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祖父胡金锜(1919.7.13一1980.3.18),国家干部。这是他1968年前后在“五七干校”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h3> <h3>[祖父留下的回忆录]</h3><h3> 我的父亲</h3><h3> 胡金锜</h3><h3> 我的父亲胡守信,1890年(清光绪16年)出生,起初叫胡天祥,1957年2月15日去世,终年68岁,他虽然去世已久,但他的许多言行事迹却令人难忘。</h3> <h3> [起]自学自立,白手起家</h3><h3> 我的父亲弟兄四个,数他(最)小,分家时让他先拣,他却只拣空宅一处,房没一间。他的三个胞兄均分的是瓦房砖墙北屋五间,还有配房。从我父亲手里,盖起了四面房20来间,没有一座砖墙,多是平房,经不起雨淋土碱,一生又须翻拆重盖,真是不容易的事。</h3><h3> 他一辈子生长在农村,耕作在农村,吃饭睡觉都在农村。他一生务农,对一切农活均是精耕细作,一手好活,既懂时节,又懂技术。我清楚地记得:无论是农活或是修理零事,多是别人问他,他很少问别人。</h3><h3> 可见,(一个人)能自学自立,是多么好啊!</h3> <h3> [承]百艺精巧,服务于人</h3><h3> 由于我父亲苦心自学,自立自强,在农村来讲,他就是一个百艺精巧、干啥啥行的人。比如:木作修理、蒸馍磨面、盘炉盘炕、纸裁精裱、作席治筵以及农村里零星手艺,差不多样样精巧,别人不会做的事情(他)自己却会做,别人做不好的事情(他)自己做得非常出色。</h3><h3> 父亲一生具有舍己为人、与人为善的作风,无论在自家多忙的情况下,他总是有求必应,从没说过“不能办”三个字。这样一来,乡邻们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习惯:无论有什么办不成的事,都是拿到我父亲面前,求他帮忙办理。</h3><h3> 在我的印象中,无论谁家办婚丧大事,都请他去当厨师;无论谁家老了人,都请他去糊纸马;无论谁家办喜事,都请他去油漆门窗、装裱新房。谁家的农具坏了,都来我家找锛、凿、斧、锯修理一下;就连街坊邻居纺线的锭子弯了,也找他来治直。</h3><h3> 在乡亲看来,我父亲好说话,有事都来求他;在我父亲心中,为大家多办点事,是多么光荣的事啊!他经常这样对家人讲:“如果乡亲看不起咱,人家还不找咱帮忙呢!有的人倒是想去帮忙,因为某些原因还没人找他呢!人生在世,乡亲为重!能多为乡亲办些好事,这是最好不过的事了!”由于这种思想支配他的行动,所以一生为乡亲服务的事不计其数。当我父亲去世不久的几年里,乡亲们提起他来都叹息说:“贾村少了一个有用的人!”</h3><h3> 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当我家用人之际,乡亲们都是不请自到、蜂拥而至!</h3><h3> 我现在嘱托后代,要把先辈“为乡亲服务”的优良思想和作风,在我们家世世代代永远延续下去。这是一种可贵的家风,不能辜负先人的遗志和良行!</h3> <h3> [转]敦睦乡里,与人为善</h3><h3> 我记得父亲在世时,他多次这样讲:“伤害、失和了一个乡邻,就好似伤害和失明一只眼睛一样!”</h3><div> 因此,父亲一生对待任何一个乡亲,都谦逊敦睦、克己让人!</div><div> 我体会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农村之中,无论村庄大小,几十户也好,几百户也罢,差不多都会有三家两户仇家——或者见面不说话,或者打过官司。可是因为我父亲的待人接物和德行,只有我们家,自我记事时起,全村没有一个冤家对头,没有一个说不来的人。这是全村其他人家比不上的。虽不能说“独善一村”,但这样的门风,这样的人,实在不多见,我感觉这样好得很!</div><div> 我父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个人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div><div> 首先,舍己为人:即使在收秋夺麦农忙之际,只要有谁找我父亲帮忙或修理(农具),他都是丢下自己手中的活,先去帮乡亲的忙。