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我小时候,在张茅公社后崖大队新寨上小学,启蒙老师姓梁,语文算术一肩挑。偶尔有一节音乐课,刘老师是男的,教我们唱歌,有一首“韶山松树青又青,车厢里面真热闹,真呀真热闹…是很欢快的一首歌,好听极了。到现在我都记忆忧新。教室是两间房子,很旧。垒了几溜土台台,担几块木板当课桌。自己带小板凳。一排坐六个小朋友,出入很不方便。个子矮的坐前排,一排男生,一排女生分开坐。上课了,老师敲响铁钟,当,当当,这是上课钟声,当,当,当,这是下课钟声。<br>课间休息,大家踢沙包,跳跳绳,跳皮筋,丢手绢。玩得不亦乐乎,汗流满面,真是开心。放学了,各自背上妈妈手工缝制的花布书包,一蹦一跳回家了。小时候用来写字的本是黑黑的纸,还有股怪味,三分钱就能买一本,铅笔也是两三分钱一支,带橡皮铅笔伍分,不会自已削铅笔,都找老师帮忙削。小时候,冬天穿的棉衣棉裤都是空筒筒,没有秋衣秋裤,钻风,胳膊前半截通常冻得哇凉哇凉,没一丝热乎气,小手冻得通红。<br>后来妈给缝个袖筒戴上,好多了,手暖和了。穿棉鞋也是光脚丫,没袜子穿。夏天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饿得前心贴后背。夏天天长难熬,等不到放学,早饿了,前心贴后背的难受。没夏天衣服穿,妈把冬天的衣服改了,剪掉袖子,变成短袖,便改成了夏天的上衣。三年级在会馆庙上,大门是很厚实的两扇木门,很高大威武,我时常踩着门后面的木档上到顶端,看学生放学像赶集一样一骨脑涌出校门各自回家。会馆庙很大,上厕所要绕到最南边,感觉有些远。敲钟的是一个身材瘦弱的小女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荊老师。她和蔼可亲,我们时常去她那里讨水喝,她总是笑容可掬,像妈妈一样。那个年代,集体劳动,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生产队红萝卜和红薯产量高,各家按人口和出勤率分得应得的果实。但主食最缺,到三四月份就断粮了,青黄不接最难熬。有一段时间我家清水煮胡萝卜。吃得我想吐,至今不吃胡萝卜。快入冬,分了红薯,洗掉泥土,蒸一大锅,热气腾腾,剥掉皮,软软甜甜,吃个饱,再喝一碗黄面湯。由于吃红薯多的缘故,胃里返酸,吐酸水。那时候,没什么玩的,都玩一些比如,和伙伴跳皮筋,踢沙包,抓石籽,跳绳,躲猫猫。那时候生活很简单,单调。有时候,提着小竹篮,去麦田里挖野菜。白水煮饭和野莱。有面条菜,羊蹄甲菜,吃到嘴里涩涩的。一年到头不见油星。来个亲戚做饭没油炒,去邻居家借油,邻居家也是控出几滴油来,都缺油,那像现在,一月一桶油。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节。妈需要买礼物孝敬长辈,大人在供销合作社买上一瓶罐头,一包四五块装的五仁月饼,像小烧饼那么大,营业员用纸包住,上面有彩色油光纸作封面,纸绳梱扎,很漂亮的。市里的表叔来我家了,看见我,从口袋掏出一大把水果糖,我好开心啊,说了句谢谢表叔,就撤欢似地跑了。剥一块来吃,哇哦,好甜好甜。还把漂亮的糖纸夹在书里,收藏。小时候兴穿塑料凉鞋,我没有。撅着小嘴叫大人给我买。一双两三块钱,可是,没钱。家里养了一头猪,咋养也养不够标准,人都吃不饱何况猪乎?家里有点难事,急用钱,爸和哥一大早赶上猪进城卖,换了些许钱,回来给我买了双男式凉鞋,我不开心,爸哄我说男式鞋不碰脚趾头。街上戏园子来了浦剧团,要唱七八天戏。但凡秋天不下雨,就请来剧团唱戏,也巧,真就下雨了。晚上早早吃完了饭,跟着大人搬上凳子去看戏,五角钱一张票,小孩免费。看不大懂那些男男女女,花花绿绿,看热闹。看着看着就困了。睡意正浓间,有异样的骚动惊醒了我,后边的人如波浪般拥挤过来。呼噜噜噜前,呼鲁噜后,把我架起了,鞋子也掉了,三哥不知从那来保护我和妈了。只见他用身体拔开一个通道,护着我和妈妈安全撤出。妈妈头发也散了,披头散发,真后怕,真狼狈。后来只看电影,不看戏。怕拥挤,安全无保障。童年的事说给现今的小孩,他都不信。但却是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的。<br><br><br></h3> <h3><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