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殷商时期直到现今、当代,我国的这一传统习俗,一直红红火火,只不过程度稍有不一。在现在看来,好像是只是随随便便看看春晚、走亲访友,或者是出外旅行罢了。简简单单,走过程似的。殊不知,老祖宗的过年却别有一番滋味。<br /></h3><h3><br /></h3> <h3> 在古代,过年绝不仅仅只是春节七天。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应该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截止。这当中,属大年三十前后最为重要。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都要请灶神上天,但是这其中并没有厌恶的意义内涵,只是希望灶神上天之时能够报告玉皇大帝一些好消息,让这家人的一年红红火火。与现在不同的是,人们只会贴上一种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接着将他的嘴用糖块封住,火烧他,送他上天。孩子们眼睛都要钉在烧化了的财神爷身上,祈求这一年会有更多的糖吃。</h3><h3> 腊月二十九,是除夕的除夕,也有"小除夕"之美名。这一天,是有条不紊的一天,因为大家忙着布置明天的年夜饭饭桌,也会上街采购除夕夜"大狂欢"的必需品,其中一定有小孩子们喜爱的甜食、糖果,以及各色各样的鞭炮,诸如"连炮""掷炮"以及少有的"冲天炮"等等。据说,这一天,人们还会着手了解家里的债务纠纷、商人们纷纷聚作一团,讨论商务,做完各自的买卖。这一天,人们的脸上荡漾着愉悦的气氛,但是都不显露出来,等到明天再一齐爆发。</h3> <h3> 接下来除夕夜隆重登场了。家家户户在自家院落里开心快乐地放鞭炮,吃年夜饭。巡更的更夫在外头路上巡夜,人们不得在年夜出门。家家户户的年夜饭桌上座无虚席,喜气洋洋。任何主观上面不愉快的事情,都不能在餐桌上提及,包括上面提到的债务纠纷。在响亮的鞭炮声中唱响的,不只是欢乐,还有不曾变过的亲情。<br /></h3><h3>正月十五元宵节,既是过年的结束,又是一年的开始。这天晚上,最强大的爆竹被搬出了房门,宵禁制度被临时解除一晚。赏灯的人们簇拥着前往河边,伫立桥头赏河里的明灯;站在灯市,猜猜数不清的明亮灯笼下闪烁着的灯谜。赏灯会的习俗,跟现今盛极一时的元宵灯会直接挂钩。平日里重兵把守、贵族和平民的分界桥,现在也已经开闸放水,就连坐镇天下的天子也要出宫与民同乐。平时不出门的人们,这一天里全都浓妆淡抹、衣冠楚楚,放出难得一见的笑脸。</h3><h3><br /></h3> <h3>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亲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亲人,是寥寥可数的指示牌;亲人,构造起温暖的港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理当珍惜这宝贵的资源,却有人不管不顾,没有一丝感激之情。让我们进一步维护这个温暖的港湾,对所有修筑它的亲人说一声:"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