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说"东瀛"丨鲁迅在日本

伊水文化论坛

<h1><b>铭说“东瀛"丨鲁迅在日本</b></h1><div><b><br></b></div><div><b>★张铭</b></div><div><b><br></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此次来日本考察,我最惦记的就是想去东京的弘文学院看看,再深入了解一下鲁迅当年在日本的一些情况。然而,让我很失望,创建于1902年的弘文学院,我在东京几天来,连旧址都没找到,材料亦少的可怜。鲁迅、梁启超、陈寅恪等大批晚清民国大家在东京的活动旧址也荡然无存,只查到了几张过去的老照片。东京神保町有一个内山书店,我先后去了两次,也是很失望,没有一点有价值的资料,只感到境随心转、物事人非而已。但我此时身在日本,还是想追忆一下鲁迅在日本的情况,也许这样,先生可能在我此时的心中更感亲切,使我更加怀念先生了。</b></div> <h3><b> 一、弘文学院&nbsp;&nbsp;&nbsp;&nbsp;</b></h3><div><b>&nbsp;&nbsp;&nbsp; </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2年1月,鲁迅以一等三名的优秀成绩,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获得官费留学资格。3月24日登船,4月4日抵达日本横滨,三天后到达东京。同船有自费生陈师曾、陈寅恪兄弟二人。鲁迅到东京后,先到弘文学院学习语言和普通科学知识,在弘文学院的同学有邹容、张继、黄兴、蒋百里等,9月同学许寿裳来。鲁迅是江南班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当时还得到了清政府监管人员的痛斥。</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鲁迅于1903年在弘文学院刋物《淅江潮》发表了平生第一篇文章《斯巴达之魂》,鼓励民族尚武。这篇文章应视为先生文学活动之开端。后来鲁迅在《集外集-自序》里谈过这篇文章,说:“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鲁迅在弘文学院经常和同学许寿裳谈论民族与国民问题,他们集中讨论三个问题,即:“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青年的鲁迅虽然政治选择倒向了革命派,但并没有简单地认同“排满”是拯救中国的唯一方法。在梁启超的影响下,先生开始思考国民性的问题。鲁迅在弘文学院时,已经购买了不少日文书籍,如拜伦的诗、尼采的传、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等。</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鲁迅在日本与许寿裳讨论国民性,最终追究到了“奴性”问题上。鲁迅认为,奴性的形成在于“中国”经历了两次异族入侵,做了两回奴隶。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文化传承,不同的民族特性。中国民族性或者说国民性有些什么特点,它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说国民性比较起来又有什么缺点,这些问题鲁迅苦苦思考了一生。</b><b>在他去世前几个月写给学生尤炳圻的信中,还将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国民性做了对比。他说:“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在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可见,鲁迅终其一生在思考国民性这个问题,在他的文章里时有反映,例如小说《阿Q正传》《孔已己》等。</b></div> <h3><b> 二、学医的梦</b></h3><div><b><br></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决定去仙台医学院学医。大抵9月份的时候到达仙台,9月12日学校开学典礼。鲁迅后来说在医学院,藤野先生是给他鼓励和激励最多的先生。1905年春季考试,全班142人中,鲁迅考第68名。这一年,鲁迅还加入了"光复会”。</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鲁迅1906年1月偶尔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麻</b></div><div><b>木的中国人被杀和看被杀,使鲁迅警醒。鲁迅在《呐</b></div><div><b>喊》自序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6年3月,鲁迅决定弃医从文。退学前,鲁迅找到藤野先生,要求退学,藤野感到很可惜。在鲁迅离开之前,藤野赠给了鲁迅一张自已的照片,后面写了“惜别"二字。 这张照片,后来长期挂在鲁迅在北京工作室书桌对面。鲁迅后耒曾深情地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藤野先生他黑瘦的面藐,似平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了。"</b></div> <h3><b> 三、东京最后三年</b></h3><div><b><br></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06年3月,鲁迅由仙台回东京。应母命回国成婚,婚后第四天即带二弟作人赴日本留学。对于鲁迅来说,新婚妻子朱安算什么呢?也许就像他说的,“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我母亲送我的礼物,我只负有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东京后,鲁迅和二弟作人办杂志《新生》,由于经费问题而流产,后在《河南》刋物上发表文章。1908年,鲁迅兄弟二人翻译编成《域外小说集》,</b></div><div><b>在浙江银行家蒋抑厄支持下出版。1908年夏,鲁迅、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朱希祖等8人每周日上午同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尔雅义疏》,还有古代文学。1909年8月( 宣统元年)鲁迅归国,时年29岁。</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是非常敬重的,在他去世前10天,还挣扎着写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鲁迅言下之意——章太炎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伟大,远超过他作为学术宗师的伟大。</b></div><div><b><br></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这七年,正是他一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极其重要的时期。同时,这七年也是鲁迅文学创作打基础、上层次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先生经济穹迫,生活清苦,感情茫然,但也给鲁迅的一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这是1931年12月初鲁迅赠送即将回国的日本留学生增田涉的一首诗,这首诗既表达了先生对增田涉的美好祝愿,也流露了他对当年留学日本时的怀念之情。</b></div><div><b><br></b></div><div><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8年2月22日晚于日本神奈川县箱根)</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