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梦开始的地方

筑美

<h3> 老家——梦开始的地方</h3><div><br></div><div> 婚后,每年的初一都要回老家。老家有老屋、炊烟、老胡同,小河、沙丘、老树林,还有供我吃喝的老锅台,伴我成长的狗和羊。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满满的思念、满满的幸福。在这满满的岁月里,承载着儿时的梦想与希望,是扬起生命之帆的始发地。</div><div> 漫步在老屋里,抚摸着每一块砖、每一块瓦,看着每一个房间、每一个物件,处处都是牵挂,时时都是思念,想起了很多很多故事。</div> <h3>  老屋分正房和配房,正房五间半,东头两间爷爷奶奶住,西头半间放杂物,中间三间,我们一家住。这三间,东面一间是火坑,一家大小都在坑上睡;中间一间是厨房,主要有锅台、炊具一类的;西面一间是一张大铁床,用来待客。配房只一间和一个门洞,门向西开。院子是长方形的,东西长,南北短,东边是猪圈,东南角是厕所,厕所西面是羊圈,再向西是两棵泡桐树。老屋1978年建成,童年时光主要在老屋度过,印象最深。现在的房子是1993年翻建,正房五大间,东边两间仍为爷爷奶奶用,西边两间爸爸和娘用,中间是大客厅,配房两大间,片片粉用,院子单独开南门,东边没变化。</h3><div> </div> <h3>  老屋是爷爷、奶奶、爸爸、娘,我和弟、两个妹妹,以及整个大家庭,共同演绎生活的舞台。父亲弟兄6人,爸爸排行老五,但爷爷奶奶喜欢跟着我们住,因为娘好相处、事又少。我叔伯兄弟10人,叔伯姐妹11人,整个一个大家庭。每到冬季傍晚,爷爷奶奶的两间屋就是个聚会所。小孩子们守着铁炉子,从自家拿来红薯,嚷嚷着让大人帮着切成片,再挨个等着在炉壁上贴,或不做热水时在炉圈上烤,贴熟的薄薯片外焦里嫩,香甜可口,爷爷奶奶的屋成了孩子们的美食屋。大人们则在里面的屋子里,陪着爷爷奶奶唠嗑,谈谈东家长西家短的事,这屋又成了信息集散地。爷爷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大家有事都愿意和爷爷奶奶说,烦事分担,乐事分享,也常常为一些事一家子来讨论,各抒己见,沟通交流,这屋成了全家人的议事厅。爷爷会说,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似心灵鸡汤安慰受伤的心,凡是有摩擦或矛盾的,不论是老少两口,还是兄弟姐妹间的事,都能让他说的气也顺了、脸也笑了,这屋成了化解摩擦的调解室。在重要节日里,亲戚朋友们都看望爷爷奶奶,特别是春节,人来人往,穿梭如织,热闹非凡,是我们接触外界的主阵地,这屋就成了一大家子的外交场。</h3> <h3>  爷爷是场面人,原来是生产队的业务员,在周围村里一提他的名字,也是响当当的。奶奶一直身体不好,基本不怎么出院。两个人性格不同,经常吵架,奶奶数落爷爷一直到一句话不说,才算结束。有时爷爷气得就躲出去,一会儿回来,奶奶接着还说,可爷爷不生气了。他们都很疼我们。爷爷疼,是在外面疼,如外村演戏了,就叫上我们,偷偷给我们买包瓜子,或买杯糖精水,一大烧桶井水放上几粒糖精,喝起来冰爽解渴,还特甜。奶奶疼,是在家里疼,有了点心渣渣,就叫过我们去,给我们分着吃,人间美味呀,一般孩子是吃不上的。还有做饭时,做点差样的,就叫过我们去吃,或单独给我们端过点来,特别爱吃奶奶打的西红杮卤,伴上冷汤,真好吃,天天盼着能吃上。在我的印象里,一到周末,爷爷就拽着我和他铡草,他擩草,我按铡刀片,感觉总有铡不完的草,有点小反感。奶奶,经常帮我刷球鞋,也知道用白纸把鞋面白的地方围起来,干了不发黄。爷爷爱打呼噜,打得特别响,中间还间断,感觉就上不来气了,几秒后又续上了,让颗悬着的心落了地。奶奶为这事,经常数落爷爷,也许爷爷听见了,不打了,可没过1分钟,又涛声依旧,接着就是奶奶的数落声,一夜不断,直到最后奶奶走了,也没有把爷爷的呼噜数落得不打了。</h3> <h3>  中间3间屋子是我们小家庭的,爸爸和娘,从小到大一起陪我们,相依相偎,互疼互爱,携手走过那些岁月,日子虽不富裕,但很温暖温馨。爸爸,在乡里的打井队工作,到处去各村打井,后来打井队散了,爸爸又在村里开大拖拉机,给生产队里拉化肥等物资,经常外出。这份差事,是村里人羡慕的。一提起这事来,我们兄妹很自豪,特别是爸爸拉着我们在村里一转,感觉心里特美,还时不时按下喇叭,在小伙伴面前特威风。爸爸性格温和,印象中没打过我们,只有一次,我因逗妹妹,把我追出家门,用土坷垃打我,用的力气很大,打到了腿,让我害怕了,再也不逗妹妹了。爸爸是特要面子的人,家里片了片粉,让他去集市上卖,他死活不去,只好娘推着小推车去卖。娘是个很要强的人,平时看着很弱,其实特坚强,喜欢创新、不怵头,不怕苦不怕累的。