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写过一句:"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意思是:抛弃了自家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宝藏,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其实这是一种内心迷失的状态。他的本意是良知是内在的,不假外求的。如果一味外求,只会迷失自己的本心而无暇内顾,生活就像乞丐一样,贫困而又惶惶不可终日,享受不到内的安宁。这个自家无尽藏,就是我们的本心,识得本心,方能开悟。</h3> <h3> 每个人都有一个“本心”,这个本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我们之所以能辨善恶,能感知外物,能进行推理、判断,就是因为我们的“本心”,“本心”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源。“本心”往往会受外物的干扰而忘记初心,当本心被名利所困时,这颗本心就会披上烦恼庸俗的外衣,“噬欲深者天机浅,”如果一旦被欲望缠身,就再也没有豁达通透的内心了,得利则趾高气昂,失利则萎靡不振,因为本心已经迷失在名利中。浮世之中,又有多少人不受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所牵引?又有多少人不是生活在心力交瘁、疲惫不堪的追逐中?怨天尤人、欲逃离而不可得者,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h3> <h3> 如何才能不迷失?唯有修行!保持内心的纯正是需要时时修炼的,其中一种修炼的方式就是读书,读好书!《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是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记得只是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从内心明白了书中的道理,理解高于记得,理解启发内心的光明。读书的目的是发现自家心体,触动内心的那根弦,引导并发现良知,寻找本心,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让心灵在开悟中激发灵感。这样的读书才是真正的为我所用,启发本心,开悟灵魂,修炼性情,完善自身。</h3> <h3> 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就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活成自己最初想成为的样子,怎样才能优于过去的自己?其实还是要不断的修行,岁月从不败美人,唯有诗书自芳华。有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很用心,一旦考上了大学就渐渐迷失了方向,有些人开始用游戏麻醉自己,有些人用谈情说爱填补空虚的生活,有些人用无所事事混日子……</h3> <h3> 至今还记得刚刚读大学的时候,隔壁班有一个女生,天生丽质,每次全校早操,很多人都会朝她看,追她的男生一波又一波,让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妹子羡慕不已。可是不久就发现她没那么漂亮了,纹眉修眼,奇装异服,把自己搞得像个成熟的夜郎女,后来又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搞在一起,越来越俗,也越来越丑,活生生把一个天然美女糟蹋成一个世俗女郎。当本心被外物的庸俗所困人也会越来越俗,境由心造,所以外貌也会随之变俗变丑。当一个人不再为自己的本心修行,他(她)将再也无法遇到更好的自己。</h3> <h3> 记得我小时候特别淘,一个女孩子除了喜欢画画外,还喜欢舞枪弄棒,那时候又黑又瘦,学习一般,长相一般,却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成为秀外慧中的书卷女性,穿着旗袍伴着音乐坐在书桌旁画画写字,一幅好美的画卷。多少年过去了,工作、生孩子、每天的一日三餐,忙忙碌碌中,我忘记了那个最初的梦想。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不是很顺心,更别说说做最好的自己了,直到有一天我实在忍受不了工作中的一些庸庸碌碌,终于鼓起勇气拿起毛笔开始写字画画,在书写和绘画中寻找自己,寻找最初的那颗本心,其实本心一直都藏在心灵的某个地方,只是你愿不愿意把她找回来。就这样坚持了几年,慢慢的我自己也感觉到我在变化,内心变得充实,性情慢慢温和,就连脸上长了十几年的色斑也慢慢褪去。渐渐的我喜欢上了当下的自己,我可以与自己对话,可以与诗词交流,可以与书画为友。也可以穿上旗袍,泡杯绿茶,放段音乐,焚香磨墨,写一段字,画一幅画,把小时候的梦想还原,遇见梦中那个最好的自己。</h3> <h3> 寻找自己内心的那颗光源吧,那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不用再像乞丐一样乞求外物的施舍。</h3> <h3> 修为本心,遇见更好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