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新年烟火》之二•守岁

玲嫚

<h3><b><font color="#b04fbb">《难忘的新年烟火》之二•守岁</font></b></h3><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作者 丁立</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除夕守岁”俗称“熬年”,是最重要的年俗。 </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相传古时候,每年腊月三十(即腊月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团聚一起,点着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一盆大火生得越旺越好,以壮胆驱赶夜里出来扰民害人的野兽,同时也祈求平安吉祥。 </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 远古传说传到我们这一辈,“守岁壮胆驱兽”之说已经十分淡漠,“辞旧迎新祈福吉祥”之意占据了主导。但除夕夜一家人总是睡得很晚,烤着满柴大火至凌晨,等“出天星”放了鞭炮才会考虑是否睡觉,以致于“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便深深镌刻在脑海深处。 守岁留给我诸多美好记忆。熬更守夜总得有些活儿来打发时光,女人们只能纳鞋底做家务,男人们则悠闲得多,一般是或打骨牌或看闲书。 </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4fbb"> </font></b></div> <b><font color="#b04fbb">  打骨牌是主打活动。一副骨牌三十二张,由正、长、点、妖构成,以“天、地、人、和”为统领又可组合成天九、地八、人七、和五,可打“三门老”,也可打“和档”。那时一般是不赌博的,每人先分发基数一样的十颗或二十颗苞谷子,四人围坐,议定规则,即可开战,输了按照规则开苞谷子。一副牌被平均分为八墩,每人只能拿两墩也就是八张,具体操作时或打或扎,以每人每盘收获四墩为保本基数,每差一墩就要开一颗苞谷子,若是被人打了“八进”或“抱活幺儿四”,还会开得更多。“打七墩不如一结”,每盘注定会有输赢,各自分发的苞谷子输光了就要被罚喝一杯苞谷酒。伴着男人女人们的一片笑声、闹声,很快就到了凌晨,打牌的几个人大都已经醉眼朦胧,也就该“出天星”了。 “出天星”的准确时间在跨年夜的半夜子时,整个远近山村都会被密密麻麻的大小鞭炮声全覆盖,个别人家还特意用私藏在家里的火药填满祖传的“三眼炮”,以震天的声响和气势显示其高人一筹,其全部意义也都在于辞旧迎新和祈福吉祥。</font></b> <h3><b><font color="#b04fbb">  出了“天星”,女人们一般都要睡觉了,因为还要早起做饭喂猪忙家务,男人们大都意犹未尽,若凑不够人打骨牌,不是再闹一会儿酒,就是围着村里少有的几个文墨人唱会儿闲书,比如八仙图、樱歌记、土行生招亲、山歌民歌等等,直至更深人静,睡意困扰,方才尽兴。 </font></b></h3><div><b><font color="#b04fbb"> 我自幼就陪着父亲和几个“贪玩好耍”之长辈或长哥年复一年地守岁,也因此学会了打骨牌、唱山歌民歌、簪花照客当总管等“乡土文化”。虽然在我出生的那个山里,还常常被人当作读书人高看一眼,可也因为后来有了正式工作,还被同事们绑架着去孝堂打鼓闹丧当“夜叫花儿”,错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美好姻缘。 </font></b></div> <h3><b><font color="#b04fbb">  抚今思昔,在那个水电不通的深山农村,现代文明不仅遥不可及,更是闻所未闻,哪能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高信息时代的今天,一家人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品头论足还总觉得差了些什么。其实,在我看来,如今的春节实在缺少了那些厚重的民族风味。有如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饱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真值得品味、坚守和世代传承。 </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