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京,一座悠久故都,又是一座文化之都;同时又是一座现代城市;历史数庇佑华夏正朔,有着7000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的城市,素有“六朝都会、十朝都会”之称;南京同时又是座崇文重教的城市,素有“天下文枢”之称;南京又是现代的城市,现代与古典相互结合,这或许就是南京这一历史名城底色吧。</h3> <h3>南京古称:石头城、江宁、建业、健康、秦淮、应天、金陵;别称:龙盘虎踞、六朝故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钟山风雨帝王城。</h3> <h3>南京博物院:为中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建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其由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倡立,为中国最早的的博物馆、由国家投资建立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分“一院六馆”即: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非遗馆、数字馆、民国馆等六馆;馆藏文物42万余件,馆藏居中国前三。</h3> <h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曾于2017年末登上过央视《国家宝藏》栏目,为南京博物院所推出的“三件国宝”之一,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副砖画,也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一副砖画,国家级重点文物并严禁出国展出,可谓是画像砖精品之作。</h3> <h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我们来结合“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个性特征来看砖画中的人物。嵇康为“七贤”之首,是一个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据文献记载,嵇康“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砖画中的嵇康正在抚琴,微微扬头举眉,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神情,给人一种旁若无人之感。阮籍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喜好饮酒,且“嗜酒能啸”,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一样。在“七贤”中,有“嵇琴阮啸”之说。这块砖画中的阮籍侧身用口作长啸之状,很显然一幅嗫嚅忘形的样子。</h3><div>《山涛传》中对山涛有“饮酒至八斗方醉”的记录,可见山涛也是一个酒鬼。在这幅砖画中,山涛手执一酒碗,典型一个嗜酒如命的文士。王戎为人直率,不修威仪。此砖画中的王戎手舞如意,并配以钱箱、赤腿,姿态懒散悠闲,自得其乐。据文献记载,向秀“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道学家。砖画中的向秀闭目倚树,似乎在对玄理深思。刘伶嗜酒如命,“止则操卮执觚,动则契盍提壶”,大杯小盅,来者不辞。砖画中的他手持耳杯斟酒,一副醉意朦胧之态。阮咸通音律,擅弹琵琶,当然,这里的“琵琶”与现在的琵琶不同,它是一种被称为“阮”的弹拨乐器,相传这种乐器就是由阮咸发明的,有人把这种乐器叫做月琴。画中阮咸挽袖拨阮,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div><div>竹林七贤图笔筒 荣启期是春秋时代人,至于为何把荣启期和竹林七贤放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其思想与“竹林七贤”有相通之处吧。</div><div>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外,更有以荣启期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画中的荣启期,端坐向前,鼓琴而歌,似乎在向学生们讲学,神态威严,的确有点楷模形象。</div><div>从绘画风格上看,砖画中人物的衣褶线条圆润灵动,造型严谨准确,绝非一般画工所为,与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中的人物形象和用笔习性倒是很接近,砖画中的银杏和垂柳等树的形象和表现手法又和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背景相同,而且,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还曾提到过:顾恺之曾画阮咸与“古贤”荣启期像,所以,这幅《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原稿有可能出自顾恺之之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幅砖画稿本有可能是南北朝时代的陆探微所为。</div><div>《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的原作者不论是顾恺之还是陆探微,都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可靠而详实的资料,因此备受美术史界的高度重视。</div> <h3>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寺中的琉璃塔,由这座拱门可以想见当时琉璃塔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这座拱门是用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一套备用构建复原而成,门券上的形象为藏传佛教密宗所特有的发项装饰,门顶端高举着神态威武的金翅大鹏鸟,两侧对称设置龙女、摩羯鱼、狮羊立兽、白象王等神像和神兽。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石共烧制的三套完整的塔身构建,一套用于施工,两套埋于地下,用于以后的维修。这座拱门就是当时备用两套中的一套。</h3> <h3>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大报恩寺,是大报恩寺的核心建筑,高78.2米,九层八面,周长百米。这项工程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银子。塔建成后,9层内外共设篝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h3><div>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div> <h3>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底层建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阶周匝”)。塔室为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由于各层传递,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州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h3><div><br></div> <h3>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绝”:</h3><div>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边形,共9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div><div>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4米,据说重达2000余两,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152只,即使在轻轻的微风之中,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这种独特的装饰艺术让琉璃塔赢得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h3><div>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这是琉璃塔建设时间长达17年的重要原因。据记载,当时每个构件都烧制了三套,一套当时安装,另两套藏于地下。建国以后,南京的窑岗村、眼香庙一带,先后出土过大量的与琉璃塔有关的琉璃构件,背后大都有墨书的编号和标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可靠。