他任战术教研室主任,后又历任长沙炮兵学校训练部部长、长沙炮兵学院院长,1988年授予大校军衔。</h1><p><br></p> <h1>后面那位站立者,是教授我们兵器课的谢李芳教官。</h1><h1>这张照片,是1957年谢李芳在郑州炮校任兵器教员时,与战友的合影。</h1><p><br></p> <h1>这两位是兵牵教研室邓光宗主任(大校)、谢李芳副主任(火箭炮资深权威专家,副师职教官)。</h1> <h1>这位是教授我们兵器课的姚天瑞教官年轻时的照片。</h1><h1>姚天瑞1953年在南京军事学院兵器系当兵器教员时才17岁。</h1><h1>别看姚天瑞当年年纪小,他可是给杨成武、苏振华、杨得志、贺炳炎等将军上过兵器课哦。</h1><h1>1988年姚天瑞被授予大校军衔。</h1><p><br></p> <h1>这是西院大操场,阅兵和毕业典礼也在这里举行。</h1><p><br></p> <h1>这是中院大门口的"战争之神"雕塑,气场太小了。如建一座照壁,写上毛主席的题词,也许能改变母校后来的命运哦。</h1> <h1>我和宋君喜、范黎明、陈平在第三地面炮兵学校,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于1980年7月19日毕业了。</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我和范黎明所在的一大队三中队的毕业照。</span></h1> <h1>毕业时,我坚决要求回203团工作,但学校不肯放行,一定要我留校任教。</h1><h1>华泽清副校长(1988年授少将衔)亲自找我谈话,将我分配到兵牵教研室当教员,教授130火箭炮和122榴弹炮兵器与操作课程。</h1><p><br></p> <h1>范黎明和宋君喜也留校了,范黎明任侦察教研室教员,宋君喜任政治教研室教员。203团当年保送来的4名学员,3人留校任教,只有陈平同志一个人回团里了。据说,当年学校也想将陈平留校,陈平是长春市人,他想回东北不肯留下。</h1><p><br></p> <h1>多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再回老部队,看一看自己曾经奉献了青春年华的地方。</h1><p><br></p> <h1>81322部队1992年10月己从磐石县,移防到了延吉市。军改后,老部队编入了陆军第78集团军炮兵旅。</h1><h1>2018年春节期间,第78集团军某旅的礼堂内热闹非凡,一场新时代董存瑞传人颁奖典礼拉开了帷幕。</h1><h1>董存瑞班8名战士作为血脉赓续登台亮相,他们齐声高呼:"董存瑞是我们的老班长,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让我们踏着英雄的足迹,奋勇前进!"</h1><h1>董存瑞班第54任班长王鹏作为血脉赓续荣获新时代董存瑞传人。他带领全班战士光荣地登上了领奖台,乐队的歌曲联唱《我们不一样》为他们而唱响。</h1><h1>最后,大合唱《做习主席的好战士》和旅歌《代代高呼董存瑞》,将此次颁奖典礼推向了高潮。他们奋进的声音,就如出征的号角雷响大地一般,让人顿感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h1><p><br></p> <h1>40多年时间过去了,当年在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服役的那段岁月,仍然历历在目。</h1><p><br></p> <h1>81322部队移防延吉市后,其在磐石县宝山乡的营房便荒废了。</h1><h1>最近看到几张战友探访老部队驻地时拍摄的照片,看后挺伤感的。营房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h1><h1>这是2016年夏天拍摄的团首长的家属住房,一片荒凉哦。</h1><p><br></p> <h1>这是当年团部的大操场和礼堂。</h1><h1>团部机关规划建设的很有气派,沈阳军区李德生司令员到我团视察时,曾经表扬过。</h1><p><br></p> <h1>现在,团部大操场的遗址上,仅剩下大礼堂右厢房一小截房子了,机关所有营房都已荡然无存。</h1><p><br></p> <h1>这是原来团部中灶的残墙断壁。</h1><h1>203团是我度过18岁至20岁青春年华的地方哦,看到现状,真让我非常心疼。</h1><p><br></p> <h1><b>(前排:左二张玉喜,左三焦国庆)</b></h1><h1>在我的眼前,总是不断浮现出团长张玉喜、政委马义礼、参谋长王广玉、管理股长任高升、干部股长宫玉柱、通信股长丁昌林,二营副营长焦国庆,还有梁副团长、章副团长、张副政委、崔副主任、扬医生,新兵连连长马廷起、指导员高元升,团警卫排长刘文友、一班长李金玉、二班长刘文春、三班长陈周,以及隋文州、姜建宁、骆益华、张勤学、王海峰、姜国祥、马宝玉、陈白喜、徐宜武、刘苏平、李跃进、谷江云、陈柏梅、唐义宝、左志忠、王荣生、成冬才、吴浩林、陈桂林、赵义虎、巫英祥、骆志刚、徐永福、金福安、居玉成、王明才、曹修祥、周树来、路纯一、张远明、何凯峰、张军、毛永发、孙宪伟……等战友们的音容笑貌。不知这些战友今在何处,是否安好?在此,我向您们致以崇高的敬礼!</h1><p><br></p> <h1>当年虽然十分艰苦,但我的人生在此经受了难得的历练,并终生获益。我是抱着感恩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h1><h1>首先,我要感谢爸妈对我的养育,并引领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特别是我的妈妈刘桂荣,她是1948年1月从胶东参军的老革命,如果没有她亲自出面,想方设法找接兵干部和地方领导做工作,我当年就可能到不了部队。</h1><p><br></p> <h1>粉碎四人帮后,爸妈先后恢复了工作。这是1980年6月,我从<span style="color: inherit;">长沙炮校</span>毕业回家<span style="color: inherit;">探亲时,</span>全家<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照相馆拍摄的一张</span>合影<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1> <h1>同时,我要衷心感谢81322部队当年的首长和战友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和栽培。我要感谢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奠定并端正了我人生的价值观和前进方向,培育和锻练了我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中,都能忠诚于党的事业,锲而不舍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坚强意志及毅力。</h1><p><br></p> <h1>1981年2月至6月,我到郑州高射炮兵学校,参加了炮兵院校教员高等数学学习班的学习。</h1> <h1>这是学完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上下册并进行闭卷严格考试之后,来自全军各炮兵院校的教员进行结业合影。</h1><p><br></p> <h1>1981年7月下旬,我与张志新到广东湛江参加了军委炮兵司令部组织的122mm40管火箭炮热带地区射击试验。</h1> <h1>从湛江返回长沙时,与张志新一起顺便到桂林步兵学校参观交流,并在驻桂部队的同班同学李金满的陪同下,游览了七星岩、芦笛岩。</h1><p><br></p> <h1>我正在给地方大学毕业生队的学员讲课。</h1> <h1>总参谋部炮兵部杜常青部长亲临炮场,检查指导我的讲课。</h1><p><br></p> <h1>每年4月中旬,炮校都要在河南确山靶场,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实弹射击考核。</h1><p><br></p> <h1>射击前,教官必须按照教程进行一丝不苟的检查,及时纠正问题。</h1><p><br></p> <h1>安装各项射击诸元,进行准确瞄准之后,指挥员发出射击口令。</h1><p><br></p> <h1>130火箭炮以营齐射为主要射击方法,18门130火箭炮能在10秒时间之内,发射342发火箭弹,在瞬间覆盖10公里之内的集群目标,使敌人受到毁灭性的震撼打击。</h1><p><br></p> <h1>我担任组长的兵牵教研室火箭炮教学组,年年被训练部评为先进组。</h1> <h1>浩浩荡荡的兵牵教研室教员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在邓光宗、梁佛先等领导的带领下,前往助民劳动现场。