我们家为了多挣点钱,养过猪苗、树苗,栽过桃树,片过片粉等,好多事都是娘冲在前面,承担起来。娘很会过日子,平时家里种的东西吃不了的,就会拿到集市上卖。开始时,我们看到娘卖东西,都感觉到不好意思,特别是上下学和同学们一起走时,故意躲着娘。有一次放学回家,路过娘卖西瓜的摊,娘叫过去,问我渴不。尽管我没说话,娘捡了一个最好的西瓜,在地上磕开,一掰两瓣,让我吃。这让我很惊讶,因为在家里,娘让我们总吃那些不太好的,凡是好的都拿来卖。娘打开西瓜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感觉娘是世界上最疼自己的人了,流着泪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娘是很不容易的,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她要面对村里各种非议。因为当时卖东西感觉还是投机倒把,不是根红苗正的事,让人瞧不起的。她不管这些,卖了东西,手里就有钱,就能为我们交学费。由于娘的坚持,爷爷支持,爸爸也就随着,慢慢地他也去集市上卖东西了。爸爸还有一点特别好,就是支持我们上学。他说,不管家里遇到多大困难,都会供你们上学的,你们要好好学。正因为有了这份支持,我才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走到今天。其实,爸爸是个不喜欢上学的人,一提书本就很反感,但看到人家因读书而走出农门的,又特别羡慕。娘却是个爱学习的人,上过完小,经常给我们讲她背书背得头疼的事,太认真、还较真,后来因为富农成份,就不让上了,也挺后悔的。</h3><div> </div> <h3>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不断汲取着整个大家庭给予的营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次用大锅炒完菜,娘都让我们用饼子擦锅,擦多少吃多少,不能剩口口。每次喝粥,都要让我们把锅里的嘎渣儿用铲子抢了吃了,碗里还不能剩粥。每次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先扒拉干粮篮子,看里面有啥吃的,基本都是饼子或糊饼,馒头很少。家里改善时,才吃包皮火烧,纯白面的太少了。一年到头过年才能吃肉、啃骨头,感觉是最好吃的东西了。大部分肉腌起来,咸咸的做成腊肉,到来年春没菜时吃,一直吃到麦收,剩下一部分主要待客用。另外,小时候还爱吃嘎嘎汤,是用玉米面做的。村里人都知道我爱吃这个,我又胖乎乎的,大人们都喜欢我、爱逗我,问我是不是吃的嘎嘎汤,然后就在我肚皮上拧一把或敲一下,我就追着他们闹。我从小胃口就好,从不挑食,吃嘛嘛香,饭量很大,胖得噶悠不动,都叫我胖墩。尽管胖,但也很节俭,是从小养成的,一直坚持到现在,不管在哪里吃饭,凡是盛到自己碗里的,都吃得特干净。</h3> <h3>  7岁那年,该上小学了,开始不想上。谁也管不了,就怕大伯家的二哥,因为二哥真吓唬、真打,还真害怕。一说二哥来了,我就乖乖去上学,持续了一个月,就爱去了。上了学,就认真学习,坚持写好每个字、算好每道题,常常为写好一个字和自己较劲,撕了写,写了撕,折腾多少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因为有了这股子精神,小学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其他小朋友都很羡慕。到了初中,成绩还是比较好的。高中时,高一还行,高二高三不理想,第一次高考失败。回到老家的一所中学代课,代了一年课,因待遇太低,又被瞧不起,就决定还得考大学。1994年10月到河中复读,机会来之不易,也是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再抓不住,就改变不了自己命运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学不疯、学不傻、学不死,就学。”真是拼了命的,晚上学到1、2点钟,早晨4、5点又起,一天只睡上3几个小时的觉。就这样这么坚持到了春节,成绩还很差,在班里倒数几名。亲戚去问班主任,孩子有希望考上个大学吗,班主任直摇头。但是,自己从没有懈怠过、气馁过,还一如既往地学习、拼命地学习,后来都头疼了,就吃脑力宝,治头疼的药来顶着,反正还没疯和傻,就是学。到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强化训练,才对自己的成绩有了感觉,突飞猛进地长,心里也有了底气,感觉自己这么勤奋、这么付出,已经快达到人的极限了,再考不上大学,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考上大学了。