</div><div><br></div><div><br></div> <h3>第三绝,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高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br></h3><div>九层琉璃塔的每一面墙壁之上,都有2扇窗户,共计144扇。这些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144盏油灯就分别安置在窗户之内。这些蚌壳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平板玻璃引进之前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报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轮流值班,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确保夜夜塔灯通明。在琉璃塔旁边,建造了一座油库,用于储存燃灯所需的灯油。根据一份明代官员向皇帝提交的账单记载,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div><div><br></div> <h3>令人痛惜不已的是,琉璃塔这一旷世杰作毁于太平天国的“天京内讧”。1856年,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击城内,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药,一面用火炮直接轰击塔身,最终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而大报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发的大火全部烧毁。<br></h3> <h3>玉衣又叫玉匣,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衣服,分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汉代规定只有皇帝死后才能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死后穿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死后只能穿铜缕玉衣;银缕玉衣在我国仅发现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现藏南京博物院。</h3> <h3>在南京博物院中,有一座整体搬迁至南京博物院苏州老茶馆,原汁原味的表现了旧时苏州茶馆繁盛景象,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江南地区繁盛之景与人文之景,此小剧院每天在一定时间当中演出江浙地区曲艺,其中以“苏州评弹”居多,兼有相声表演等。</h3> <h3>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h3><div>评话和弹词均以说表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div> <h3>美龄宫位于南京市东郊四方城以东200米的小红山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因其位于小红山上,又称“小红山官邸”。美龄宫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汽车可沿环山道直抵宫门,四周树木葱茏,百花飘香。美龄宫于1931年兴建,1933年竣工,其原定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的休息室。</h3><h3>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周花木扶疏,郁郁葱葱,占地120亩,由正屋、门楼、警卫室、汽车间及花园等数部分组成。落成后的美龄宫是一幢中国宫殿式大屋顶建筑。正屋即主体建筑耸立在小红山山顶,高大而巍峨,极富民族气韵。巨大的古典式屋顶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据说工笔画家陈之佛曾为其内部装饰出谋献策,别墅南裙裙檐天花板上的蓝底云雀琼花图案也被认为是陈之佛先生的杰作。</h3><h3>平台雕凤栏杆共有34根,每根立柱上各雕凤凰一只,象征别墅的女主人。宋美龄自1897年出生至1930年提议建造这座别墅正是34周年,34只凤凰即寓此意。第三层为居住部分,高有女客厅、四间大卧室及小餐厅、厨房等。室内陈设考究,地上铺有紫红色地毯,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客厅后来改为祈祷室,即凯歌堂。每逢星期日上午,蒋氏夫妇同政府高级官员中之基督徒们一起做礼拜。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马歇尔夫妇也曾到凯歌堂做礼拜,有关经济援助、协议、与共产党谈判的对策等,就在礼拜前后商定。<br></h3> <h3>1947年,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首都南京后,此处为蒋介石官邸,因蒋介石常与宋美龄来此休息和度假,被称作美龄宫,蒋介石曾多次在此接待外国贵宾。东首是宋美龄的卧室,室内陈设一如旧式布置,游人可领略昔日豪华景象。</h3> <h3>中华民国空军军歌</h3><h3>凌云御风去,报国把志伸</h3><div>遨游昆仑上空,俯瞰太平洋滨</div><div>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div><div>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著无敌机群</div><div>缅怀先烈莫辜负创业艰辛</div><div>发扬光大尤赖我空军军人</div><div>同志们努力努力,矢勇矢勤</div><div>国祚皇皇万世荣</div><div>尽瘁为空军,报国把志伸</div><div>那怕风霜雨露,只信双手万能</div><div>看铁翼蔽空马达齐鸣</div><div>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著无敌机群</div><div>我们要使技术发明日日新</div><div>我们要用血汗永固中华魂</div><div>同志们努力努力,同德同心</div><div>国祚皇皇万世荣</div><div>意义:凌云御风去,报国把志伸,空军军歌首段歌词反映出空勤人员捍卫领空,有我无敌的作战精神;第二段歌词反映出地勤人员对于空军的贡献,,那怕风霜雨露,只信双手万能,合空勤与地勤而为完善的独立军种。</div><div>这是一首远去的军歌,又是一首激荡人心豪迈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军人“以死报国决”决心与“有敌无我”战心;“我们的身体、飞机与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div><div> ——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校训</div><div>这一笕桥中央航校校训至今看来依旧振奋于心,依旧让人充满深深的敬重之意,从此走出战斗机飞行员们,无不恪守这一信条,浴血奋战于蓝天之上,一腔碧血换来这青天白日的宁静岁月,更用自己的青春书写出誓死报国,誓死为家的“民国空军精神”。</div><div>8</div> <h3>1937年,淞沪会战,高志航大队长首战击落日本轰炸机六架,创下中日空战全胜纪录,打破了“皇军无敌”的神话,被誉为“中国空军战神”;</h3><h3>抗战八年中,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543架,击伤330架,出动轰炸、驱逐、侦察、运输等飞机计18500架次,作战达4027次。中国空军损失各种飞机(包括训练损失)2468架,6164人殉国(其中飞行人员661人)。</h3> <h3>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宋美龄以中国空军创建人的身份参与了空军建设,1937年出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被誉为“空军之母”。宋美龄一生中最喜欢的胸针就是当时的中国空军军徽。</h3><div>在淞沪抗战中,她与宋霭龄慷慨解囊购买飞机,给濒危的中国空军注射了一剂强心剂。</div> <h3>1938年4月28日,“4·29空战”前一天,日机偷袭武汉王家墩军用机场,炸毁2架苏联轰炸机。当晚,蒋介石、宋美龄,及毛邦初、钱大钧等空军军官,对驻汉的中国空军第4大队全体飞行员进行了训话;第二天,震惊中外的“4·29空战”打响,中国空军给予日机沉重的打击。1938年5月20日,中国空军派徐焕升、佟彦博驾机去日本本土空投传单。两架飞机顺利完成任务后安全返航。消息传来,正在庐山召开妇女谈话会的宋美龄很高兴,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宋美龄都把国民党空军称为“我的空军”。