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现在所住的小区叫扬名“盛北许巷”,地处在无锡城南新运河的运河西路旁,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区,其实比以前的小巷子稍微新式一点而已。<br> 18年前,在无锡城南找遍了所有个新建小区商品房,最后还是落脚了这盛北许巷,当时这小区的房子是市里为了落实新建太湖广场而解决村民拆迁而建个,我们正好碰到了多余个几套,考虑与多方长辈家比较近,与扬名村签下协议买下了这里一套顶层个100多平方米个套房,可是总觉得这扬名盛北许巷这小区个名字太土气,因为这里住的都是太湖广场拆迁过来个郊区村民,而我们一家是城市户口,城里人。<br> 并不是看不起农村人,只是觉得(当时)这地方比较闭塞,最关键个还是这小区个名字太一般了。</h3> <h3> 今天一早,老金摄像我为了动动身子骨,带了手机出门在运河西路靠运河个一面转了一圈,走走拍拍,用手机来拍摄了一组照片,同时也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很少有人知道个历史。</h3> <h3> 一圈,8000多步,走走拍拍,老金摄像用镜头来翻开历史。</h3> <h3> 其实我们盛北许巷小区的周围,原来还有周巷、有潘巷。当时我们搬来的时候,周边拆迁的围墙横幅都是写个潘巷几期拆迁、周巷几期拆迁个字样,估计我们许巷的拆迁早了一步,就没有看到许巷几期拆迁的横幅。<br> 在我的印象中,许巷的名气没有其它几个村巷名气大,因为自从我家搬过来,就没有看到有许巷的老村落,周围都有周巷和潘巷个农民老房子。</h3> <h3> 在我今天一圈走过来,让我清楚个认识到了,许巷的名称比他们(周巷和潘巷)要远远大得很多很久。<br> 现在周巷和潘巷随着拆迁,已经不复存在了,一点影子和痕迹都看不到了,而许巷这名称,在很久很久就出现并继续保存了下来。</h3> <h3> 当我走到运河西路靠近红星桥个南端,就可以看到这马路西边个一个小院子,它是为了纪念这许巷的历史而建个一个村民旧宅大院·许巷遗址。<br> 许巷遗址:全称无锡许巷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锡城南郊的许巷村外,今新运河红星桥南侧大约八十米处的河中央。<br> 许巷遗址原为一座古老的大土墩,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一百二十米,东西宽七十余米,高出地表一点五至二点五米不等,墩上四季都种有早熟个农作物。<br> 1958年,无锡启动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工程——开挖新运河,以减轻京杭古运河无锡城区段的运输、泄洪等压力,许巷的这座大土墩正好处于新运河规划的红线之内。<br> 1960年秋,当挖河工程进展到此处时,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对这座土墩进行了抢救性个考古发掘。</h3> <h3> 根据出土文物之器形和质地等特征研究,许巷遗址是属上海马桥类型的古文化遗址,距今约有四千至三千三百年。当时江南一带处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迈进的阶段,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br> 这处遗址也是无锡人的母亲河——梁溪河沿岸,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三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其余两处是蠡桥北堍的《仙蠡墩遗址》和锡山南麓的《锡山遗址》。<br>这三大古文化遗址揭示了无锡先民从崧泽文化时期到良渚文化时期到马桥文化时期的一个连续的较为完整的古文化系列。<br> 如今许巷遗址已经不复存在,成为新运河上的一段河床。</h3> <h3> 从所揭开的土层断面来看,其文化层堆积土十分明显,厚度约20至40厘米不等。<br> 出土文物主要为石器和陶器两大类。<br> 石器有石戈、有肩石斧、带柄宽刃三孔石钺、半月形双孔石刀、桃叶形石镞和长条形砺石等。<br> 陶器则以手制器为主,以夹砂红陶鼎、罐、盆等为最多。<br> 器表大多无纹饰,少量饰有绳纹、蓝纹和长条刻划纹。<br> 另有少量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形有罐、壶、豆、盆、碗等多种,器表拍蓝纹、席纹、篦纹等几何印纹。<br> 尤为珍贵的是,出土了完整的泥质灰陶鸭形壶和泥质灰陶罐各一只,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内。</h3> <h3>一切归零,重新出发!</h3> <h3> 看了上面这些,还会觉得许巷老土吗?那只能表明是以前,现在应该引以为荣了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