我父亲这样对家人解释:“人家肯定知道咱忙,可是他的事一定比咱家的事更急!”</div><div> 其次,不自私自利:凡事买乡亲东西时,都是多拿些钱叫别人留,没还过价钱。无论何时都口口声声说要钱不多;凡是卖给乡亲的东西,都是比别人卖的少要几个钱,无论何时总说要钱不少了。如果逢集赶会替别人捎东西,都是尽量把好的给别人,自己留次的。如果是称斤论两的东西,都是先给足别人,宁肯自己吃亏。</div><div> 此外,见难即帮,惜老怜贫:无论何时,只要父亲看到别人有困难,他都是主动去帮忙——不管是帮人犁、耙、耩地,抑或帮人扬场、收拾,还是帮人做些手艺零活等。有时是别人找上门来,有时碰见就主动相帮。我记得村里原来有一个鳏独户王光心,父亲不断借给他粮和钱,有时也还,有时权作施舍了。特别是每当遇到逢年(关)过(春)节,若有人开口要粮要钱,父亲都会给些,让别人也能过个好年!</div><div> 最后一点就是多购制(工具),与人方便:我记得父亲在世时,凡是农村中常用的什具,家里几乎应有尽有,像锛、凿、斧、锯、斗、称尺、犁、耙、耧、砘、长短鞧襻、叉把扫帚、大小车辆、水磨、旱磨以及其它用具,自己用得着也制备,自己用得少、别人用得多也制备。他常说:“多买点用具,于己、于人都方便,多好啊!如果不买,自己也不方便。”并在春冬农闲时节,一有时间就收拾常用的什具,不管何时,我家的东西都好用、也不易坏,因此,乡亲们借我家东西用比别人家多得多。</div> <h3> [合]孝顺慈母,胜过女儿</h3><h3> 我父亲尽孝,是全村公认、远近闻名的!因为幼年丧父,在慈母手下长大成人,只有兄弟四人,没有姐妹。同时三位兄长均英年早逝,母存子亡,没能尽孝到终。因此,堂前尽孝这个天职,就只能由我父亲一人独自承担了!</h3><div> 我祖母晚年双目失明,是一个爱整洁、喜欢儿孙的老人。当我二伯在世时,祖母住在二伯家,二伯更是一个孝子,我二伯早年去世(当时我约6岁),祖母便搬到我家,住在北屋。年年冬季生火炉,保持室内、炕温暖。我从小和祖母作伴,在同一个炕上睡了十年之久,直到结婚后才离开祖母。对此,我印象最深了!</div><div> 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实情是这样的:</div><div> 祖母吃饭,每顿都是母子在一块吃,我父亲盛汤盛菜,调味保持温度适口,饭菜清洁卫生。当我父亲日子最艰难的岁月里,也要买小麦、磨白面供祖母吃。有时祖母也要吃粗粮、稀饭,父亲坚持不允,以至母子为此争吵!我大伯(胡)守义后来家里穷困已极,无力侍母;三伯母尽孝不周,所以理应轮流赡养的祖母,最终实际上成我父亲一儿独养了。有时祖母为此生气了,父亲劝慰她说:“一家一个儿子不也是这样养老人吗?我自己供养,还怕尽不完孝心呢!”</div><div> 祖母虽双目失明却整洁过人,父亲及时添置换季衣物,保持祖母衣被温暖、整洁,让母亲顺心如意。</div><div> 祖母晚年,这时我家生活困难,祖父和我父母,均在做饭炕上睡眠。只因我父亲收拾恰当,照样室炕温暖。</div><div> 特别是祖母临终前两年,常卧床不起,我父亲两年如一日,每天端屎盆、换尿单、喂汤喂饭,从不大声说话,从没一次脸色难看过,总是和颜悦色,柔声轻语地问这问那,不离左右,不分昼夜,像这样好脾气的儿子胜过亲生闺女。祖母称心,乡亲满意。</div><div> 我祖母韩氏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廿一日,卒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十一日,享年84岁。 </div> <h3> 这些家风留给我印象最深,值得我们家后世子孙效法!</h3> <h3> 我们的家风是:</h3><h3> 知书达礼,</h3><h3> 持家勤俭,</h3><h3> 睦邻友好,</h3><h3> 与人为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