宋美龄推动了中国民航的发展。宋美龄利用她的特殊身份,第一次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几大城市,开通了民用航空线路。</h3> <h3>第一批飞虎队年轻人发挥创意,将原本绿色的主力战机P-40,画上鲨鱼尖利的牙齿和凶猛勇悍的眼睛,成为飞虎队的标志。</h3><h3><br></h3> <h3>截至抗日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飞虎队多数队员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10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h3> <h3>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 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明太祖 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 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 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始建于明 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 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 方坟为 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 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h3> <h3>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9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膳、库、杂役兵等数百间房,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现代江南贡院保存有“明远楼”以及二十余块明清“贡院碑刻”等原江南贡院遗留的珍贵文物及宝贵史料。贡院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h3> <h3>三元:科举制度称 乡试、 会试、 殿试的第一名为 解元、会元、 状元,合称“ 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出自: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 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 气冲斗牛。”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状元是中国科举金字塔的顶尖人物,就是进士的第一名。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 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19位,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3人。 </h3> <h3>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楼宇之一,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尽,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h3><div>在清一代,科考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div><div>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楼宇之一,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尽,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br></div><div>在清一代,科考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div><div><br></div> <h3>皇榜由翰林院或者礼部(各个朝代不一样),写完以后,皇帝盖章,然后发布天下。在各个张贴处,有一个人专门读皇榜(古代的人不识字的多);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因为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h3> <h3>在明清时,其程序大体如下:</h3><div>试前须复试,在 紫禁城内的 保和殿应试。</div><div>复试毕,于四月二十一日应殿试,也在保和殿。</div><div>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 院体”、“ 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div><div>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 状元、 榜眼、 探花,一甲三人称“ 进士及第”,又称“ 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 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 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div><div> </div> <h3>殿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通过者分别称为:童生 → 生员(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殿试结果填榜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进士 [1] 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 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朝考试卷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 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br></h3><h3>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br></h3> <h3>1977年,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 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h3> <h3>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 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纪念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顾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30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h3> <h3>国重斯文,天下至公;中华文脉一脉相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时更要尊重科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静脉,它血脉相通与我们每人血脉当中,文化是民族的魂,更是国家魂,也是个人魂,魂之所系,天下至公,魂之所系,国重文化。</h3> <h3>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h3> <h3>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h3> <h3>北宋时期,元宵节张灯时间增加了正月十七、正月十八累计五夜。其间还出现了在彩灯上书写谜语的“灯谜”习俗。1243年(南宋淳祐三年)以后,元宵节张灯时间又增加了正月十三共计六夜。 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庙(今夫子庙)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为览胜佳地,夫子庙地区的灯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金陵灯会亦称秦淮灯会或夫子庙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现指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举办的大型灯彩展览会,至今为止已经举办了32届,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元宵节是金陵灯会的观灯最高潮。