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迎春接福</h3> <h3>"百善孝为先",我们内心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父母,每逢过节很多人都会举杯祝福自家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渴望着他们健康长寿,而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的第一福就是"长寿"。</h3> <h3>老寿星</h3> <h3>说起"长寿",在我的老家就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叫"南山村",是全国文明村镇,位于淮北市区东部的卧龙山脚下,距离市区10公里,人口4000多人,有不少百岁老人,九旬以上老人近百人,八旬以上的老人有300余人。据说,当地的自然环境优美,水质富含矿物质,子女重孝、家庭和乐,特别是人们喜爱上山采茶、制茶、喝茶,这就是村民长寿的主要秘诀。</h3> <h3>南山村口的大门楼</h3> <h3>2016年春节,我和家人一起游览过南山村,当时汉文化博物馆刚建成不久,汉韵水街等景观尚未完工。回首旧游,耳边至今还萦绕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犁下藏刘邦"的历史典故,眼中还回放着"古乐图、车马巡行图、龙虎斗图"等汉画像石图片。</h3> <h3>2016年春节策马南山</h3> <h3>汉画像石图片</h3> <h3>今年春节,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身子骨依然健朗、思维依然清晰。我们总想着为老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好遇到大年初二气温回升,冬日暖阳,风轻云淡,是个出行的好日子。借着老家有句俗话:长寿南山走一走,人生至少九十九,在我和姐姐的极力劝说下,我们姐妹俩陪同老母亲一起驱车前往南山村。</h3><h3><br /></h3><h3>南山村的建设,依托自然风光,按照"一街一馆六园"来规划设计。一街就是"汉韵水街",保留了徽派建筑风格;一馆就是"汉文化博物馆",积淀了淮北地区汉文化古迹和风貌;六园就是三个采摘园(桃园、核桃园、杏园)、三个观光园(梅园、桂花园、菊花园)。考虑到节气特点和老人体力情况,我们选择了两个景点游览。</h3> <h3>南山村长寿文化广场一角</h3> <h3>第一站是南山村口的长寿文化广场。远远望去一尊高达10多米的老寿星石雕正笑迎我们的到来,寿星雕塑是南山村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广场的正中央,后面不远处是具有汉代徽派风格的建筑,即"汉韵水街",再远处是白墙红瓦、错落有致的村落,更远处则是绵延起伏的卧龙山。过年期间,广场上的人很稀少,偶尔有两三个行人走过,苗圃中的花草懒懒地躺着,像是在为春天的到来积攒着力气。</h3> <h3>驱车上南山</h3> <h3>老寿星前留影</h3> <h3>母女仨</h3> <h3>我爱妈妈</h3> <h3>汉韵水街</h3> <h3>老寿星雕塑的右侧不远处是进村道路,我们驱车经过南山村口的大门楼,往腹地深处前进。缓缓驶过村民家门口,只见路边小狗儿撒着欢儿的跑跑晃晃,劳碌了一年的村民们起床在门旁洗漱,倒是孩童们压抑不住过年的喜庆早早地在外玩耍,一幅甜美的田园画卷舒展在眼前。</h3> <h3>不多时我们来到了"汉文化博物馆",停车场有不到十辆小轿车停在那里,因为我们来的偏早,做小生意的村民们大部分还没有开张,偶尔看见两个抬着花轿的村民和牵着马儿的村民经过。</h3><h3><br /></h3> <h3>汉文化博物馆</h3> <h3>抬花轿(下载图片)</h3> <h3>稍作停留,我们继续沿着南山村四周开车转了一圈,路边大片大片的菜园子,种着不知名的蔬菜,黄绿交杂很是诱人。姐姐下车到近处观看,摘了两片叶子问母亲,母亲笑着说这是水萝卜的叶子,六十年代吃不上饭的时候,我带着你哥哥吃过,现在生活好了城里的孩子大都不认识它们。</h3> <h3>南山村四周</h3> <h3>回到"汉文化博物馆",我们向着第二站出发,第二站是南山长寿观景亭,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山路平缓,路面宽敞,这时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h3><h3><br /></h3><h3>在山顶管理人员的引导下,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缓缓走到观景亭平台。亭台虽然不够开阔,但是观景效果极好,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游客在观景和拍照。靠近平台栏杆,俯瞰山下整个南山村尽收眼底,偶尔两枝伸出来的楝子花时不时地招惹着游人;再远处是平坦的良田和果园;回望近处,长寿观景亭的庭廊依偎在山顶,亭中屋梁上描绘着寿桃、松鹤和彭祖等彩色壁画。听山上的管理员说,每年春季南山村三面开满了大片的油菜花、桃花和梨花,像是世外桃源,真是好看得很呐!<br /></h3> <h3>远望长寿观景亭</h3> <h3>观景台一角</h3> <h3>长寿观景亭(下载图片)</h3> <h3>眺望远方</h3> <h3>招惹人的山花</h3> <h3>冬日的山风还是很冷,平台上的风景尽管让人流连忘返,但却不能让老人多待,只好留着等到春花烂漫时我们再相聚吧!</h3> <h3>乘车返程</h3> <h3>小路蜿蜒</h3> <h3>春季美景(下载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