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所以我们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反映的正是家长的形象。</h3> <h3>慢慢小时候,非常喜欢照镜子。</h3><div> </div><div>有多臭美呢?</div><div> </div><div>刚刚学会走路,就成天围着穿衣镜转来转去,那时候是夏天,我手机里留下了非常多张画面雷同的倩影,都是光着膀子挺着肚子穿个纸尿裤正揽镜自照的傻样。</div> <h3>到了冬天,北京户外能有零下十度,出门之前我俩能为戴还是不戴帽子大打出手,然而自从加入了照镜子这个环节,他一下就接受了北方人的正常打扮。</h3><div> </div><div>发展心理学里头,有人专门研究这个主题,据称对镜子里的自己反应如何,代表了孩子自我发展的不同阶段。</div><div> </div><div>不过今天要谈的,是另外一种照镜子,心理上的镜子。</div><div> </div><div>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很多时候,孩子都在看向父母:</div><div> </div><div>第一次吃猕猴桃,看着眼前这个长相奇特的东西,他突然把视线转向你;</div><div>满屋爬行的时候碰到台阶,犹豫半天,他又抬起头来看看你;</div><div>在外面玩被小朋友打,一下子就懵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愣愣的在人群里寻找你。</div><div> </div><div>每一次孩子看着你,他都在照镜子。</div><div> </div><div>镜子里面有什么?</div><div> </div><div>有你的反应。</div><div> </div><div>他在分辨:妈妈觉得这个东西能吃吗,这件事情可以尝试一下吗?妈妈是鼓励的,还是和我一样犹豫,还是正用警告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知道怎么办,那妈妈呢?她认为这个事情严重吗?她脸上是淡定还是惊慌,她是站在那里等着我,还是已经冲过来了?</div> <h3>每一次,他不确定的时候,就看向你的脸,从你的表情和眼神里找到线索,再根据这些来修正自己的认知,决定自己的态度,确认自己的选择。</h3><div> </div><div>镜子是他的智囊,也是他的倚仗。</div> <h3> 有一次带慢慢去见朋友。</h3><div> </div><div>在朋友的车里,慢慢看上了人家的南瓜抱枕。</div><div> </div><div>我让他问阿姨,这个可以给我玩一会吗?</div><div> </div><div>阿姨说好,他很高兴,抱着南瓜玩了一会说,这是阿姨的。</div><div> </div><div>然后看见角落里还有一个,就美滋滋拿过来,对我说,这是慢慢的。</div><div> </div><div>我纠正他,这个也是阿姨的,阿姨同意的话你可以玩一会,但是玩完了,我们需要还给她。</div><div> </div><div>朋友打趣说,你那么认真干嘛,小孩子嘛。</div><div> </div><div>我愣了愣——</div><div>是哦,我这么随便的人,怎么也会有这么较真的时刻?</div> <h3>大概,是想做一面清晰的镜子吧。</h3><div> </div><div>毕竟镜子的本职工作,就是真实映照: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div><div> </div><div>如果这些最基本的界限和标准都模糊掉,那就成哈哈镜了。</div><div> </div><div>哈哈镜照多了,人是会渐渐扭曲的。</div> 很多人都关注情绪,希望孩子能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情绪,进而接纳情绪,管理情绪。但很容易忽略掉的一点是,情绪清晰的前提,是概念清晰,规则清晰和逻辑清晰——<div>脑子拎得清,心里才拎得清。</div><div><br></div><div>而这两个部分,都只能从一面清晰的镜子而来。</div><div> </div><div>举个栗子。</div><div> </div><div>小孩摔了一跤,魔性的镜子会告诉他,都是地板的错,所以我们打地板,”地板真坏,居然把我们宝宝绊倒了“,或者都是站在旁边奶奶的错,妈妈的错,居然没有及时把孩子拉住,所以我们要去打奶奶,打妈妈。</div><div> </div> 我知道很多人对这样的教法深恶痛绝,但我发现,没有人教,小孩自己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div> </div><div>有那么一段时间,慢慢就是如此,摔倒了之后他会立刻开始生气,生旁边东西的气,也生旁边人的气。</div><div> </div><div>他有种原始人的逻辑,认为相近就会导致因果。</div><div><br></div><div>这种逻辑的底下, 藏着的是他从terrible two开始逐渐膨胀起来的那个自我:我很厉害,我不会犯错,我总能做好,所以当事情不顺的时候,那要么就是别的东西错了,要么是别的人错了。</div> 不能接受自己犯错,转头去怪罪别人,对应的情绪上的变化就是,把本该指向自身的沮丧,转化成指向他人的愤怒。<div> </div><div>毕竟和沮丧比起来,愤怒要好受得多,还给人虚幻的力量感。</div><div> </div><div>就像童话里面的皇后一样,“我”不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这份沮丧太可怕了,所以这一定是白雪公主的错,谁让她居然美过了我——要重新变成最美丽的那一个,更直接的方法不是自己努力变美,而是想办法,把公主干掉。</div><div> </div><div>这就是魔镜照多了的结果。</div> 什么样的镜子,才算是好镜子?<div><br></div><div>首先是真。</div><div>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应该有什么情绪,就有什么情绪。</div><div> </div><div>其次是有爱。</div><div>当你看不清的时候,我帮你看清,当你不能接纳的时候,我帮你接纳。</div><div> </div><div>所以当孩子摔跤的时候,要去告诉他,这次是不小心,没关系,我们下次走路小心一点,就不会再摔跤了。</div><div><br></div><div>遇到陌生人藏起来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问问他,你有一点害羞对不对?没事的,这是妈妈的朋友,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跟阿姨问好可以吗?</div><div><br></div><div>孩子哭闹大人跑来说你再这样不乖的话当心警察过来抓你的时候,要认真的告诉他,不会的,他是在吓唬你,跟你开玩笑,警察只会抓坏人,不会抓小朋友,你想哭的话,再多哭一会没关系,妈妈陪着你。</div><div> </div><div>每一次孩子向你求证,向你求助,都是在照镜子。</div><div>你清晰,孩子就清晰,你坦然,孩子就坦然。</div><div> </div><div>往大了说,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整体态度,对自我的基本认知,都是从一次次和镜子之间的互动而来。</div><div> </div><div>往小了说,一个本身敏感的孩子,是善用自己的敏锐,还是压制自己的天性,一个被伤害过的孩子,是勇敢的走出来,还是受困其中无法自拔,很大部分都取决于他心里的那面镜子,展示给他看的是什么样的图画。</div><div> </div><div>人的一生会见过很多面镜子,而父母在年幼孩子内心留下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那一面。</div><div> </div><div>希望我们都不辱使命。</div><div> </div><div>希望每一个孩子拿到的镜子,都又真,又有爱。</div> <h3><br></h3><h3>懒妈本人:本硕临床与应用心理学,本行做心理咨询,后来进了早期家庭教育这个行当,家有慢慢小朋友两岁七个月,全职至今,主攻方向是“如何一边带娃一边偷懒”。</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