金陵灯会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南京人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灯,等于没过年。”</h3> <h3>《乌衣巷》<br></h3><div>唐 刘禹锡</div><div>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div><div>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iv><h3>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古老而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br></h3> <h3>李香君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罕有的光辉妇女形象,传说实有其人。这个出身秦淮名妓的下层妇女之所以受人仰慕,不在其花容月貌,而在于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爱国心和高尚的情操,愤世嫉俗,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戏曲《桃花扇》,即是孔尚任根据李香君与复社文士侯朝宗的爱情故事编撰而成,歌赞了一代名妓李香君能辨忠奸,不与奸人同流台污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史书言,李香君后不知所终。</h3> <h3>清人张景祁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纂出版的《秦淮八艳图》中,凭借著秦淮河的历史选出八名最出色的妓女,是为“秦淮八艳”名称之始。</h3> <h3>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h3><div>其次,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div><div>最后一点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 青楼的。没有人想过这样的 卖笑生涯。她们 无不想找一位 情投意合的 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 从良却总是历经坎坷。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div> <h3>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明末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h3> <h3>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h3> <h3>秦淮八绝是指南京八种最有秦淮风味的特色小吃,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庙地区有七家点心店制作的八种小吃,因工艺精细,造型美观、选料考究、风味独特而著称,经专家鉴定南京秦淮区风味小吃研究会于1987年9月正式命名这八套秦淮风味名点小吃为“秦淮八绝”。“秦淮八绝”的八套小吃分别为:第一绝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 第二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 第三绝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 第四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 第五绝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 第六绝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绝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 第八绝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街边小吃,满目皆是,形成独具秦淮传统特色的饮食集中地。</h3> <h3>南京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h3> <h3>上图为“中华民国”行宪之后后首任正式总统蒋中正办公室;南京总统府自近代以来,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图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孙中山先生办公室;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font></h3> <h3>上图为中华民国行宪之后,中华民国副总统李宗仁办公室;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行宪国大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h3> <h3>该蜡像范本照片摄于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被选为正副总统,蒋介石夫妇及李宗仁夫妇于就职典礼后在总统府休息室小憩。 整组蜡像自左至右依次为蒋介石、孙科夫人陈淑英、宋美龄、郭德洁和李宗仁,通过艺术手法真实再现了珍贵的历史瞬间,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和仿真感染力。<br></h3> <h3>上图为国民政府会议室,在此中讨论国民政府内部各项事务:其实行“五权宪法”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等五权。</h3><h3><br></h3> <h3>五院是五权宪法的体现,是国民政府的组织机构,即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立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行政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司法院掌管司法律政事务;考试院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监察院负责监察。各院皆可依据法律发布命令,并有权在职权范围内向立法院提出法律议案。</h3> <h3>1.行政院:1928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行政院会议得议决以下事项:①向立法院提出的法律案、预算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国际事项;②荐任以上行政官吏的任免;③行政院各部及各委员会间不能解决的事项;④其他依法律或行政院院长认为应付行政院会议议决的事项。</h3> <h3><font color="#010101">2.立法院:1928年12月5日正式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但非代表民意机关。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国际事项等权,并得向各院及行政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询.设法律、外交、财政、经济、军事五常设委员会,并得根据事实需要,增设临时性的特种委员会。</font></h3> <h3>3.司法院:1928年11月正式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下设司法行政部、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分掌司法行政、司法审判、行政诉讼、官吏惩戒职务。</h3> <h3>4:考试院:1930年1月6日正式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院长综理院务,领导并监督所属机关,提请任免所属官吏,主持院务会议,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院长代理。设考选委员会、铨叙部,分别依法行使考选和铨叙职权。</h3> <h3>5.监察院:1931年2月16日正式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依法行使弹劾、审计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院长综理院务,提请任命所属官吏,主持监察院会议,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院长代理。