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孩小孩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h3><h3> 曾经的儿歌,记录了传统年俗的味儿,不觉间2017年已经在声声的爆竹响中辞去,使人不禁大呼:"新年好🎉!"然而每代人儿时对"年味"的意识都是不同的,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奶奶说</span>:"那时人们家里穷,一年四季省吃俭用,就图在春节时能穿上新衣、吃顿好的,只要吃上一口香喷喷的年夜饭,所有在田间的奔波劳苦就都消散了。"</h3> <h3> "于是从每年的腊八开始,人们啊便张罗着购买各种食材,也或用自家粮食为年夜饭做准备一一其中煮麻汤(炸麻花)可是件大事!"</h3> <h1>扫屋子</h1> <h3> "还有啊,在大年初一早晨烤旺火🔥也是必不可少的。"</h3> <h3>围着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无病无灾。</h3> <h3>"以前呐没有春晚,看戏是人们最大的娱乐活动。"</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妈妈</span>接着说道:"我小时候呀,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了,不太注重吃什么,例如包饺子🥟,当时呢我们更注重的,是在包的过程中唠唠家常。"</h3> <h3>我的作品一一花式饺子</h3> <h3>"同时也更盼着串门,所有人呀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过年。"</h3> <h3>"春晚是近乎唯一的娱乐节目。"</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说</span>:"现今过节,人们更期盼的是团聚。"</h3> <h3>我的家人</h3> <h3>"在春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带着全家去旅游。"</h3> <h3>"小小的红包便可引起全家的欢乐。"</h3> <h3>"今年放烟花、挂彩灯也再次兴起。"</h3> <h3> 通过对三代人记忆中的年味对比后,我发现:</h3><h3> 随着祖国的不断发展富强,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渐渐高于物质,然而其中伴随的科技发展却造成<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如下图</span>现象。造成了情感的隔阂,更有甚者认为春节只不过是一次长假使春节丧失了其本质,使年味逐步遗失、淡化。</h3> <h3> 那什么是"年"?什么是"年味"?</h3><h3> 作家冯骥才曾写道:"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内涵是⋯⋯驱邪降福⋯⋯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 </h3><h3> 因此,我在这里呼吁大家,即使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应将春节印铬在我们的心中,提升至我们的精神上,对"年"从文化上进行新的选择和弘扬!</h3> <h3>划旱船</h3> <h3>腰鼓表演</h3> <h3>"高抬"("空中戏驾")</h3> <h3> 今年,看举国上下:火红的灯笼在屋檐飘摇;五彩的神龙在街头飞舞;戏台上的人儿笑把歌唱⋯⋯终于,在家家户户门旁的春联的墨香中;在亲人团圆共享的年夜饭的美味中;在满天绚丽缤纷的烟花的熏香中,你我携手渐渐将"年味"寻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