就这样,最后高考成绩在班里正数第几,考上了河北师大。当自己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泪流满面,感觉付出的值,太不容易了。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和劲头,感觉主要是遗传了娘的基因。</h3> <h3>  童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无忧无虑,天真灿烂,童真童趣,回味无穷。有时经常在眼前浮现一个湖光水色的画面:春和日丽,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微风习习,波光粼粼,鱼游浅底,岸边是千亩麦田、郁郁葱葱,田野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蜂蝶飞舞、百里飘香,儿时伙伴们追逐嬉闹、观鱼弄花,真是心旷神怡、清新气爽。每天的下午放学,背上筐子,牵着羊,领着狗,叫上几个伙伴,就去西洼里、沙丘上等地方放羊打草。累了饿了,几个伙伴就在沙丘上或田地里,挖上一个坑,上面架上几根木棍,下面找些柴草,点火烤吃。木架上放上花生、大枣、山芋等,几个伙伴紧紧围着,闻着那自然的香味,馋得直流口水,都伸手去摸摸正在烤着的美味,又烫得缩回了手。熟了,便一哄而抢,大口大口地吃,开心地笑,天下美味呀!儿时,还经常玩争刀、抓子、撂方等游戏,胜了就兴奋,输了就撅嘴。夏天,坑塘还是我们快乐的天堂,特别是周末,在坑里一泡就是半天,把眼睛都泡得发蓝了,非等到天快黑了才去弄点草,放在筐子上面,下面用木棍子支着,回家糊弄家长。瓜果梨桃熟了时,是我们偷吃的季节,悄悄叫上最要好的一两个伙伴,在中午或晚上,摸进瓜地或果树地,一个人放哨,另一两个人或匍匐或蹑手蹑脚地,去摘瓜或桃梨的,摘到了就心喜若狂,分享成果。但也有失手的时候,撒丫子就跑,谁也不管那放哨的了,有时被追的满村子跑,到处躲藏,还有时被人家找到家里去告诉大人,可我们也不管那一套,该去瓜地还去瓜地,该去树地还去树地。冬天,我们在结冰的坑塘上滑冰,打尜尜;玩用链条瓣自制小手枪,可以打火柴、打火药,火柴啪啪响,火药轰轰响;用弹弓打麻雀,等等,真好玩。过年时,还可心玩摔炮、小鞭炮、二提脚、雷子、滴滴筋等,再有穿新衣服、新鞋,好高兴的事情。</h3> <h3>  上坟,是过年的一件大事,祭奠逝去的老人,小男孩们必须要参加。我们家的坟地在村东南角,离村不远。坟地分两部分,挨着村边的是老坟,很老很老的老爷埋在最北边,最大的坟头。往南是东西一排,埋着四个老人。最南一排埋着六个老人,据说是八个,后来下一代有两个在外地为官的,就迁走了。村里这六个老人,威风凛凛,霸气十足,北半边街村都是他们的,搞生意,种果园,搞得红红火火。有钱了,再加上外面两个做官的,什么也不怕了,吃喝赌抽,横行村里。后来,六个家庭只有一家生了男孩,从此四辈单传,到了爷爷这。这单传的四辈就埋在了老坟的南面,相距1公里。因为有了教训,爷爷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老实,不能欺负人,总拿六个老人的故事来作反面例子,也这样教育爸爸他们。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爸爸他们也是这么做的。正因为这样,爸爸兄弟六人都娶了好媳妇,特别爸爸和叔叔还是同一天结婚。现在全家人都过得特别幸福,在13个老人里,80岁以上的7个,大大伯今年89岁,精神矍铄,老当益壮,经常推车赶集。他最大特点就是勤快,有空就干活,手里总是拾掇着点事。大大伯是我们大家庭的典型代表,也传承了家风。大家都像大大伯一样,勤奋肯干,踏踏实实,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h3><div>。<br></div> <h3>  我就是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继承发扬了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不怵辛苦,敢于尝试、砥砺前行的优良家风,又能做到坚定信心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直至达到胜利的彼岸。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依然是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阔步走向自己人生的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