设监察委员十九至二十九人,任期无定,依法享有特殊保障,但不得兼任其他官职。下设监察使署和审计部。</h3> <h3>中华民国国旗由青、白、红三色组成,单就色彩而言,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若配合色彩的形状,青天则同时又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的纯正心地与思想,十二道光芒形同十二个时辰,勉励人民奋斗精进、自强不息,芒锋示意革命精锐,意味着民主自由光华四射,又象征着中华文化所传承的美德,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精神;而满地的红色则象征革命先烈的热血及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h3> <h3>青天白日旗: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也象征著国家的命脉,随著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更鼓舞国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青天白日,取象宏美, 中华民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青色代表光明 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 无私、民权和 平等.</h3> <h3><font color="#010101">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首义之旗。长宽比例为8:5,图案由红底、黑九轮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轮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红底和黑九角星象征铁血,就是说革命必须使用武力,以热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黑九角星内、外角上共有十八颗金黄色的圆星,代表关内汉人所在的十八个行省,黄色代表炎黄子孙,意味着辛亥革命的第一意义是汉民族主义革命。</font></h3> <h3>五色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五色旗又称 五族共和旗,是 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而此五色也是 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也有说法,五色旗取自凤凰五色,同时也代表仁、义、礼、智、信 五德;还有人认为,其与传统五行概念对应的5种色彩还涵盖了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1928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北伐后完全被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h3> <h3>南京大学:创办于1902年,是一所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变迁,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把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h3> <h3>南京大学以三江师范学堂筹建的1902年作为学校建校时间。 南京大学主源为中央大学,次源为1952年主体并入的金陵大学。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撤销建制主体与南京大学合并至今。</h3> <h3>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大力提倡科学、国学和艺术教育,在高校首创艺术系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h3> <h3>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1917年设立商科,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1921年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在中国现代科学的早期,半数以上的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是南京大学的教职或毕业生。</h3> <h3>1920年,正式招收8名女学生入学,在中国国立高等学府中首开“女禁”,引领男女同校之风。1920年9月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开设必修及选修课,修毕一定学分方可毕业。这些改革逐步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了全国最早期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最早的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当时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h3> <h3>1937年7月抗战爆发,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史称“重庆中央大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1946年11月1日在京(当时南京的简称)开学。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根据1947年的统计,全校教职员1266人,学生4066人。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因而有“民国最高学府”之称。</h3> <h3>南京大学最早在中国开展博士学位教育,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大理科通才教育班、第一个大文科通才教育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第一个气象系、第一个心理学系、第一个西洋文学系、第一个建筑系、第一个航空系、第一个体育科、第一个艺术科、第一个电影播音专修科、第一个农科、第一个林科、第一个现代地学系、第一个现代数学系、第一个国立大学医学院和新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第一个履践型政治行政系、第一个履践型法学院、中国第一个商学院以及第一个工商管理、金融理财、会计、国际贸易系等等。其他许多学科,如文、史、哲、戏剧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等等,都有深厚传统。</h3> <h3>“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既反映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 </h3> <h3>南京大学校歌</h3><div>李叔同曲 江谦词</div><div>大哉一诚天下动,</div><div>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div><div>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div><div>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div><div>踵海西上兮,江东;</div><div>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div><div>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div><div>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div> <h3>南大标准色为紫色(南大紫),无正式校色。中央大学时校色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故依据传统当为紫、金、青三色。紫色象征典雅、庄穆、高贵、浪漫,金色象征辉煌、光明、灵气、智慧,青色代表活力、自由、健康、纯朴、坚韧、清雅。紫金合于学校所在名山紫金山,青合于学校之象征树松。</h3> <h3><br></h3><h3>文字编辑:梁子</h3><h3>制作人:梁子</h3><h3>摄影者:梁子、房子、梁宝</h3><h3> </h3><h3> 2018年春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