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我愿在家乡守侯

竹乡明善君

<h3>  弹指一挥间,自远赴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读大学至今,我离开家乡已经有漫长的十七年时间了。</h3> <h3> 十七年来,为了求学,为了就业,为了生活……甚至纯粹是为了远离那虽然贫穷落后,却给了我生命,造就了我坚强善良的性格的边远山区,我错过了太多与同窗好友聚会及合影的机会,甚至连大学毕业前的集体合影都未能如愿参加。每次欣赏着一张张大家聚会后得意地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等平台的合影,仔细端详着镜头中那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昔日那一幕幕令人回味的场景,那一幅幅刻骨铭心的画面,那一个个永生难忘的瞬间,就像自动放映的幻灯片一样在我脑海中不停地切换……</h3> <h3>  古人将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视之为孝,认为常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变老,就是最大的尽孝。当前,面对从空巢老人群体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顺。然而,要做到真正的孝顺,单单靠陪伴是远远不够的。孔子就曾指出,“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并不是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孝顺是常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同时,要始终保持一颗恭敬的心,始终保持一种谦和的态度。面对面容日渐衰老、行动日益笨拙的年迈双亲,不知不觉中已悄然长大、完全能够独挡一面的我们又能否做到呢?作为长年漂泊在外,与父母聚少离多的谋生者,我显然做不到经常地陪伴,也无法亲身去验证孔子关于“孝”的论断,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将这一份愧疚之情深埋心底。</h3> <h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相信绝大多数的游子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这一名句都深有体会。我也一样。如果说屡次参加不了在家乡举行的聚会会让我伤心,在众多的集体合影中找不到自己的身影会让我难过,那么,不能长期陪伴在倾尽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长大,却丝毫不图回报的父母身边尽孝,以至于在他们弥留之际都不能及时出现,将是我此生永远也弥补不了的遗憾。</h3> <h3>  逢年过节是我们与父母最为难得的团聚时间,我们可能会听到父母的抱怨唠叨和殷殷嘱咐……然而,不少年轻人却对此异常反感,反感家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催工、催婚、催生,催他们早点找份正经的工作,催他们早点找个好对象结婚,催他们早点生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没错,在父母心中,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永远有需要他们担心的地方。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特别是当我们自己也成为他人父母之时,我们就一定能够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h3> <h3>  其实,和同窗好友欢聚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有父母抱怨唠叨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留守家乡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意的人生?</h3> <h3>  如果有来生,我愿意留在家乡守候,陪伴同窗好友,孝敬父母亲人,体验一种舒心惬意而又不令自己心存遗憾的人生。</h3>