</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与炮校同班同学王小平,</span>在学员宿舍楼前的草地上,席地而坐,畅叙友谊。</h1><p><br></p> <h1>部队换新装了,与妻儿合个影。</h1><p><br></p> <h1>抱着儿子,脸上乐开了花。</h1><p><br></p> <h1>1986年12月,通过严格的考试,我领到了湘潭大学的大学毕业证书。</h1><p><br></p> <h1>1987年1月我转业了,兵器与操作组谢李芳、张志新、姚玉祥、骆德勇、唐亮泉等同事与我合影留念。</h1><p><br></p> <h1>兵牵教研室主任张甫生、副主任谢李芳、郑邦勤、郭林祥等同志与我一起合影留念。</h1><h1>姚天瑞、王宝龄、张志新等同事都先后设丰盛家宴给为我饯行。</h1><h1>谢后齐同志(我的战术教官,时任训练部部长,后任炮兵学院院长)亲自赶到宿舍门口为我送行。</h1><h1>这些同志的关爱,我一直记忆犹新,未敢忘怀。</h1><p><br></p> <h1>再见了,军旗!</h1><h1>再见了,81322部队!</h1><h1>再见了,长沙炮兵学院!</h1><h1>再见了,战友们!</h1> <h1>永远感恩部队的培养和教诲</h1><h1>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旗帜上</h1><h1>有我们永远的芳华</h1> <h1>2007年5月23日,时隔20年,我重回母校。母校现在己经合并到国防科技大学了。母校的西院和东院面目全非,只有中院仍然是军营。</h1><h1>我在中院大门旁边,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吧。</h1><p><br></p> <h1>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已经32年了。</h1><h1>到地方工作后,我牢记部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不忘初心,不忘来路,始终恪尽职守,不畏艰难,勤奋工作,曾历任无锡市某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会主席、区委办公室主任、街道党工委书记,晋升副处级公务员后,本月已经光荣退休了。</h1><h1>岁月静好和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得来的哟!</h1><p><br></p> <h1>从今往后,奋斗目标实行战略转移,我要优雅、舒适、快乐、幸福地享受人生,与夫人一起慢慢变老……</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刚刚退休,闲来无事。</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作此美篇,抚今追昔。</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感恩之心,溢于言表。</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谢党谢军,谢友谢亲。</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峥嵘岁月,无怨无悔。</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虽有磨难,终于拨乱。</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风雨彩虹,骄傲自豪。</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幸福生活,奋斗得来。</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四十三载,从未懈怠。</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恪尽职守,锲而不舍。</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始终不渝,实践誓言。</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法定职责,圆满完成。</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岁月虽逝,芳华永存。</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从今往后,颐养天年。</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夫妻结伴,畅游天下。</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身体健康,第一要务。</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万事随缘,舍得一切。</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与世无争,享受人生。</b></h1><p><br></p>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42792pt?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无尽的思念:我的母亲我的爱</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9hu4klb?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褪色的记忆:我的青春我的校</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si3i3a?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遥远的呼唤:我的战友我的炮</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5wlunu?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珍贵文物:人民解放军《入城纪律》</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h8bdm3?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档案史料:筹建长沙炮校时的若干份己解密文件</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h3gx8j?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将星照耀长沙炮校</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h23pob?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长沙炮校的历任校长和政委</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3h8hz0?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我的母校拥有过的三个校名</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rohr340?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长沙炮校第一期学员的芳华岁月(附302名学员名单)</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s9faq6k?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谢后齐大校回忆炮击金门的峥嵘岁月</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rho8wc1?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三炮校老校长王育华少将的文韬武略</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